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农户养蜂10年变身土专家
文章字数:2622
潘春权在检查蜂脾
养蜂走上脱贫致富路,在商洛已不是新鲜事。但是,一对年近花甲的夫妻,一年养蜂500多箱,收入10多万元,这个数字,这种收益,让一些老养蜂户、养蜂专家都感到惊奇,都说这可能是创造了一户群众养蜂能力的极限。创造这一极限的人,就是山阳县板岩镇罗川湾村的潘春权、张世莲夫妇。
想要甜蜜生活 先吃“黄连苦”
罗川湾村地处山阳县城西南40公里的一个深山,村子四面环山,中间有一块百余亩平展的土地。罗川土地肥沃,平展的土地可以栽水稻、栽莲菜、种小麦和玉米,种啥长啥。潘春权、张世莲家虽住罗川,却不在那里的“地心子”,而是住在环绕川道西南山坡一个名叫外洼的地方。
外洼山高坡陡,土地瘠薄,那里的人祖祖辈辈生活苦焦。潘春权、张世莲夫妇生儿育女时恰遇改革开放,为了供养子女读书,夫妻俩常年外出打工。他们在西安户县搬过砖、烧过窑,在山西挖过煤,在河南背过金矿,年年是年初出门年终回家,一年到头挣的钱,往往是老板拖欠不付,真正能到手的钱没有多少。打工10多年,他们仅仅是勉强维持了一家人的简朴生活。2010年,潘春权了解到老家有人养蜂挣了不少钱,便决心回乡发展养蜂产业。
2011年开春,潘春权、张世莲两口便一次发展了76箱中蜂。可是,由于技术不过关,他们家养的蜂不仅没割下蜜,而且今天跑一箱,明天跑一箱,养到年底,留下的蜂不到40箱。辛苦了一年,不仅没有收入,还赔了本。那一年,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煎熬。
10年转场年10多处 只为寻找蜜源
潘春权、张世莲夫妇养蜂遭受了挫折,有人说,养蜂靠的是运气,运气好别家的蜂会飞到你家来。还有人说,养蜂如养牛养羊一样,发的是“血财”,说挣也能挣,可说赔会让你赔成“精沟子”。
不甘心的潘春权、张世莲夫妇打听到山阳县总工会牵头开展养蜂培训,搞培训的主要“专家”不是自己的近邻,就是自己的亲戚。他们主动上门求教,积极参加养蜂技术培训班,认真学习培训时免费赠送的科普资料,细细反思自己过去一年养蜂“栽跟头”的教训。当有人劝他们别养蜂了,外出下苦力挣点体力钱时,他们二人异口同声地说:“生活总是先苦后甜,我一定会把蜂养成的。”
第二年,潘春权夫妇在选择蜂场时,不再是哪里方便自己那里摆放蜂箱,而是挑选植被丰厚、蜜源充足、溪水长流、背风向阳、空气清新、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的地方。他们不仅严格考察地理环境,就是每一箱蜂摆放的方向、高低,他们都充分考虑,并严格“审查”蜜蜂采蜜来回线路,让蜜蜂能够正确地找到自己的“家”。
通过反复参观学习、向养蜂专家讨教,潘春权夫妇基本掌握了养中华蜂的科学技术。通过和一些老养蜂户建立电话联系,如遇到难题,就及时请教、和大家讨论。第二年,经过一春一夏的发展,他们在上一年40箱蜂的基础上发展到102箱,不但蜂群扩大两倍多,摇蜜出售收入也上10万元,他们养蜂获得了丰厚的收入。
养蜂要想获得丰收,蜜源是第一决定因素。潘春权夫妇根据蜜源分布、中华蜂常规采蜜半径、四季风向、光线照射、水源、环境等条件综合分析,再选择蜂场。10年间,他们到处寻找蜜源丰富的地方,发现一处,就搬一次“家”。每到一处,他们先挑合适的场地,再租民房、搭台子、起锅灶、摆蜂场。他们把蜂场从老家转移到板岩的马滩、色河铺的王家湾、桐峪河的关店、十里铺的王庄、元子街的二扒、高坝店的双寨、长沟的天竺山脚下……
2018年,潘春权、张世莲夫妇又转场到县城西南的红椿木沟里。每一次转场,他们都要满山转个遍,详细考察,向当地人了解环境、养蜂历史等情况。10年来,他们先后转场10多处,每一处从未轻易草率设场,所以他们连年养蜂,年年都会有个理想的收成。
壮大养蜂规模 挑战能力极限
经过10年的养蜂研究、实践,张世莲和潘春权都成了养蜂“专家”,他们讲起有关中华蜜蜂的知识头头是道:蜂王、雄蜂、工蜂共同生活在一个群体里,职能不同、分工合作、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组成一个高效、有序的整体。一群蜂其实就是一个架构优化组合的社会,每一只蜜蜂都是当之无愧的“劳模”。
张世莲说:“要想养好蜂,养蜂人不能偷懒,一年四季都闲不下,踏查蜂场、转场、收蜂、摇蜜、除害,合理控制蜂脾、蜂王,检查蜂箱内蜂群、观察天气变化,还有人工培育蜜源、水源,给蜂箱适度保暖,天天都有活干。”
潘春权、张世莲夫妇不仅是养蜂能手,也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组合。这养蜂,特别是到了一年分蜂、收蜂、摇蜜时,只有两人有力配合,才能达到高效率。他们2011年养蜂102箱,2018年养蜂200多箱,2019年养蜂300多箱,年年摇蜜、分蜂又卖蜂,一心一意,不辞辛劳。今年以来,他们最多时养蜂540箱。他们一天最多要收老蜂箱分出的新蜂30多群,早上天一亮就开始忙,一直要忙到23点多才能睡下。这样的情形要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天天忙得几乎顾不上吃饭、喝水。
在潘春权夫妇的蜂场,只见门前后院、房檐坎上、大树下、庄稼地头,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排又一排的蜂箱。站在蜂场,身前身后到处都是飞来飞去的蜜蜂。潘春权说,那飞行笨重的是采蜜归来、负重前行的收获者,那飞行轻便灵活的是出门采蜜、精神充足的“出征将士”。
低价出售蜜蜂 多予少取也甜蜜
夏末秋初,潘春权夫妇就开始出售蜂群,今天来一波顾客,明天来一波顾客,忙得不亦乐乎。截至8月底,他们已出售360箱蜂,每箱蜂连蜂群带蜂箱以及箱内存的一二十斤蜂蜜,仅仅售价500元。
有人说:“你这不是亏大了!”还给他算了笔账:不说蜂值多少钱,就目前一斤中华蜂百花蜜市场售价40元到60元不等,单就你这蜂箱和蜂蜜,远远不止这个钱。
潘春权说:“来买我蜂的人都是熟人,或者熟人引荐的人。我若取了蜜,他们买蜂回去遇场连阴雨,蜜蜂无法外出采蜜,就会饿跑了、饿死了,那不就害了人家。我多年来靠养蜂挣了点钱,为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买了商品房,又在老家给自己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手上还有零花钱。现在虽然年龄大了点,但不用出门风吹雨打太阳晒打工,一年靠养蜂还能收入10多万元,很不错了。现在我们就想把养蜂这门营生传给更多的亲朋好友。”
买潘春权、张世莲夫妇蜂的人,都互留了电话,养蜂过程中遇到困难问题,都会随时和张世莲联系,通过电话请教,或者直接请他们去现场解决问题。他们两口就像关心出嫁的女儿一样,随时关心着那些养蜂户的产业发展。和张世莲夫妇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这对夫妻为人厚道,逢时过节,路上遇到,总要问个好,道个平安。
这些看似淡淡的交情,却如山间兰花散发的幽香,让你觉得甜蜜、幸福。
每每忙完一天的活,夜深人静的时候,潘春权、张世莲夫妻二人常常会在明月下好好歇一会。看着满院的蜜蜂,他们就情不自禁地乐起来,感到日子真的很幸福,生活真的很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