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无本地茶历史被改写
文章字数:2606
群峰叠翠,茶叶飘香。漫步柞水县杏坪镇中台村起伏连绵的茶园,满眼青翠,空气中茶叶的香气沁人心脾。昔日的荒山穿了新装、换了新颜,有了新身份—高淳柞水千亩无性系茶叶种植示范园。
作为苏陕扶贫协作与经济合作项目,茶园整合了南京市高淳区7个镇街24个集体经济强村结对帮扶资金,采取“1+24”飞地建园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海拔800-1200米的中台村张氏沟、石家山一带打造千亩茶叶示范园,彻底改写了柞水无本地茶的历史。
整合资金 打造茶产业发展“新引擎”
“从今年起,高淳区连续三年按每年每亩1000元的标准对两地共建茶园管护进行补助,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管理,为柞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高淳力量!”时针往回拨,2019年5月,高淳区委书记吴勇强在柞水考察茶园项目时这样表态。
2019年初,柞水县委常委、副县长、高淳区对口帮扶柞水县工作组组长杨宏玉建议改变镇村结对资金向深度贫困村“撒胡椒面式”帮扶,将210万元镇村结对资金用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脱贫特色产业,集中有限财力提升深度贫困村自我“造血”能力。
杨宏玉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柞水是商洛市少数没有茶产业的县,而茶产业正是高淳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是否可以通过创新模式转嫁优势、整合资源,克服地理条件相对不足的发展瓶颈,为当地培育一个对村集体经济带动力强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有了这个念头,就有了动力,他带着相关技术人员跑遍了柞水县24个深度贫困村,对周边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坚定了将茶产业作为柞水脱贫特色产业发展的想法。
种茶,柞水曾经有过尝试,但没有成功的先例,如今再次提起,效果又能如何?面对各种不解和疑问,工作组对柞水以往茶叶种植失败原因进行深入调研,并多次向高淳区茶叶企业、专家请教,找到了以往栽种技术有限、后期管理粗放、茶苗过冬管护措施不当等种种原因,并对症下药制定了多套可行性方案。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下,最终选择以适合柞水自然气候环境、抗冻性强的龙井43#、金萱等5个耐寒耐旱优质茶叶品种为突破口,由以往当地秋季种茶改为春季种茶,开始了茶叶试种工作。
飞地抱团 探索茶产业脱贫“新模式”
“大家不懂如何发展经营产业项目,搞不好怕背上债务。”经实地调研,各个深度贫困村负责人对发展产业心存畏惧。
柞水县24个深度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普遍面临着没有管理人才、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基础薄弱等现实困难,不具备集中连片发展茶叶产业的基础。如何突破“单打独斗”面临的资金、技术等瓶颈问题成为摆在工作组面前的主要难题,工作组在千找万寻中发现杏坪镇中台村张氏沟、石家山等一带气候、土质尤为适宜大规模集中种植茶叶。
“搞点产业咋就这么难呢?”中台村80后党支部书记范培勇面对刚刚种植茶叶失败欠下的60多万元资金,茶饭不思、愁眉不展。了解到该村在发展茶叶产业中遇到的困难后,杨宏玉带着高淳支农工作队的赵福荣等人主动上门,对村上前期茶叶种植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创造性提出“1+24”飞地建园模式和以强带弱利益联结机制,24个深度贫困村以资金形式入股杏坪镇中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前3年通过投入资金按比例固定分红,后期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中台村和24个深度贫困村抱团发展,不仅破解了资金技术难题,而且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干成事的目标。
科学管种 筑强茶产业脱贫“硬支撑”
有了资金和土地,如何种植成了决定成功的关键所在。
工作组加班加点查阅资料、精细耕耘,从种前准备、茶苗种植、科学管护、茶叶加工、品牌创建、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入手,制定了一整套可行方案。在试种过程中,赵福荣等高淳支农工作队队员整天守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合作社村民种植茶苗。看着一株株新栽下的茶苗,大家都忘记了疲惫和辛劳,忙了就住在村上,一住就是几个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天气日渐炎热,没有水,新栽种的茶苗难以成活,杨宏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发动队员们群策群力寻找水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山之间山坳里,工作队发现了一条小溪流,队员们一刻不停修建了补给水池。没有电,杨宏玉主动联系供电公司,供电公司特事特办、夜以继日,3天就将电送到了山上。在赵福荣、杨燕顺等工作队专家指导下,山上的茶苗逐步实现了滴管浇水、施肥等科学化管护。
春去冬来。去年10月底,秦岭山脉冬意渐浓,望着300亩长势喜人的茶园,范培勇心里却犯了愁,如何让新栽的茶苗安全过冬成了困扰他的一块心病。了解到这一情况,工作组多方联系,邀请到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黎星辉教授及高淳茶叶种植企业专家赶赴柞水,围绕茶苗防冻、滴灌改进、茶叶防虫、春季壮苗、科学施肥等技术进行现场教学,对茶园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一一详细解答,并就后期茶叶加工厂建设、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复合型产业发展平台搭建等工作提出意见。专业的指导让范培勇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杨县长带领支农工作队不仅为我们争取了资金、茶苗和技术,更为我们请来了国家级的技术专家指导茶苗如何安全过冬,连如何打造品牌、如何开拓市场都为我们想好了,有了这个产业,我们村和24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就更有希望了。”说到这里,范培勇露出了憨厚而又自信的笑容。
示范带动 跑出茶产业致富“加速度”
“真是想不到我们柞水也能种出自己的茶叶!以前没有集体产业,年轻人只能出山打工,我们年纪大的出去工作不好找。有了茶园,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在这打零工每天收入有100元左右,一年下来能挣5000多元贴补家用。”中台村贫困户沈唐明看着满山的茶苗欣喜地说。茶园的加速建设,为柞水县24个深度贫困村和中台村137户424名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平台。截至目前,茶园已向24个深度贫困村分红10.5万元,带动周边100多名群众就业,其中贫困户20人,签订公益岗10人,年人均增收近1.8万元,带动临时就业70多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
“今年以来,我们在去年成功试种优质茶叶300亩的基础上,工作组又协调争取苏陕协作资金400万元和高淳区镇村结对资金210万元,用于茶园扩大规模、园区茶叶加工厂和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完成扩种茶苗面积400亩并新申报‘南山甘露’注册商标。年底前,将完成茶叶加工厂、技术培训室和园区产业道路3.6公里建设。”范培勇说,茶苗的试种成功,激发了周边柴庄、肖台、云蒙等村发展村集体产业的勇气和信心,各村纷纷摩拳擦掌,申请加入种茶队伍。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茶叶示范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平台,更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千亩茶园美丽画卷铺展,讲述着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