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辛勤耕耘 丹心奉农
——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董自庭
文章字数:3476
董自庭在检测农药残留
董自庭会同农业农村部专家开展GAP认证

    本报记者 谢非 方立
  清脆的手机铃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董自庭拿起手机。电话那头是经营茶叶公司的老李,他兴冲冲地说:“今年茶叶长势喜人,多亏了这两年你们帮忙做的质量追溯和无公害认证,茶叶的销量大幅提升。”
  董自庭笑道:“我们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追溯工作,企业开始见成效了,农民受益了,我也为茶农增收由衷地感到高兴。”
  7月28日,记者见到董自庭,他虽然不善言辞,但充满精气神的科技工作者形象给人印象深刻。他说自己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仅仅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而已。
  董自庭于1997年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同年10月被分配到商洛市植保站工作。2011年,他获得高级农艺师任职资格;2012年,他任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副主任;现在,他任市农村能源工作站站长。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他入选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在北京学习。近年来,他先后荣获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尽职尽责 挑起重担
  2010年8月,董自庭和8名同事被借调到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工作。面对全新的业务,他时常感到困惑,有时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工作任务不等人,董自庭和同事们只能一边学、一边干。
  那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当时的办公室在一栋旧楼上,没有空调、风扇。在蒸笼般闷热的大办公室里,董自庭和同事们挥汗如雨,热情高涨地讨论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规划》《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建设标准》等。面对家人的抱怨、朋友的不解,他也只能说抱歉。无数个夜晚,他挑灯夜战,制定标准,研究方案,为的是能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全面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董自庭和同事们加快改造实验室,拟建设全省一流的市级农产品检测实验室。为及早建成标准化检测室,寒冬腊月,他们迎着凛冽的寒风来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食品安全大于天”这条信念深深刻在董自庭的心中。实验室建成后,为了尽快开展定量检测,他们克服困难,又赴外地学习检测技术,回来后夜以继日地摸索、苦练。他们常常是清晨7点早早来到单位,到晚上10点多依然待在办公室。长时间的熬夜,大家眼睛熬红了,人也累瘦了,但整个团队没有一丝怨言。
  十年磨一剑。董自庭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快速发展:机构成立了,人员到位了,实验室建起来了,乡镇速测室规范了,检测合格率提升了,“三品一标”基地面积扩大了……引来省内外同行们多次参观学习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
  位于山阳县的天柱茶叶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年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的专业产茶合作社,利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年销售茶叶5000多公斤,收购贫困户茶叶1200多公斤,带动法官镇黄家店村5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7年以前,由于老茶树所占面积较大,天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产量和品质都难以提高。面对困窘,合作社负责人邀请董自庭到当地实地考察。经过认真考察,董自庭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茶叶质量,首先要更换茶树品种。在董自庭的积极协助下,合作社新建茶叶基地200亩,同时改造老茶园500亩,并实施集成应用茶叶高产栽培技术,使茶叶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8%。
  “我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茶叶技术操作规程,制定了‘五统一’的运作管理模式,另外又引进了2个新品种和2条茶叶清洁化生产线,提升了合作社的茶叶质量和加工能力。”董自庭说。
  质量和生产问题解决后,董自庭又帮助合作社下属的企业申请农业部质量安全中心茶叶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使之成为山阳县首家通过认证的茶叶企业,为山阳县茶叶出口东南亚、欧美奠定了基础。
  刻苦钻研 提升能力
  2018年,董自庭入选中组部第15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北京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中心,主要研修农产品质量让董自庭印象深刻。“忙碌
  日常,尽心尽力,以服务‘三农’为本分;穿行田间,克勤克俭,以保证质量为天职;厚德似土,载物载民,以包容承担为胸襟;上善若水,润物润心,以灵动静雅为情怀。”董自庭回忆起导师的讲话记忆犹新,“当地团结奋进、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含弘雅致’的文化价值观,让我深受鼓舞,也深深感受到首都人民的热情、礼貌、敬业和担当。”董自庭说。
  为发挥商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2019年春节刚过,董自庭主动请缨到质量追溯处学习。他从学习国家平台追溯的业务流程、与地方追溯平台对接模式起步,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识格式与编码规范等11个标准的制定、修改、研讨。在筹备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建设项目检查验收前期准备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代码、烦琐的对接流程,董自庭没有气馁,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先后完成了追溯管理办法和对接方案的制定。他的工作成绩和提出的建议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同与赞赏。
  业余时间,董自庭并没有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优美的风景,而是一头扎进中国农科院图书馆丰富的农业专业书籍中,如饥似渴地查阅资料,摘抄笔记,撰写论文。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董自庭不但参编专著4本,发表论文5篇,还参与了《中国百科全书·农产品质量安全卷》的编撰。他写的《发挥市级监管作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文获农业农村部监管司青年论坛三等奖,还荣获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西部之光”优秀访问学者、2019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优秀个人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在北京沉下心、认真钻研业务所结出的硕果。
  学以致用 健全体系
  一年的研修在忙忙碌碌中顺利毕业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服务商洛“三农”工作,董自庭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在农业农村部体系建设处,董自庭参与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CAQS-GAP)》试点实施方案。他意识到这项体系的认证对企业、对经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于是,经过董自庭多次联络,农业农村部成功在西安举办了试点培训班,首次培训150人,推动了全国首批502家单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次,柞水县云岭五味子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玉兰专门找到了董自庭,请教如何开展五味子品牌建设。在多次交流中,董自庭耐心地向刘玉兰讲解企业创建这项体系的好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刘玉兰的企业作为试点。
  “因为这套体系是新的,在推广上遇到很多困难。我刚好抓住这次机会,促成试点工作。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经过试点以后,我们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就顺利了很多。”董自庭说。前前后后8个多月的时间,董自庭与企业并肩作战,与一条条的标准硬磕,让企业顺利通过认证。
  2019年,刘玉兰的企业不但通过了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认证,还通过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如今,这家企业的五味子种植面积已达1.2万多亩,其中新发展面积3600亩,带动当地贫困户40户增收,户均年增收在3000元以上。这家企业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现在,不但产品的销路宽了,品质提上去了,价格较去年同期还上涨35%左右,效益提升十分明显。多亏了董老师全程帮助和指导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好成绩。”刘玉兰动情地说。
  2019年7月,商洛市准备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试点市,作为全国第一家创建此项内容的城市,拟定《商洛市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试点市实施方案》的任务就落到了董自庭的肩上。由于是全国首家,根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董自庭就自己查阅资料,请教导师,反复修改,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方案。虽然《方案》只有五六页纸的内容,但却凝结着董自庭一年来所学的成果,这个《方案》成为全市各县区创建工作中的行动指南。
  2019年12月,董自庭帮忙联系了北京的4位专家来商给负责创建工作的各县区人员进行培训,快速顺利地促进创建工作。目前,柞水黑木耳、镇安象园茶2个产品已成功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预计在今年底,我市将成功创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试点市。
  在北京期间,董自庭顺利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外部检查员的考试,并于2020年5月被聘为“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检查员”。两年来,董自庭先后在省内协助开展GAP现场检查企业26家,完成资料审核汇总11家。
  “全省获得这项资格的只有我一个人。企业申请后,经过我们筛选,然后前去企业实地检查其生态环境、生产过程、管理体系等。获得这项认证的企业,其产品出口可以实现免检,从而让我们优质的农特产品更加顺利地走出国门。”董自庭说。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带着这种坚守和自信,董自庭坚持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植物保护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再到今天的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尽心尽力。
  “我将利用所学,为全力打造商洛优质生态农产品、引导企业打造品牌、增加农民收入,为推进我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董自庭满怀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