扎根深山济苍生
文章字数:3699
每天清晨,不论阳光明媚还是寒风凛冽,他都会准时去把村卫生室的门打开,赶在病人到来之前将里里外外收拾一遍,拖地板、擦桌椅、整理卫生床、给卫生室消毒,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村民来看病时,他非常认真地望、闻、问、切一番,然后再对症下药;没有患者时,他不是看报学习就是弹琴、拉二胡打发时间。从医40多年,他始终心系群众,扎根农村,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他就是商州区牧护关镇泉源村村医方忠华。
男儿有志
出生于1952年的方忠华,今年虽已68岁,头发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在村医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方忠华最早居住在泉源村二组沙沟深处,条件偏僻,生活艰苦,父母亲都是地道的农民,他是儿女中唯一的男丁。每天上学时,他都是走在沟里的那条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
男儿有志在四方,心中有痛不声张。童年时代,方忠华就有发奋读书、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设法搬出沙沟,改变条件偏僻的生活状况。
那时候,住在沟里的大部分学生因为吃不了苦头,上完小学就回家务农。当地有个韩峪川初级中学,比小学更远,但天生喜爱学习的方忠华却毅然选择了继续求学。每天去学校,他都要步行好几里山路。夏天还好,昼长夜短,上学相对容易一些;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时,山路崎岖,坡陡路滑,每天早上去上学都是摸黑走路,孤身一人心里害怕不说,稍不留神就会摔进河沟,但求学心切的方忠华却从未被这些困难所动摇,立志要学出个名堂来。
初中毕业后,方忠华经过勤奋学习,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还会吹拉弹唱。笛子、口琴、二胡、风琴,凡是乐器,他都略懂一二。那时候生产队里经常排演文艺节目,方忠华就是戏班子里的重要一员。经过多年锤炼,方忠华可谓琴棋书画样样在行,被大队推荐为赤脚医生,在老中医华心汉(已故)的扶植下,从事起了救死扶伤的工作。也正是从那时起,方忠华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未实行土地责任制以前,都是靠记公分作为劳动报酬,从事村医工作,可以不用下田劳动,工作也相对体面。当时医疗条件非常有限,西药只有一些极少的常规药,他主要依靠一些传统而又简单的民间疗法来解决群众看病问题。针灸、冷敷、拔火罐、刮痧……都是当时从医人员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疗法。中草药的来源,也主要依靠集体种药、群众献药和医生自行上山采药。
从1969年到1973年,经过向老中医苦心学习,方忠华掌握了不少传统的医学技艺,熟悉了中医学中的“十八反”“十九畏”的歌诀与运用。在与方忠华攀谈时,他饶有兴致地背诵起了“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的“十八反”歌诀。抿了一口茶水之后,他又一口气念叨起了“十九畏”的歌诀:“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方忠华说:“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大学问,中医诊断,西医治疗;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需要不断地钻研与学习,尤其是中医,没有相当深厚的功底,切不可轻易为之。要从事医学,必须熟读《本草纲目》《濒湖脉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等专业书籍,了解药性,熟背汤头歌诀……”
由于方忠华勤奋好学,表现出色,当时可以经大队推荐上大学。1973年,方忠华却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毅然决然地报了商洛卫校,选择了自己挚爱的医学专业。
精益求精
1976年从商洛卫校毕业后,方忠华不仅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有了深层次的提升,在综合学识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加上他曾经的实践经验,可谓如虎添翼。
再次步入工作岗位,他依然是在泉源村为村民服务。一年后,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在韩峪川卫生院、黑龙口卫生院、红门河卫生院担任主治大夫。当初每月工资只有38元,连续多年依然如此。仅靠微薄的薪水养活一大家人有些勉为其难,方忠华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回家自己开办诊所。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医40多年,他始终精益求精,不厌其烦。最早医疗条件有限,农村人生孩子都是在自己家里,作为乡村医生,他不得不扛起为村民接生的重任。“人生人,怕死人”,接生是个技术活,既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与经验,也需要一定的职业道德。凡有求者,他从未拒绝过,先后成功接生新生儿百余例。只是现在医学发达了,农村传统接生已成为一段历史。
俗话说:“医生门前过,请到屋里坐,有心不照应,他是冷热货。”大凡知识分子,都有一点清高与不羁。对于满腹经纶的方忠华来说,虽然不能说一点傲气也没有,但他却从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尊而记恨于人。乡村医生是一个服务行业,乡亲们更是他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所以,他始终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宗旨。多年来,为了给村民解除病痛,他几乎背着药箱踏遍了村子里所有人家的门槛。谁家有个头疼脑热、孩子伤风感冒,即使三更半夜,只要来找他,他都会及时为患者消除病痛。用他的话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作为乡村医生,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心烦,才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农村条件有限,不比正规医院里有各种科室,一个医生只负责某一个医疗环节。作为乡村医生,需要掌握多种医学技能,熟悉各种基础医疗知识。比如村民有个跌打损伤需要缝针,又不能耽搁时间到大医院去,在不会影响患者美观的部位且有相当的把握时,他就要为其进行诊治,这时不仅要懂得麻醉,更要会缝针拆线。从对患者负责的角度讲,这对乡村医生无疑是一种责任担当与严峻考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乡村医生,就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为自己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活到老正是这个道理。“不说别的,单就一个简单的扎针,也要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有些病人不仅肥胖,而且血管细,这就要引起医生警惕,谨慎下针,最好一次将针头插入血管,以免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恐慌与疼痛。”方忠华说,“学会体谅病人的心理,摸清病情后再对症下药。医生最忌将病情没摸清就开药,比如热咳万不能开冷咳的药物,不然只会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发挥余热
泉源村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距牧护关镇中心10多公里,无论是赶集还是看病都需要翻山越岭,群众出行极为不便。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116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212人。
近几年,按照脱贫攻坚有关政策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加强了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拓展。面对新的形势,方忠华与时俱进,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积极投身于卫生改革之中,献计献策,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2019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泉源村完成了规范化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实现了多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通过农村合作医疗,让村民在村卫生室门诊看病也能够及时报销医药费,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目前,泉源村的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促进乡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大道上迈出了一大步。
健康扶贫工作相对繁杂一些,方忠华虽然年近古稀,但想到落后偏僻、缺医少药的困难群众,他感受到了自己放不下的一种责任。尽管村医收入微薄,但他始终无怨无悔地奔走在贫瘠的山间田野里。不说看病,单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者健康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等各种健康扶贫档案资料,就常常使他忙得喘不过气来。为了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享受到医生签约服务,他经常徒步翻越几座大山,为合并到泉源村的梨洼片群众上门送医疗政策,因为路途遥远,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写写画画、拨拉算盘对他来说都算不了什么,只是现今实行电子化办公,使他在工作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但一向善于学习的方忠华虽然年迈,仍不惜牺牲休息时间研究电子计算机操作技术,力争在资料完善及村民农合疗报销上不受影响。
“因为上级要求,集中开展上门服务时要穿白大褂,一些农村人就有忌讳,到了村民家中人家极不高兴,好了给你倒一杯水,不好了直接将你堵在门外,时常令人尴尬难堪。”方忠华说,“当然,人家的心情咱都能理解,更不能因此就把人家排除在外。此外,还需耐心讲解,该宣传的政策还是要设法给群众宣传到的。”朴实的话语间,流露出他的坚定和执着。
如今的方忠华,通过自身的医学技艺养活了一大家人,从沙沟内搬迁到了沙沟口,新建了房子,还为儿子在城里购买了移民搬迁房。两个儿子也都子承父业,从事起了医生职业。过去村卫生室就在方忠华家里,闲时务农,有了病人时才忙着为患者治病,现在村卫生室统一改革后,离他家有了一段距离,他基本上天天守候在卫生室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方忠华几乎昼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随时为进村出村的人员测量体温、上报最新疫情防控报表,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在从医路上,方忠华40年如一日,走村串户,默默奉献,及时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当地竖起了一块坚实的医德丰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连续多年被牧护关镇卫生院评为“优秀乡村医生”,有些外地病人竟然不远百里赶来找他看病。正是有这么一位技艺精湛医德高尚的乡村医生,才有效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