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兰记
文章字数:1534
多年前,常见人养兰花。深山挖来的那种,估计也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就想养一盆。
有一日,跟随几位爱好者入山。山口处很狭窄,石子路面高低不平,越往里走,山越高,路越险陡。大约一顿饭时辰,已入深处,在一座山脚停下,山势斜高上去,几乎与路面垂直,仰望山顶,树木挤得很紧,天远云疏,路边是涧,涧下是溪,四围静谧。
准备登山。
我生在山里,平时没有见过这么险的山势,想着爬上这么高的山顶,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情,但到此时也只能豁出去了。卸了背包,取出从邻人家借的一把老镢头,夹着装兰的袋子,随其他人一同钻进林子。
坡底是大小不一的松柏杂木,胳膊粗的居多,碗口粗的高二丈许,已是大树。寻路穿行,很是艰难。胳膊、手、脸不时被树枝划伤。老王来过几次,在前面领路,忽然停下,指着一棵树说,这是一棵秦岭冷杉。树身笔管样直挺,枝叶疏朗,样子颇像红豆杉,当地人称作血柏,不知是名贵树种,砍了当柴烧。树却不死,爆生新枝,茁壮而有生气。旁边也发现几株,也是这样,不免叹息。
日光向林间照射,明灭变换,半山腰有巉岩突出,杂木不见踪迹,清一色的松柏。岩石裸露,石缝中生树,形状扭曲,贴山而立。巨石下落叶成泥,有许多沟沟槽槽,带状绕石,险峻处生着一窝一窝的兰草。大苗的叶子深青色,叶长三尺有余,拖石而生;小苗的叶长半尺,鹅黄浅绿,娇嫩无比。
有的人挖大苗,有的人挖小苗,各有说辞。挖大苗的人认为,大苗抵抗力强,耐活;挖小苗的人认为,小苗新生受环境影响小,更容易移栽。
老王则悄悄告诉我,养花也有机缘,大苗小苗无妨,但一定要带些兰草旁的泥土,说那叫离娘土,是少不得的。我便挖了两窝小苗,掬了一袋木叶土,跟着众人,背着工具,艰难下山。
回家之后,再次请教栽种之法,老王讲得很是仔细,一一记下。先买了生根剂,用井水稀释成溶液将兰草根浸在溶液中。第二日天气尚好,取出带回来的木叶土,细心捡净砂石,木屑,小虫。阳光下晒干,研面,分粗细两次铺于花盆中三寸有余,捋平根须,坐实花盆中央,四周填土,摇匀,压实。取井水晒温,沿盆沿缓缓浇洒,又从草心浇洒,往复三次浇透。用湿布抹净盆沿,置于室内。
有经验者说,此花喜阴凉,不可曝晒,缓苗一周后从室内端出,搁阳台花架上。不时观察,草色依旧,丝丝草叶临风,欣然而舞,心里暗暗高兴。若遇高温天气,早早搬于室内,天气阴凉时,又端出来。有时,前半日端出来,中午端回去,后半日又端出来,极力避开中午的烈日头。
如此月余,见面互通喜讯,挖回来的大苗小苗竟然都栽活了。有几人挖回来的大苗兰草,栽的时候发现,根部已生出花胎。小心栽下,却发现笔管样的花胎,伸出泥土,一日一个模样,一节一节长出尺余,竟开了铃铛样悬垂的花盏,香气四溢。邻人同事串门,多以养兰为题谈论夸赞,人人心里都生出几许喜欢。
越冬,开春。兰草经寒,皆无大的变化,只是春日越长,叶子间夹杂有枯死的黄叶,其余叶子也慢慢失了光泽,半边叶子成黑黄色,一日重似一日。想来兰草虽为岁寒四友之一,不畏酷寒,但常青植物也会生老交替,本属自然,担心归担心,却没有往别处想。夏初,有一日发现,草心的叶子开始透出黄色,不几日全枯死了。
养兰养成这样个结果,出乎人意料,喜悦之心皆无。
回想起寻兰、挖兰、栽兰、养兰的过程,已是往年之事,也不知道疏漏了什么。想那兰草在深山野地,悬崖孤绝之处,处于世外,却在自然之中,欣欣而生,繁衍不息,落于人世,大概是不适应迁移后的环境,相继死去。要么就是这棵小草充满智慧,用死亡彰显自己的个性,让妄思如我者,望而却步,而保留此地一个渺小的物种,不至于变异,不至于消亡。
养兰一事,让我对兰草产生了一种敬畏。
夏初刚至,有爱兰者继续入山,寻得兰草回来,小心栽种,养成一盆。第二年开春,依旧枯死,仿佛重复了往年的经历。
时至目下,此种兰草,此地无人养活一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