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袁家沟展新颜
文章字数:1737
沿着宽阔、整洁的小袁公路一路前行,来到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基地文化广场前矗立着雄伟的鄂陕边区苏维埃纪念碑。袁家沟口村是原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山阳西区县委所在地,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
过去的袁家沟口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坡地多平地少,自然条件差,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严重受限,是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修好了,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挣钱门路多了,收入也多了。
富了群众增收忙
“2016年,在县卫健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上的帮扶下,我参加了村里的中华蜂养殖合作社,几年下来已经养了200箱,光养蜂一项收入每年6万元,2019年我家脱了贫,感谢党的好政策使我有了今天的好光景!”李家院组贫困户姜军感激地说。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卫健局驻村工作队和袁家沟村“两委会”班子结合村情民意,把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锁定在核桃、板栗、中药材套种、木耳种植、中华蜂养殖等产业上。2016年,支持袁家沟口村按照“三变”改革,以“党支部+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方式,通过流转土地、购置菌种、保底销售,带动全村贫困户发展丹参、核桃、板栗、木耳种植、中华蜂养殖产业项目,把贫困群众紧紧镶嵌在产业链上,使全村114户贫困户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紧接着,又在街道组向阳坡地上及村小学楼顶建起4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年收入4.8万元,全部纳入村集体收入。
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村上又把眼光投向壮大集体经济上,为了选好项目,2018年通过前往铜川、杨凌等地实地考察肉兔产业化养殖项目,村上按照“公司租赁+党支部+‘三变’+贫困户”发展模式,建设占地3.7亩的村集体伊拉兔养殖场,由山阳县红色沃土农业发展公司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租赁运营,共带动本村农户86户,户均分红800元,为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5万元。
今年春季,为了有效防止返贫,巩固提升脱贫质量,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会”结合村情实际,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在庙沟口组流转土地100亩建设花椒种植基地,栽种花椒2.5万株,吸纳2户脱贫风险户、7户边缘户入股,共同管理、分红。
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核桃科管基地1000亩、板栗科管基地1000亩,种植木耳1000架、花椒200亩、丹参200亩,养殖中华蜂500箱,建成40千瓦光伏电站1个、伊拉兔养殖场1个、200平方米花卉大棚2个、200平方米草莓大棚1个,群众增收路子宽了,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劲头更足了。
美了村庄人欢欣
“家里现在脱了贫,又分了新房,我的生活现在大变样,日子越过越美了!”长沟组村民柯昌兴乐呵呵地说。
脱贫攻坚为袁家沟口村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为了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提升袁家沟口村的脱贫攻坚硬实力,村上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共同支持下,积极争取各方资金,为袁家沟口村拓宽改造小袁通村公路9.5公里,新修通组砂石路1条1公里,新建便民桥2座15延米,硬化入户路83条1039平方米;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67户、危房改造25户;建设村卫生室、文化室150平方米;在全村实施了民居改造及环境综合整治,硬化场院83户5604平方米,改厕43个,改圈43个,白墙化167户19787平方米,完善了供水、环卫等设施。
今年,袁家沟市级党性教育基地建成投入使用,袁家沟口村村容村貌更是焕然一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乐了农家精神爽
袁家沟口村人过上了好日子,但那份曾经的红色记忆却一直萦绕心头。他们把伴随了几代人的珍贵器物,连同那段峥嵘岁月保存在了明清石板街。走进石板街,迎面依次分布着红军屋、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红军医院等红色遗迹,陈列着全村人收集的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程家盛、阮英臣等红25军老一辈共产党人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在文化广场旁边的一户农家乐小院里,街道组村民曾凡正在修剪花草。他前几年在外务工,今年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落成后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就回家办起了农家乐,不到半年收入两万多元。
茶余饭后,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聚集在文化广场,老人凑在一起聊天,男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活动筋骨,妇女们踏着轻盈的舞步唱歌跳舞,孩子们打篮球、踩滑板,欢声笑语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小河口镇党委书记史天啸高兴地说:“去年袁家沟口村整村脱了贫,今年我们将依托袁家沟市级党性教育基地,高标准打造袁家沟口村党建示范村,争取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幸福美丽新袁家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