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年少时
文章字数:2061
不认老是不行了。前些日子接受采访,一开口便是四十五六年前的事,“记得早先少年时……”从热爱读书说起,就讲到了那个秋夜的情景。
秋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一年四季,就这个时候食物品种多样,最为充实丰富。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人们最看重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热爱秋天,绝不仅是穷酸文人醉心于听风吟月的美妙情景,更多的是贫苦农民的切身感受。
那天傍晚时分,我开始帮着母亲在屋后翻过的地里晾晒红薯片。红薯是那时候的主要口粮之一,秋收完毕,一家要分得千儿八百斤的鲜红薯。红薯不好储藏。除了窖里存放一部分外,都会将生红薯切成薄片,晒成红薯干,便于收藏储存,也好制作食物。红薯干的常见吃法,一是直接煮到糊汤锅里,吃起来甘甜筋道,被戏称作黄金粥煮饼干。再就是打成红薯面粉,蒸窝窝头,压饸饹。红薯面饸饹没有荞面饸饹那么爽脆筋道,却带点甜甜的味道,别有一番滋味。在那个年月里,压一回饸饹面也算调节口味,改善生活了。所以隔段时间动一回饸饹床子,相邻的几家,甚或少半个村的人家都趁伙蒸红薯面窝窝头,趁热端了来压饸饹面吃。
将切好的红薯片勻勻地摆在地里,等着太阳来晒。这是私活,只能晚上来干,因为白天大人得统一出工干活,我们也得去上学。这天傍晚,母亲用板叉切削了满满两大笼红薯片,每片半个巴掌大小,推开来要摆几张席面般一大块地面,干起来真是个单调枯燥的活儿。由于心里有事,就觉得那白生生的红薯片在暮色里显得分外刺眼。
早上在学校,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他哥哥最近弄到一本好书,叫《林海雪原》。“知道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就是这本书里的故事。”我一听,心立即热了,便急切地想借了来看。同学说,他哥昨天被队上派到公社的一个大会战工地上干活去了,得四五天才回来。我若想看,那就得快点,他哥回来前必须还给地。否则他非挨揍不可。我一听就急不可耐地说,那我晚上就来拿,保证3天之内还给你。
话说出口,心里就有点嘀咕。因为我自小瘦弱,更是出了名的胆小,一个人都不敢走夜路。头天晚上还刚刚闹过一场很丢脸的事情呢。
这红薯就是头天晩上分得的。头天下午,生产队统一在后坡梁上挖的红薯。我们那时上学,每天只上半天课。所以,下午就参加劳动,帮着摘拾集中挖出的红薯。整整半面坡上,挖出的红薯就一小堆一小堆地散放在地里。天快黑时才开始分配。会计按人头、工分算好数量,各家各户按次序,从坡地东头开始,一边收拢一边过秤。我家大约分了有二三百斤吧,过完秤集中到一堆,大人先用背笼装了一半背下坡去了,留我在剩下的红薯堆旁守着。头天是个阴天,天很快就黑透了。那个年代,山坡上是有野兽出没的。我就多次见过狐狸跑到村头去捕鸡。那个夜晚真是黑得出奇,四野更是一片寂静,什么也看不见,一丝声音也没有。我一手紧攥着一个红薯,权作防身的武器,随时准备抛砸出去。可越是这样,越是紧张得嗦嗦发抖。终于,无尽的恐惧涌上心头,竟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一哭不打紧,便听得不远处有人搭了声,原来梁上的漫坡地里,散散落落的还有好几位,也是留下看红薯的。大约家里人口多,分得较多,一次运不完的,都留有人看守着,怕丢了。可见那时农民的口粮是多么紧缺!留下看守的多为妇女。要命的是同村比我高一年级的一位女生也在不远处。早上一到学校,就冲我做了个鬼脸,两手扒着眼睛,拉着长音喔哇一声怪叫,羞得我赶紧躲进教室,一个上午都没敢出门。
偏就是在这个时候,同学向我拋来了那个无法抗拒的诱惑,我也是想都没想就说出了晩上去取书的话。同学家在七八里外的井坡,那是一条深长的山沟,中间有很长一段路没有人家。对我来说,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摆完红薯片,天就黑净了,一片弯弯的月牙挂上了天空,似在看着我的笑话。我能这么就认怂了么?不能!因为爱读书,常在课间给同学讲英雄故事,讲梁山好汉,看到同学好奇与崇拜的目光,自己心中也常常泛起虚幻的英雄情结。那是一种享受,更有一种自尊与自豪。怎能就此畏缩不前,使自己的一点自尊毁于一旦呢!
下决定斗胆前行。家里有根一米来长的铁棍。我掂量了一下,拿了给自己壮胆。穿过紧连着的3个生产队,就出了我们这个大队的村子。由村头到井坡沟口,是月光下阴森森的玉米地,走不多久,快进沟了,忽然刷啦啦一阵响动,从左手边的玉米地里窜出一只动物,跳过土路,又钻进了右手边的地里,我也没有看清到底是条狗,是头狼,还是只狐狸,反正吓得不轻,身子晃悠了一下,差点没跌坐到地上。心里咚咚跳了一阵,差点要打退堂鼓了。但犹豫了一阵,还是咬着牙继续向沟里去了。
到了同学家里,他很是吃了一惊,说:“我还以为你不敢来呢!”返回时,同学找了一个伙伴一起把我送出了沟。
后来的几十年中,我肯定也是走过不少夜路的,但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个秋夜,其实也是个很平淡的经历,但却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为啥?因为那次夜行的勇气源自一种单纯而美好的追求。想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那是一个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十分贫乏的年代。在那种情境下,守护粮食的责任都镇不住生性的懦弱,而精神的追求却冲破了内心的胆怯。这是我最引为自豪原因所在。现在每想起来,都会为那个年少的自己而心生感动呢。
秋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一年四季,就这个时候食物品种多样,最为充实丰富。在粮食紧缺的年代,人们最看重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热爱秋天,绝不仅是穷酸文人醉心于听风吟月的美妙情景,更多的是贫苦农民的切身感受。
那天傍晚时分,我开始帮着母亲在屋后翻过的地里晾晒红薯片。红薯是那时候的主要口粮之一,秋收完毕,一家要分得千儿八百斤的鲜红薯。红薯不好储藏。除了窖里存放一部分外,都会将生红薯切成薄片,晒成红薯干,便于收藏储存,也好制作食物。红薯干的常见吃法,一是直接煮到糊汤锅里,吃起来甘甜筋道,被戏称作黄金粥煮饼干。再就是打成红薯面粉,蒸窝窝头,压饸饹。红薯面饸饹没有荞面饸饹那么爽脆筋道,却带点甜甜的味道,别有一番滋味。在那个年月里,压一回饸饹面也算调节口味,改善生活了。所以隔段时间动一回饸饹床子,相邻的几家,甚或少半个村的人家都趁伙蒸红薯面窝窝头,趁热端了来压饸饹面吃。
将切好的红薯片勻勻地摆在地里,等着太阳来晒。这是私活,只能晚上来干,因为白天大人得统一出工干活,我们也得去上学。这天傍晚,母亲用板叉切削了满满两大笼红薯片,每片半个巴掌大小,推开来要摆几张席面般一大块地面,干起来真是个单调枯燥的活儿。由于心里有事,就觉得那白生生的红薯片在暮色里显得分外刺眼。
早上在学校,一位同学悄悄告诉我,他哥哥最近弄到一本好书,叫《林海雪原》。“知道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就是这本书里的故事。”我一听,心立即热了,便急切地想借了来看。同学说,他哥昨天被队上派到公社的一个大会战工地上干活去了,得四五天才回来。我若想看,那就得快点,他哥回来前必须还给地。否则他非挨揍不可。我一听就急不可耐地说,那我晚上就来拿,保证3天之内还给你。
话说出口,心里就有点嘀咕。因为我自小瘦弱,更是出了名的胆小,一个人都不敢走夜路。头天晚上还刚刚闹过一场很丢脸的事情呢。
这红薯就是头天晩上分得的。头天下午,生产队统一在后坡梁上挖的红薯。我们那时上学,每天只上半天课。所以,下午就参加劳动,帮着摘拾集中挖出的红薯。整整半面坡上,挖出的红薯就一小堆一小堆地散放在地里。天快黑时才开始分配。会计按人头、工分算好数量,各家各户按次序,从坡地东头开始,一边收拢一边过秤。我家大约分了有二三百斤吧,过完秤集中到一堆,大人先用背笼装了一半背下坡去了,留我在剩下的红薯堆旁守着。头天是个阴天,天很快就黑透了。那个年代,山坡上是有野兽出没的。我就多次见过狐狸跑到村头去捕鸡。那个夜晚真是黑得出奇,四野更是一片寂静,什么也看不见,一丝声音也没有。我一手紧攥着一个红薯,权作防身的武器,随时准备抛砸出去。可越是这样,越是紧张得嗦嗦发抖。终于,无尽的恐惧涌上心头,竟禁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一哭不打紧,便听得不远处有人搭了声,原来梁上的漫坡地里,散散落落的还有好几位,也是留下看红薯的。大约家里人口多,分得较多,一次运不完的,都留有人看守着,怕丢了。可见那时农民的口粮是多么紧缺!留下看守的多为妇女。要命的是同村比我高一年级的一位女生也在不远处。早上一到学校,就冲我做了个鬼脸,两手扒着眼睛,拉着长音喔哇一声怪叫,羞得我赶紧躲进教室,一个上午都没敢出门。
偏就是在这个时候,同学向我拋来了那个无法抗拒的诱惑,我也是想都没想就说出了晩上去取书的话。同学家在七八里外的井坡,那是一条深长的山沟,中间有很长一段路没有人家。对我来说,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冒险。
摆完红薯片,天就黑净了,一片弯弯的月牙挂上了天空,似在看着我的笑话。我能这么就认怂了么?不能!因为爱读书,常在课间给同学讲英雄故事,讲梁山好汉,看到同学好奇与崇拜的目光,自己心中也常常泛起虚幻的英雄情结。那是一种享受,更有一种自尊与自豪。怎能就此畏缩不前,使自己的一点自尊毁于一旦呢!
下决定斗胆前行。家里有根一米来长的铁棍。我掂量了一下,拿了给自己壮胆。穿过紧连着的3个生产队,就出了我们这个大队的村子。由村头到井坡沟口,是月光下阴森森的玉米地,走不多久,快进沟了,忽然刷啦啦一阵响动,从左手边的玉米地里窜出一只动物,跳过土路,又钻进了右手边的地里,我也没有看清到底是条狗,是头狼,还是只狐狸,反正吓得不轻,身子晃悠了一下,差点没跌坐到地上。心里咚咚跳了一阵,差点要打退堂鼓了。但犹豫了一阵,还是咬着牙继续向沟里去了。
到了同学家里,他很是吃了一惊,说:“我还以为你不敢来呢!”返回时,同学找了一个伙伴一起把我送出了沟。
后来的几十年中,我肯定也是走过不少夜路的,但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个秋夜,其实也是个很平淡的经历,但却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为啥?因为那次夜行的勇气源自一种单纯而美好的追求。想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那是一个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十分贫乏的年代。在那种情境下,守护粮食的责任都镇不住生性的懦弱,而精神的追求却冲破了内心的胆怯。这是我最引为自豪原因所在。现在每想起来,都会为那个年少的自己而心生感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