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土萌芽到全面开花
文章字数:3794
洛南县采摘万寿菊的群众喜笑颜开
山阳县延坪镇枫树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现场
镇安县“三带四联”分红暨道德评议表彰现场
段光耀 王凯
丹凤县武关镇梅庄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浇旺了产业之苗。党支部和6名村干部先后出资28万元,动员全村40名无产业贫困户贷款20万元,村经济合作社注资60万元,开创了“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四位一体”集体经济发展“梅庄模式”,解决了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被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如今,我市像梅庄村一样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子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的乡村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自2017年改革启动以来,重点围绕“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抓”的问题,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发展集体经济4种类型11种模式,逐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X+农户”的运行机制。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701个贫困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136个村集体组织实现经营收益,960个村集体组织实现分红8858.5万元。98个镇办、1271个村(社区)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进度位居全省前列。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助推脱贫、聚集人心、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使村民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金饭碗”。
开启破冰之旅
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前,我市7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5个县为深度贫困县,有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资源禀赋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这些村的共同特点,要想在这些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将面临众多挑战。
2017年,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市委、市政府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市农村改革的重点内容,先后印发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文件汇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此生根萌芽。
有了思想就要行动。这一次,丹凤县列入全国改革试点县,勇当全市农村改革的先锋军。丹凤县启动干部、群众两支队伍培训,强化制度、投入、监管三项保障,严把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定、股权设置、集体经济成立四个关口,探索出“‘党员+’、企业引领分红、产业资金链条带动、光伏电站分红”四种发展模式。
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为了准确掌握农村原有的集体经济及合作组织真实情况,并为每个村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量身打造发展模式,研究出合理的分配方式,丹凤县、镇、村三级干部联动,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热潮。
2017年9月,秋后的“母老虎”也挡不住丹凤县武关镇梅庄村干部和群众的热情,50多位群众围坐在3名工作人员身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了村集体经济运作模式、扶持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以及贫困户分红方式等,在他们一遍遍认真的讨论下,“梅庄模式”初见雏形。那段日子里,在全县各镇(社区),各级干部白天访村入户,夜里伏案加班,做群众思想工作、寻找龙头企业、确定优势产业、研究制订方案……随着一项项工作的完成,丹凤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2018年底,全县已有96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进入常态化运营状态,带动贫困户4340户。
拓宽发展路径
2018年,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开。2018年8月28日,在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训会现场,宽敞明亮的会场座无虚席,一位面带笑容、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一张会议桌前,就如何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用好、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发挥其带动作用进行专题培训。会场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授课的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再生讲得细致深入,与会人员听得认真投入。此场培训,将全市各县区工作人员、镇办党政主要负责人、拟退出贫困村大学生全部覆盖,现场培训700多人。随后,全市各县区累计举办培训班155场次,培训人员1.2万人次,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同时,市委、市政府抓住宁商协作机遇,实施“521”行动,实现了701个贫困村改革试点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市上争取苏陕协作资金5000多万元,由县区配套资金1.9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9亿元,鼓励各县区大胆进行改革试点,建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等,进一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现如今,镇安县达仁镇春光村2组的曾文章回忆起3年前的日子,感慨地说:“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自己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就像做梦一样。”老曾由于发展产业缺少资金和技术,多年来一直住石板房,家里生活困难。2017年6月,他加入了养蚕大户徐纯锋成立的金椒鸿运蚕桑专业合作社,当年养春蚕卖了4500元,入股村集体经济分红2600元,儿子打工年收入2万多元,他家里还依托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拆了石板房,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曹逢人就说:“多亏了我听村干部的话,入股金椒鸿运蚕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分红,还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养蚕,穷日子很快就变成好日子!”
春光村党总支书记曹成良向笔者介绍,在村里养蚕大户徐纯锋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目前已培育了12个养蚕大户,建成6个养蚕合作社,建起600多亩密植桑园,全村蚕桑产业年收入400多万元,贫困户可通过蚕桑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镇安县柴坪镇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村产业公司带领大家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蚕桑产业、茶叶产业向集中规模化发展,板栗、核桃等传统产业向标准化建园转变,魔芋、中药材、拐枣等产业从无到有。群众在蚕桑基地、养蚕工厂务工1000多人,在茶厂务工178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该镇11个村成立了11个村产业公司,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在镇安县,创新探索出“三带四联”改革模式。“三带”就是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四联”就是联产、联业、联股、联营。该县认定71家企业、156家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链接关系,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和经济组织上。县上筹措信贷资金7亿多元,按照每户5万元入股额度和8%的固定分红比例,实现了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000元。同时,该县累计筹措信贷资金7500万元,投入财政资金1.68亿元,进行企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定额定期分红,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最低的50万元、最高的200万元以上,不仅使村集体经济有了积累,还带动贫困户通过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在商州区板桥镇李岭村,村党支部书记苏忠厚谈到,李岭村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争取宁商协作资金30万元,全部融入福众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入股分红合作协议。福众岭公司总经理王智远说:“目前,我们公司食用菌基地发展到72亩,带动贫困户700户,给贫困户分红140万元。”采访中,李岭村十组村民董秀萍说:“我家3分地流转给福众岭公司,一年土地租金150块钱。我在福众岭公司打工,每月管吃管住工资1800元,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也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我感觉挺满足的。”
改革成果初现
经过近两年的改革,目前村集体经济带动模式在我市实现全覆盖。如今,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个个村合作社、企业忙碌的生产场景;听到的是干部群众谈论在集体经济带动下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群众收入有了长效保障后喜悦的心情。
在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最为明显。这里原来是一个贫困村,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民收入低。改革以来,包扶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采取固定投入分红的形式把20万元投入优质企业,争取改革示范村40万元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争取资金10万元建成1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使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村上采取“精准包扶+经济组织+企业+贫困户”的“四位一体”模式,建成了200亩地栽木耳产业基地,吸纳了320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地务工;把村里的160户贫困户全部捆绑在产业链上,贫困户年人均分红不少于500元。如今,肖台村形成了木耳产业为主导,生猪养殖和白及、苍术、柴胡种植等特色产业多元发展格局,2019年全村特色产业实现产值600多万元,全村户均增收2980元,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6.5%降为0.94%。
2018年12月12日,山阳县中村镇中村街社区活动广场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这里正在召开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为了彻底解决集体经济无收益、收益低难题,中村镇成立了中村新欣扶贫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按照入股协议保底分红规定,给15个村890户贫困户兑现分红39万元。拿到分红,群众个个笑逐颜开。2019年,该公司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除了分红外,还带动300多人就业。
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探索出了“支部引领、股份合作、共赢分红”的集体经济带动型的“毛坪模式”,村上争取投资20万元建设10个双孢菇大棚,争取40万元建立香菇种植基地;帮助茶叶企业争取扶贫贷款35万元,发展代料香菇6户3万袋,引导3户群众发展天麻种植900窝;成立养蜂协会,发展养蜂专业户6户,养蜂140箱,形成了“多点开花”“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态势。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柞水考察调研,夸赞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总书记的点赞和鼓励,极大地增强了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清民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作用,使农村集体经济更强、群众更富裕。
山阳县延坪镇枫树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现场
镇安县“三带四联”分红暨道德评议表彰现场
段光耀 王凯
丹凤县武关镇梅庄村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浇旺了产业之苗。党支部和6名村干部先后出资28万元,动员全村40名无产业贫困户贷款20万元,村经济合作社注资60万元,开创了“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四位一体”集体经济发展“梅庄模式”,解决了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被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如今,我市像梅庄村一样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子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的乡村越来越多。
近年来,我市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自2017年改革启动以来,重点围绕“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如何抓”的问题,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发展集体经济4种类型11种模式,逐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X+农户”的运行机制。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701个贫困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组织,1136个村集体组织实现经营收益,960个村集体组织实现分红8858.5万元。98个镇办、1271个村(社区)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进度位居全省前列。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助推脱贫、聚集人心、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使村民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金饭碗”。
开启破冰之旅
2016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前,我市7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5个县为深度贫困县,有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资源禀赋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这些村的共同特点,要想在这些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将面临众多挑战。
2017年,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市委、市政府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市农村改革的重点内容,先后印发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文件汇编》《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此生根萌芽。
有了思想就要行动。这一次,丹凤县列入全国改革试点县,勇当全市农村改革的先锋军。丹凤县启动干部、群众两支队伍培训,强化制度、投入、监管三项保障,严把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定、股权设置、集体经济成立四个关口,探索出“‘党员+’、企业引领分红、产业资金链条带动、光伏电站分红”四种发展模式。
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为了准确掌握农村原有的集体经济及合作组织真实情况,并为每个村寻找适合发展的产业,量身打造发展模式,研究出合理的分配方式,丹凤县、镇、村三级干部联动,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热潮。
2017年9月,秋后的“母老虎”也挡不住丹凤县武关镇梅庄村干部和群众的热情,50多位群众围坐在3名工作人员身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一番讨论,最终确定了村集体经济运作模式、扶持办法、财务管理办法以及贫困户分红方式等,在他们一遍遍认真的讨论下,“梅庄模式”初见雏形。那段日子里,在全县各镇(社区),各级干部白天访村入户,夜里伏案加班,做群众思想工作、寻找龙头企业、确定优势产业、研究制订方案……随着一项项工作的完成,丹凤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2018年底,全县已有96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进入常态化运营状态,带动贫困户4340户。
拓宽发展路径
2018年,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开。2018年8月28日,在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训会现场,宽敞明亮的会场座无虚席,一位面带笑容、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一张会议桌前,就如何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用好、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发挥其带动作用进行专题培训。会场上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授课的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再生讲得细致深入,与会人员听得认真投入。此场培训,将全市各县区工作人员、镇办党政主要负责人、拟退出贫困村大学生全部覆盖,现场培训700多人。随后,全市各县区累计举办培训班155场次,培训人员1.2万人次,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同时,市委、市政府抓住宁商协作机遇,实施“521”行动,实现了701个贫困村改革试点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市上争取苏陕协作资金5000多万元,由县区配套资金1.9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2.9亿元,鼓励各县区大胆进行改革试点,建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企业带动、农村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等,进一步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现如今,镇安县达仁镇春光村2组的曾文章回忆起3年前的日子,感慨地说:“放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自己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就像做梦一样。”老曾由于发展产业缺少资金和技术,多年来一直住石板房,家里生活困难。2017年6月,他加入了养蚕大户徐纯锋成立的金椒鸿运蚕桑专业合作社,当年养春蚕卖了4500元,入股村集体经济分红2600元,儿子打工年收入2万多元,他家里还依托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拆了石板房,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曹逢人就说:“多亏了我听村干部的话,入股金椒鸿运蚕桑专业合作社,不仅有分红,还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养蚕,穷日子很快就变成好日子!”
春光村党总支书记曹成良向笔者介绍,在村里养蚕大户徐纯锋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目前已培育了12个养蚕大户,建成6个养蚕合作社,建起600多亩密植桑园,全村蚕桑产业年收入400多万元,贫困户可通过蚕桑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镇安县柴坪镇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村产业公司带领大家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蚕桑产业、茶叶产业向集中规模化发展,板栗、核桃等传统产业向标准化建园转变,魔芋、中药材、拐枣等产业从无到有。群众在蚕桑基地、养蚕工厂务工1000多人,在茶厂务工178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该镇11个村成立了11个村产业公司,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在镇安县,创新探索出“三带四联”改革模式。“三带”就是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带;“四联”就是联产、联业、联股、联营。该县认定71家企业、156家合作社作为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的利益链接关系,把群众牢牢地镶嵌在产业链上和经济组织上。县上筹措信贷资金7亿多元,按照每户5万元入股额度和8%的固定分红比例,实现了每户每年稳定增收4000元。同时,该县累计筹措信贷资金7500万元,投入财政资金1.68亿元,进行企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定额定期分红,推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最低的50万元、最高的200万元以上,不仅使村集体经济有了积累,还带动贫困户通过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在商州区板桥镇李岭村,村党支部书记苏忠厚谈到,李岭村采取“党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争取宁商协作资金30万元,全部融入福众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入股分红合作协议。福众岭公司总经理王智远说:“目前,我们公司食用菌基地发展到72亩,带动贫困户700户,给贫困户分红140万元。”采访中,李岭村十组村民董秀萍说:“我家3分地流转给福众岭公司,一年土地租金150块钱。我在福众岭公司打工,每月管吃管住工资1800元,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也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我感觉挺满足的。”
改革成果初现
经过近两年的改革,目前村集体经济带动模式在我市实现全覆盖。如今,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一个个村合作社、企业忙碌的生产场景;听到的是干部群众谈论在集体经济带动下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到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群众收入有了长效保障后喜悦的心情。
在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给这里带来的变化最为明显。这里原来是一个贫困村,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民收入低。改革以来,包扶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采取固定投入分红的形式把20万元投入优质企业,争取改革示范村40万元资金投入村集体经济,争取资金10万元建成10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使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突破。村上采取“精准包扶+经济组织+企业+贫困户”的“四位一体”模式,建成了200亩地栽木耳产业基地,吸纳了320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地务工;把村里的160户贫困户全部捆绑在产业链上,贫困户年人均分红不少于500元。如今,肖台村形成了木耳产业为主导,生猪养殖和白及、苍术、柴胡种植等特色产业多元发展格局,2019年全村特色产业实现产值600多万元,全村户均增收2980元,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36.5%降为0.94%。
2018年12月12日,山阳县中村镇中村街社区活动广场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这里正在召开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为了彻底解决集体经济无收益、收益低难题,中村镇成立了中村新欣扶贫开发有限公司,2018年按照入股协议保底分红规定,给15个村890户贫困户兑现分红39万元。拿到分红,群众个个笑逐颜开。2019年,该公司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除了分红外,还带动300多人就业。
丹凤县武关镇毛坪村探索出了“支部引领、股份合作、共赢分红”的集体经济带动型的“毛坪模式”,村上争取投资20万元建设10个双孢菇大棚,争取40万元建立香菇种植基地;帮助茶叶企业争取扶贫贷款35万元,发展代料香菇6户3万袋,引导3户群众发展天麻种植900窝;成立养蜂协会,发展养蜂专业户6户,养蜂140箱,形成了“多点开花”“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态势。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来柞水考察调研,夸赞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总书记的点赞和鼓励,极大地增强了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清民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从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带动作用,使农村集体经济更强、群众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