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川关的孝廉文化
文章字数:1507
山阳县漫川关地处秦岭南麓、金钱河畔,自古就是秦楚要关,繁盛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古镇中心现存的北会馆、骡帮会馆、鸳鸯双戏楼无不体现着“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思想”。明清之际,以商业兴盛的漫川关有它自身的一套规则,而在这套规则后面体现的是儒家的“孝廉”思想。
漫川关“黄聚兴”老药铺正厅当中,悬挂着一块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匾额,上书“业啟宏图”4字,出自唐朝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这几个字和“孝廉”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得说到一个人——黄照临。这个人曾在同治年间当过山阳知县,后来官升山西二品按察使。他的族侄黄玉波来到漫川关经商,到光绪十六年(1890)时生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买了当地大户彭家的宅子拆掉重建。
新宅即将落成之时,他希望有个名人为新宅题字,以达到“蓬荜生辉”的效果,就想到了同宗同族的叔叔、二品山西按察使黄照临。黄照临为其题了这4个字,旨在告诫黄玉波为人处事、为官为商不可锋芒毕露,即使宏图大展,也要实在做事,低调做人,更是要将孝道挂在心间。从这以后,黄玉波也是这样做的,而且漫川的黄氏一族都将孝道记在心间。在黄氏老宅里,民国时期住着一位银发苍苍的老妪,孩童都以“老祖”唤她,路人以为是黄氏内眷,其实不然。经笔者查证,这位“老祖”实际上是大房老太太的陪嫁丫头,江西人,当年和大房的老太太一同嫁过来的。老妪一生未嫁,黄氏子孙一直将她当作自己的长者奉养至终。
漫川“黄聚兴”老药铺的百年历史,生动地阐释了孝道传家的道理。除了奉养老妪,其后辈儿孙中很多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考入大学,毕业后或为专家学者,或为地方官员,足以见得孝道传家对后世子孙的影响。
究其原因,上老下小是融为一体的。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善事父母者”谓之孝。百善孝为先,孝道被看作子女孝敬父母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涵养正己修身、廉洁从政的道德源泉。在古人看来,孝为德之本,以孝治天下,移孝于忠,忠者必廉,使孝和廉紧密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廉文化”。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把《孝经》中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用于政治实践中,推崇“举孝廉”的人才观,推荐孝敬父母和清正廉洁的人做官,对中国的道德文化和政治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漫川关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武昌会馆里,有一幅“五伦图”,即用来启迪、教化纲常有序的理念。“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在“五伦”中,孟子认为父子、君臣两伦是最重要的:“仁之实,事亲是也;父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孝悌成了“五伦”的中心,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孟子·滕文公下》),都将孝悌作为德性的最高表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孟子·告子下》)。用图案表现出来,即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禽经》:“鸟之属三百六十,凤为之长,又飞则群鸟从,出则王政平,国有道。”故用凤表示君臣之道;《易经》:“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故用仙鹤表示父子之道;《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故用鸳鸯表示夫妇之道;《诗经》:“鹡鸰在原,兄弟急难。”故用鹡鸰表示兄弟之道;《诗经》:“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故用黄莺表示朋友之道。以图画来教化民众,让其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当然,对于“五伦”中夹杂的一些封建糟粕,我们应理性地加以辨析。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