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故乡的忠实守护者
——挚桦诗歌印象
文章字数:1681
  冀卫军
  挚桦(苏智华)和我一样,是土生土长的商洛人,除了在西北边陲甘肃酒泉当兵的10年,他几乎未曾离开过商洛这片他挚爱和魂牵梦萦的热土。他用脚板一步一步丈量和抚慰着商洛的青山绿水,用一支笔辛勤地描绘和赞美着商洛的昨天和今天,以一颗赤诚之心日夜陪伴和守护着对故乡的爱恋和情怀,以一腔博大仁爱的胸怀去关注和颂扬那些身处底层或弱势群体的爱与痛。这是我读了挚桦《母亲的月亮(组诗)》后的第一印象。
  在这组诗里,我看到的是熟悉的蒲公英、狗尾巴草、麦穗等不起眼的草木,看到的是蚂蚁、知了、蜜蜂等微不足道的小生命,看到的是长眠土里的亲人、摆地摊的小商贩或庄稼人等卑微的小人物,他们虽身处底层或弱势,但他们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向善向上、向美向光的不亢不卑与坚强执着,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没有谁可以忽视他们的存在和价值。从某种角度上讲,这些诗歌是作者生活的一种缩影,是写给平凡生命的一首首赞歌,也是写给故乡的一封封滚烫的情书。
  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文学的故乡》系列纪录片,为我们追忆或还原了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等六位当代著名作家,他们的童年往事、青春岁月,以及他们如何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故事,再一次印证了故乡对一个人的性格、品格、人格和人生道路等方面留下的难以忘怀的烙印与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于故乡,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割舍的情愫和记忆,不管是痛苦,还是欢乐,是苦涩,还是甜蜜,那都是维系一个人与故乡之间唯一的脐带,什么也无法取代。对于生活中每一个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来说,故乡永远是精神的发端地、思想的原乡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在我看来,挚桦是一个重情重义、淡泊达观的人,是一个悲天悯人、心怀感恩的人。挚桦的诗,最鲜明的特点是构思严谨、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想象瑰丽、感情充沛、思想纯净。
  诗歌中,他总是以仰望的姿态亲近身边的万物和生命。在《抵近微尘》中,作者透过“偏爱,如此倔强固执/从不向这些被人们忽略的弱小者倾诉心声/我知道,最终自己也会和他们一样/离开喧嚣,抵近微尘”这样的诗句,向读者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暗示,较好地诠释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这种清醒、低调、平和的心态,正是当下高强度、快节奏、重压力之下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胸怀与境界。
  诗歌中,他敢于摈弃世俗的藩篱和规则,直面真实的自我,向自己拷问、开刀,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变得更纯粹、更高洁。在《一个人的江湖》中,“一个人的江湖,我尽量扔掉昨天的恩怨情仇/比如,自私、虚伪、浮名/抛弃狭隘、偏见、庸俗。至于内心残留的污垢/我要反复濯洗。种植日光的暖/月亮的柔善和草木的素朴”,作者以警醒和反思的姿态,表达了自己为人处世的立场、抱负和追求,让一个爱憎分明、有血有肉的人,跃然纸上。
  诗歌中,他善于从春夏秋冬的更替和一草一木的枯荣间,发现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并把自己的人生体验、阅历和感悟诉诸笔端。在《荣枯自知》中,“进入喧嚣背后的冷寂,雨水开始布泽/正好将一粒种子唤醒,储存来年的心事/和风细雨中,我与布谷鸟的叫声发生共鸣/雨后的阳光像一杯干红,倾倒下来/万物开始膨胀梦想。蚂蚁们/为生计铆足了劲忙碌奔波。禾苗,草木/早已与时令的号角形成某种契合”,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真情,一股愉悦,一股澄明,一股感恩。透过这些看似平凡而普通的事物和生命,不管他们如何卑微弱小,或者如何寂寂无闻、默默无名,都赋予他们新的生命和意义,让读者从中汲取一种磅礴的精神力量。
  诗歌是一个人生活、思想积淀、发酵的过程,也是人生和精神轨迹的一个缩影。生活和精神是一个诗人的底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人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理想和追求,最终决定他能走多远。
  在挚桦十多年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他通过刻苦的学习和默默的坚守,一步一步进行着自我的革新和蜕变。作为他的朋友和诗歌同行者,我亲睹和经历了他诗歌数量、质量攀升的每一步和每一个阶段,希望他在语言的留白、情感的节制、意象的陌生化、节奏的把握、想象的扩张等方面,再进行一些积极大胆地探索、尝试和实践,他的诗歌和人生一定会跃升到另一个境界和另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