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代廉吏张御史
郭夏季
文章字数:1341


  明代御史张鹏,字腾霄,生于公元1390年,卒年不祥。祖居陕西眉县横渠,元末时,其父为洛州主簿,遂迁家定居于洛南县景村镇张家村(今御史村)。
  张鹏20岁时即为县学生员;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乡试登为贤书;后赴京,在皇室子弟学塾南宫习书诵文;结业后,在工部任职,后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御史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均设置,为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设置御史,从秦朝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后一直延续到明清)。
  张鹏在各省巡视中,曾经检举独石(湖南武冈、洞口、隆回三县交界之地)总兵李谦的怯懦,并上书朝廷,奏请严厉整饬军律。他亲督晋冀各地,加强军事防守,所督之地的云中(今山西大同)、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一带,治安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后因“水法失实”之事,被以“高言罪”贬官,谪守于虔阳(今江西赣州)。后复职,又巡视辽左(今辽宁一带),选地设防,防御外族骚扰和侵袭。明英宗时,被授予“文林郎”(隋文帝设,在八郎中位列第八,明清时,用来授正七品文官),封其夫人为“孺人”(明清时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张鹏在广西、福建巡视时,极力倡导抵御外来侵略,使广西、福建一带的防务得以加强,军心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安定。后任山东按察司总使(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官员)三年,由于政绩卓著、声誉良好,被提升为通议大夫(文官名,明为正三品)。后又调任山东布政司左布政使,主管征收税赋。接着,他又任侍御史一职。闽浙一带,倭寇猖狂为患,他奉旨担任平倭监军,一举荡平倭患,让倭寇闻风丧胆,被当地老百姓画像崇敬跪拜。
  张鹏虽为高官,地位显赫,身份显贵,却为官清廉,忠职爱民,行事低调,不事张扬,简朴节俭,素衣常服。他为官四朝,却不置田产,好友曾劝他为子孙购置田产,被他严词拒绝。
  张鹏晚年告老还乡于张家村后,弃官服穿旧衣,衣食寒素,形同乡人,亲把犁锄,乐亲乡邻,自号“存恕道人”。张鹏去世后,其后裔修建祠堂敬奉他,称为“御史祠”;还在村西的官路旁为其修建了墓园,称为“御史坟”。张鹏墓前曾竖有功德碑、石碑楼、石马、石羊、翁仲等雕像。
  2005年9月,商洛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陈正庆和青年编剧鲁陈联手创作了大型秦腔历史剧《御史还乡》,由洛南剧团在陕西省第四届艺术节上成功演出,大放异彩,获得了8个奖项的一等奖,一时轰动省城西安。该剧依据御史张鹏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剧情为:有一年,御史张鹏告假回洛州省亲,恰遇家乡惨遭洪灾,到处黄沙茫茫,饥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看在眼里,疼在心头,毅然决然地拿出多年积蓄,搭棚舍饭施食,捐粮救济灾民,又冒着丢官、杀头的危险,为民请命,开仓放粮,以真情感动皇上,从而使大明的江山社稷得以稳固。这一惜乡爱民之事,在当朝被传为佳话,并被后人称颂,一直流传至今。
  为了弘扬御史张鹏的廉政事迹和爱民情怀,以昭示后世,永承其德,张家村干部群众义务捐款,重新修葺了颓败的御史旧坟。2014年,张家村和景旗村、蔡底村合并为一个新村,取名为“御史村”,修建了御史村楼门、御史亭、御史笔,建成“御史庄园”“御史台”及御史村村史馆,以纪念张鹏的丰功伟绩,弘扬他清廉为官、清正做人的高尚品质和精神。
  斯人已去,其功绩、品德永远记载在厚重的史册上,镌刻在“御史坟”巍然屹立的墓碑上,流淌在御史村村民的血脉里,令祖祖辈辈的御史后裔感念、敬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