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闫红利乐享“香菇红利”
王昱 李敏
文章字数:1475
  夏末,碧空如洗,青山滴翠,丝丝凉风吹走了闷热,从潺潺流淌的小河畔走进李河村,一位站在两排黑色遮阳网盖住的大棚中间的老乡,正笑意盈盈地向我们招手。他就是商州区板桥镇李河村的香菇种植能手、致富带头人闫红利。45岁的他用近7年时间,从一个个菌棒中栽培出全家的幸福“红利”,带动乡亲一起增收致富,同奔小康生活。
  香菇初萌芽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是最艰难的时候”。闫红利对当初被评为贫困户时所处的困境仍记忆犹新,“当时家里一个老人刚去世,另一个老人疾病缠身,需要人天天守在跟前照顾。两个孩子又都正是念书的时候,全家花销不小。我原本和老婆在外面打工赚点钱勉强能生活,后来回家照顾老人和马上要上学的小女儿,彻底没了赚钱的营生。加上大儿子大前年刚上大学,一年学杂费就两万多,当时真的是熬煎得不行。”
  “2013年,赶上了好政策,我们全家都准备大干一场。”闫红利说,为了缓解家庭困境,也为了脱贫摘帽,他看中了香菇种植这一热门产业。与家人商量后,就把家门口一片空地腾出来,又向乡亲租了一些,总共4亩多的场地,随后又向银行借贷,加上拆借亲友的20多万元,咬咬牙,建起了香菇大棚。之后购买设备,搭建菇架,铺设水管……一家人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香菇种植产业中去。
  那年末,凭着敢闯敢拼的劲头一家人的辛苦劳作,闫红利的香菇大棚产出1000多斤优质香菇。一家人忙不过来,还把亲朋好友也叫来帮忙,他们手握香菇,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出菇遇难题
  2014年,尝到了甜头的闫红利,想再节约点成本。“第一年我们是直接购买人家的成品菌棒,我们做的是后期的培育、灭菌、催菇等工作。收成不错,也学到了一些经验,第二年,我就想自己制作菌袋。”他想,毕竟家里的开销和菇棚的正常运转都需要更大的收益才能支撑。
  当时,闫红利按照书本资料的指导,自己摸索配料制袋。塑封好后,放到了发菌室,满怀期待地希望着有好的收成,结果菌棒迟迟不出菇,长出来的寥寥几朵不是被感染颜色发黑,就是发育不良长成畸形等,各种问题让闫红利一家瞬间心情跌入谷底。当年的投入全部都打了水漂。“该收成的月份,一家人站在大棚里,头顶着大太阳,心里却冰凉冰凉的。”闫红利说。
  后半年,闫红利就自己闷头在家重新学习种植技术,他上网查看成功案例,购买光碟学习成熟的制袋技术。寻找专业人士请教指导问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试验出优质的菌棒配方。
  “其实,现在香菇种植已经是一门成熟的技术了,到处都有专业技术信息。我当时太心急了,后来发现其实不难。现在,我的菌棒都不需要添加霉菌。只需正常浇水培育,就能长出品质优良的香菇。”闫红利手捧长满香菇的菌棒很是自豪。
  菇伞朵朵开
  “八月份是一年中香菇产量最好的时候。你来得正是时候。”闫红利顺手拿起一个菌棒翻过来就让我们看香菇的菇伞,“你看,伞边像是这样的全部展平,并且延伸出毛茸茸的裙边,这就是成熟香菇的样子,需要马上采摘下来。”
  在闫红利头头是道地讲解他的经验技术时,身后的采菇大姐也开心地向大家展示手中刚采摘下来又胖又圆的香菇。闫红利的菇棚出菇时,需要大量劳动力尽快将鲜菇采摘装筐放进冷库。而在新的一茬菌棒装袋时,则需要更多的人力。“在忙时我就雇佣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来我这里帮忙。男劳力80元一天,女劳力70元一天。前后将近一个月。”他的成功脱贫,也给村民带去了“红利”,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村民撸起袖子加入致富的行列中来。
  现在,闫红利的菇棚年产量最少也稳定在1000斤以上,年均收入近2万元。河对岸的移民搬迁安置小区李河新村,也有闫红利一家的新居,房子装修好了,顺利摘了贫困户的帽子,闫红利一家人从饭桌上那一盘炒香菇中品出了小康生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