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集中连片地区深度贫困堡垒的商洛实践
文章字数:5723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进军令: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深深牵挂着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五年后的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选择深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商洛市。
20日当天,习总书记走进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木耳大棚,脱贫户肖青松告诉总书记,他承包的两个木耳大棚一年就有4万元纯收入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总书记看到曾经极为贫困的金米村,如今山清水秀,当地的小木耳成了金米村群众脱贫的大产业时,点赞说:“小木耳,大产业。”
距金米村100多公里,与湖北郧西交接的偏僻之地山阳县西照川社区,38岁的冯丽3年前就放下锄头,告别了在贫瘠山地刨食的苦日子,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造起了耳机,她每天总把幸福的日子绽放在笑脸上……
五年间,在商洛大地,这样的脱贫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这些贫困家庭命运的改变,汇成了商洛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5年累计脱贫56.11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十二五”末的35.3%降低到2019年年末的1.03%,全市70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商洛市七县区全部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定位,践行“五个扎实”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尽锐出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书写了一部生动的深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商洛样本”。
不忘初心,党旗引领脱贫路
“种子撒了一面坡,秋后只收半口锅”。这句曾经在商洛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老百姓昔日靠天吃饭的无奈。
商洛,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大沟深,人多地少,立地条件差,长期基础设施薄弱,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陕西唯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下辖7个县区都属于革命老区,是全省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级市。截至2015年年底,商洛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占全省的36.3%;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34万户57.63万人。
商洛虽然矿产资源富集,但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既肩负着带领全市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又承担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
“抓好党建促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群众对此深有感触。”总书记的讲话,商洛各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在心!
近年来,商洛市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让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不竭动力。市上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牢记党中央的殷切嘱托,怀揣初心使命,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炉岔沟,麻石头,十料庄稼九不收”,这是过去丹凤县龙驹寨街办马炉村的写照。近年来,马炉村借扎实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活动,扎实整顿村“两委”班子,将党支部建到产业链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光伏发电产业,组织引领带动群众脱贫。2018年,马炉村成为丹凤县率先实现脱贫出列村。
商州区荆河生态工业园里,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非公党支部不断创新模式,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共培育了10个特色产业链、23个产业扶贫示范园、30个产业扶贫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万寿菊、菊芋、油用牡丹、油葵等作物,带动4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步脱贫。
五年来,商洛5.5万多名驻村干部、1283名第一书记扎根脱贫一线,带领贫困群众攻堡垒、拔穷根,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7年4月24日,山阳县王阎镇驻村扶贫干部、口头坪村支部书记李长庆在走访入户核查贫困户情况后,回到村委会开会间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带病长期工作在扶贫第一线的他,生命定格在了54岁。同年12月30日,镇安县妇联驻宏丰村第一书记郭琴赶往贫困村的路上,车辆坠入河道,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在脱贫一线,李长庆、郭琴、汪兴明,这些优秀党员干部牺牲了,但他们犹如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插在脱贫攻坚的前进路上,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时刻激励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户分三类”,精准扶贫瞄准“靶心”
柞水牛背梁山脚下,朱家湾村柳太青一家这几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农家乐,一年乐呵呵地就赚上十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住进了三层小洋楼。“十年前,朱家湾还是柞水最穷的村子,2009年人均收入才4000多元,现在依托牛背梁景区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高达17410元,成了柞水最富有的村子之一、全国闻名的小康示范村。”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自豪地说。
朱家湾村的华丽转身只是商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一个缩影。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唯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以来,商洛立足实际,为使识别和帮扶更加精准、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更加合理,探索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脱贫攻坚“四支队伍”进村入户,逐村逐户精准识别,精确分类,之后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力争做到精益求精,不漏一人。
“以前住在高寒边远的唐家岔,土房年久漏雨又漏风,现在搬进移民小区住进了楼房不说,我们缺啥政府扶啥,扶贫真扶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商南县清油河镇河东移民小区赵贵军介绍道,住房不愁后,他又借助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种植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每年收入4万多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户。
针对贫困户,怎样精准扶?我市实施的“户分三类”,因地制宜,精准滴灌,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0241户196283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47个,在安置点同步配建社区工厂(扶贫车间)134个,实施危房改造9339户,让贫困户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市上用好特色资源禀赋,持续推动菌、果、药、畜特色产业发展,带动15.2万户53.2万人稳定增收;全市下拨资金1.86亿元精准资助贫困学生35.86万人次,1.8万名教师结对帮扶7.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28万人次累计报销健康扶贫资金2.68亿元,投资2.07亿元解决了33.89万人安全饮水,共发放农村低保保障对象11.13万人资金3.84亿元……
“三带一创”,壮大产业断穷根
2020年7月21日,山阳县高坝店镇金鸡扶贫产业园养殖区产蛋车间里,几名女工正在生产线上挑选鸡蛋,身穿工服的朱学超忙着查看各路电器运行情况。从出门打工朝不保夕,到走进金鸡扶贫产业园就业,每月固定工资3700元,已顺利实现脱贫的朱学超感慨说:“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金鸡扶贫产业园项目,让我们在家门口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目前,金鸡扶贫产业园直接和间接带动脱贫人口就业约3万人,除在园区内就业的人员外,还带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6719人和23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收益分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战中,市委、市政府紧扣农业产业化、资金资本化、扶贫精准化,积极探索出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和创新金融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路子,有力加快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和脱贫步伐,赢得了群众认可,得到了国务院和省上的肯定。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刊发《陕西商洛“三带一创”推进产业扶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稳定脱贫,值得总结推广。
近五年,全市培育了森弗、君威、华茂等153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115个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122个,以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为载体的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市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依托农村创业能人和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推行“政府+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全市发展各类产业大户4500多户,带动2万户贫困户融入产业脱贫大军;以区县财政出资或整合涉农资金,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提供贴息贷款,累计为6.19万贫困户投放小额信贷28.9亿元,联结带动贫困户5万多户。
智志双扶,“四扶五风六化”见成效
商南县清油河镇吊庄村的爱心超市与普通超市不同,物品没标注价格,不能用钱购买。起初,在群众眼里,曾经的贫困户曹祥国用平时为村里打扫卫生积攒的54分就拿走了一小桶油是一件稀奇事。但现在,大家通过自己劳动和平日表现获得积分,来换取生活日用品已经习以为常。
“爱心超市”只是我市“四扶五风六化”提振群众精气神的一招。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是群众脱贫的一大拦路虎。为解决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我市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新路子——抓“四扶”(扶志、扶智、扶技、扶德),树“五风”(普及学风、大兴业风、传承家风、重塑民风、弘扬村风),促“六化”(宣讲教化、诚信显化、爱心感化、制度固化、环境美化、司法转化),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节俭、自强自立、不甘贫困的意识,确保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
曾是贫困村的镇安县丰河村,贫困群众脱贫面临一大阻碍就是行人情,每年人情消费四五千元,一些人因此而债台高筑。镇安县开展“四扶五风六化”精神文化脱贫主题活动后,丰河村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定了村规民约,将人情随礼,酒席置办,农村孩子满月、老人祝寿、孩子升学等全写入村规。贫困户郝家建过去最头痛的是村里的红白喜事,有时甚至还得借钱送礼。而村上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郝家建高兴地说:“左邻右舍搬家都不请客不送礼,仅这一项,我一年就节省了几千元。”
依托“四扶五风六化”主题活动,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宣讲、先进事迹报告会、“脱贫攻坚在行动”文艺汇演等开展精神文化扶贫活动,增强贫困群众致富信心;通过“爱心超市”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把脱贫的志气“扶”起来;通过开展免费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确保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宁商协作,兄弟情深战脱贫
在商洛七县区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总活跃着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南京市江宁区支援的洛南溪乐谷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全省苏陕合作典范,洛南县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南京市委捐赠资金50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
“宁企入商”项目江苏笃诚医药科技公司在商州投资1.2亿元启动“智慧—植物提取”项目,助推商州中药材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南京市公安局在山阳定向招聘辅警,52名山阳县优秀青年已经成为南京市辅警。
高淳区对口支援的柞水县宁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正支持远隔千里的两家医疗专家开展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技术线上培训和疑难病情会诊。
自1996年中央确定南京对口帮扶商洛以来,今年已经是宁商扶贫协作的第24个年头。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对口帮扶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倾力帮扶商洛,双方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空前加大,两地携手合作攻克贫困,战果丰硕:
2017年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交流互访累计1004余批1.14万多人次,南京先后帮助商洛培训党政干部1255人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75人次、培训贫困人口5000多人次,帮助七县区贫困人口到江苏结对地区就业人员2650余人;商洛三年共争取苏陕扶贫协作资金16.099亿元,扶持产业发展、就业扶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约12.58万名贫困群众增收;南京市各对口区援助商洛七县区财政帮扶资金共计1.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共计6633万元;借助宁商经济合作平台,先后有57家江苏企业来商投资,项目总投资达20多亿元,带动了贫困户3.1万人增收。
……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背后,是脱贫攻坚战场上,宁商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巩固成果,做实脱贫攻坚“后半篇”
这几日,柞水县金米村脱贫户陈庆海又开始忙碌起来,摆脱贫困后,他的致富劲头一点儿也没减,不仅要管理两棚新上架的木耳,还要抽空搞直播带货,因为今年春天和习总书记在木耳大棚里的交谈,他也很快成了“网红”。“摘帽还不摘政策,我得加油干,尽快扔掉摩托买上小车,这年头甜日子还在后头!”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定要抓好脱贫攻坚,巩固好脱贫成效。
为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我市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探索形成“2367”工作法,发挥党政“一把手”共同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优势,出台暗访检查、派驻督战、倒查问责“三项制度”,构建定期通报、移交反馈、联动调度、跟踪督办、提醒约谈、成果运用“六大机制”,建立七个常委分片包抓责任制,确保脱贫攻坚整改任务高质量完成。
市上还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已退出村、已脱贫户和易致贫户的跟踪管理,重点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因祸因灾因病户进行动态监测,有效遏制返贫和新增贫困现象。为解决脱贫退出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和扶贫领域风险防控,创新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即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明确管护范围、明确管护权属、明确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有效解决“重建轻管、权责分离”问题。
我市在继续深化“党旗引领脱贫路”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扎实开展“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增收致富,把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带动就地就业”为内容的“三建三带”活动,构建抓党建促产业、促就业、促脱贫、促振兴的发展新格局。累计在产业园区成立党支部71个,在产业链上成立党小组1393个,建成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265个,带动6.03万户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在巩固脱贫成果,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商洛正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围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精心策划扶贫产业,探索生态优市、实业强市、文旅活市、城镇兴市“四条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福祉,奋力谱写商洛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时刻深深牵挂着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五年后的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选择深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商洛市。
20日当天,习总书记走进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木耳大棚,脱贫户肖青松告诉总书记,他承包的两个木耳大棚一年就有4万元纯收入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总书记看到曾经极为贫困的金米村,如今山清水秀,当地的小木耳成了金米村群众脱贫的大产业时,点赞说:“小木耳,大产业。”
距金米村100多公里,与湖北郧西交接的偏僻之地山阳县西照川社区,38岁的冯丽3年前就放下锄头,告别了在贫瘠山地刨食的苦日子,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造起了耳机,她每天总把幸福的日子绽放在笑脸上……
五年间,在商洛大地,这样的脱贫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这些贫困家庭命运的改变,汇成了商洛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5年累计脱贫56.11万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从“十二五”末的35.3%降低到2019年年末的1.03%,全市70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2020年2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经省政府批复同意,商洛市七县区全部摘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定位,践行“五个扎实”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尽锐出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书写了一部生动的深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商洛样本”。
不忘初心,党旗引领脱贫路
“种子撒了一面坡,秋后只收半口锅”。这句曾经在商洛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老百姓昔日靠天吃饭的无奈。
商洛,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山大沟深,人多地少,立地条件差,长期基础设施薄弱,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陕西唯一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下辖7个县区都属于革命老区,是全省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级市。截至2015年年底,商洛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占全省的36.3%;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34万户57.63万人。
商洛虽然矿产资源富集,但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既肩负着带领全市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重任,又承担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
“抓好党建促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群众对此深有感触。”总书记的讲话,商洛各级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在心!
近年来,商洛市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全力推进“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让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不竭动力。市上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牢记党中央的殷切嘱托,怀揣初心使命,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炉岔沟,麻石头,十料庄稼九不收”,这是过去丹凤县龙驹寨街办马炉村的写照。近年来,马炉村借扎实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活动,扎实整顿村“两委”班子,将党支部建到产业链上,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光伏发电产业,组织引领带动群众脱贫。2018年,马炉村成为丹凤县率先实现脱贫出列村。
商州区荆河生态工业园里,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非公党支部不断创新模式,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共培育了10个特色产业链、23个产业扶贫示范园、30个产业扶贫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万寿菊、菊芋、油用牡丹、油葵等作物,带动4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步脱贫。
五年来,商洛5.5万多名驻村干部、1283名第一书记扎根脱贫一线,带领贫困群众攻堡垒、拔穷根,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7年4月24日,山阳县王阎镇驻村扶贫干部、口头坪村支部书记李长庆在走访入户核查贫困户情况后,回到村委会开会间突发疾病不幸去世,带病长期工作在扶贫第一线的他,生命定格在了54岁。同年12月30日,镇安县妇联驻宏丰村第一书记郭琴赶往贫困村的路上,车辆坠入河道,经抢救无效不幸遇难。
在脱贫一线,李长庆、郭琴、汪兴明,这些优秀党员干部牺牲了,但他们犹如一面面鲜红的党旗,插在脱贫攻坚的前进路上,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时刻激励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户分三类”,精准扶贫瞄准“靶心”
柞水牛背梁山脚下,朱家湾村柳太青一家这几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农家乐,一年乐呵呵地就赚上十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住进了三层小洋楼。“十年前,朱家湾还是柞水最穷的村子,2009年人均收入才4000多元,现在依托牛背梁景区吃上了‘旅游饭’,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高达17410元,成了柞水最富有的村子之一、全国闻名的小康示范村。”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平志自豪地说。
朱家湾村的华丽转身只是商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一个缩影。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唯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啃”下最后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以来,商洛立足实际,为使识别和帮扶更加精准、资源分配和政策扶持更加合理,探索推行“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脱贫攻坚“四支队伍”进村入户,逐村逐户精准识别,精确分类,之后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力争做到精益求精,不漏一人。
“以前住在高寒边远的唐家岔,土房年久漏雨又漏风,现在搬进移民小区住进了楼房不说,我们缺啥政府扶啥,扶贫真扶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商南县清油河镇河东移民小区赵贵军介绍道,住房不愁后,他又借助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种植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每年收入4万多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户。
针对贫困户,怎样精准扶?我市实施的“户分三类”,因地制宜,精准滴灌,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十三五”期间,全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50241户196283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47个,在安置点同步配建社区工厂(扶贫车间)134个,实施危房改造9339户,让贫困户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市上用好特色资源禀赋,持续推动菌、果、药、畜特色产业发展,带动15.2万户53.2万人稳定增收;全市下拨资金1.86亿元精准资助贫困学生35.86万人次,1.8万名教师结对帮扶7.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10.28万人次累计报销健康扶贫资金2.68亿元,投资2.07亿元解决了33.89万人安全饮水,共发放农村低保保障对象11.13万人资金3.84亿元……
“三带一创”,壮大产业断穷根
2020年7月21日,山阳县高坝店镇金鸡扶贫产业园养殖区产蛋车间里,几名女工正在生产线上挑选鸡蛋,身穿工服的朱学超忙着查看各路电器运行情况。从出门打工朝不保夕,到走进金鸡扶贫产业园就业,每月固定工资3700元,已顺利实现脱贫的朱学超感慨说:“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和金鸡扶贫产业园项目,让我们在家门口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目前,金鸡扶贫产业园直接和间接带动脱贫人口就业约3万人,除在园区内就业的人员外,还带动无劳动能力贫困户6719人和23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收益分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脱贫攻坚战中,市委、市政府紧扣农业产业化、资金资本化、扶贫精准化,积极探索出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和创新金融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路子,有力加快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和脱贫步伐,赢得了群众认可,得到了国务院和省上的肯定。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刊发《陕西商洛“三带一创”推进产业扶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稳定脱贫,值得总结推广。
近五年,全市培育了森弗、君威、华茂等153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115个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122个,以核桃、板栗、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为载体的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全市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依托农村创业能人和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推行“政府+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全市发展各类产业大户4500多户,带动2万户贫困户融入产业脱贫大军;以区县财政出资或整合涉农资金,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提供贴息贷款,累计为6.19万贫困户投放小额信贷28.9亿元,联结带动贫困户5万多户。
智志双扶,“四扶五风六化”见成效
商南县清油河镇吊庄村的爱心超市与普通超市不同,物品没标注价格,不能用钱购买。起初,在群众眼里,曾经的贫困户曹祥国用平时为村里打扫卫生积攒的54分就拿走了一小桶油是一件稀奇事。但现在,大家通过自己劳动和平日表现获得积分,来换取生活日用品已经习以为常。
“爱心超市”只是我市“四扶五风六化”提振群众精气神的一招。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是群众脱贫的一大拦路虎。为解决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我市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经过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新路子——抓“四扶”(扶志、扶智、扶技、扶德),树“五风”(普及学风、大兴业风、传承家风、重塑民风、弘扬村风),促“六化”(宣讲教化、诚信显化、爱心感化、制度固化、环境美化、司法转化),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节俭、自强自立、不甘贫困的意识,确保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
曾是贫困村的镇安县丰河村,贫困群众脱贫面临一大阻碍就是行人情,每年人情消费四五千元,一些人因此而债台高筑。镇安县开展“四扶五风六化”精神文化脱贫主题活动后,丰河村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制定了村规民约,将人情随礼,酒席置办,农村孩子满月、老人祝寿、孩子升学等全写入村规。贫困户郝家建过去最头痛的是村里的红白喜事,有时甚至还得借钱送礼。而村上推行“一约四会红十条”,郝家建高兴地说:“左邻右舍搬家都不请客不送礼,仅这一项,我一年就节省了几千元。”
依托“四扶五风六化”主题活动,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宣讲、先进事迹报告会、“脱贫攻坚在行动”文艺汇演等开展精神文化扶贫活动,增强贫困群众致富信心;通过“爱心超市”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把脱贫的志气“扶”起来;通过开展免费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正能量,确保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宁商协作,兄弟情深战脱贫
在商洛七县区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总活跃着一道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南京市江宁区支援的洛南溪乐谷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全省苏陕合作典范,洛南县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南京市委捐赠资金50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
“宁企入商”项目江苏笃诚医药科技公司在商州投资1.2亿元启动“智慧—植物提取”项目,助推商州中药材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南京市公安局在山阳定向招聘辅警,52名山阳县优秀青年已经成为南京市辅警。
高淳区对口支援的柞水县宁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正支持远隔千里的两家医疗专家开展疫情防控、核酸检测技术线上培训和疑难病情会诊。
自1996年中央确定南京对口帮扶商洛以来,今年已经是宁商扶贫协作的第24个年头。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对口帮扶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倾力帮扶商洛,双方合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空前加大,两地携手合作攻克贫困,战果丰硕:
2017年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交流互访累计1004余批1.14万多人次,南京先后帮助商洛培训党政干部1255人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75人次、培训贫困人口5000多人次,帮助七县区贫困人口到江苏结对地区就业人员2650余人;商洛三年共争取苏陕扶贫协作资金16.099亿元,扶持产业发展、就业扶贫、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约12.58万名贫困群众增收;南京市各对口区援助商洛七县区财政帮扶资金共计1.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共计6633万元;借助宁商经济合作平台,先后有57家江苏企业来商投资,项目总投资达20多亿元,带动了贫困户3.1万人增收。
……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背后,是脱贫攻坚战场上,宁商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巩固成果,做实脱贫攻坚“后半篇”
这几日,柞水县金米村脱贫户陈庆海又开始忙碌起来,摆脱贫困后,他的致富劲头一点儿也没减,不仅要管理两棚新上架的木耳,还要抽空搞直播带货,因为今年春天和习总书记在木耳大棚里的交谈,他也很快成了“网红”。“摘帽还不摘政策,我得加油干,尽快扔掉摩托买上小车,这年头甜日子还在后头!”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定要抓好脱贫攻坚,巩固好脱贫成效。
为补齐脱贫攻坚短板,我市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探索形成“2367”工作法,发挥党政“一把手”共同担任组长的“双组长制”优势,出台暗访检查、派驻督战、倒查问责“三项制度”,构建定期通报、移交反馈、联动调度、跟踪督办、提醒约谈、成果运用“六大机制”,建立七个常委分片包抓责任制,确保脱贫攻坚整改任务高质量完成。
市上还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已退出村、已脱贫户和易致贫户的跟踪管理,重点对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因祸因灾因病户进行动态监测,有效遏制返贫和新增贫困现象。为解决脱贫退出后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和扶贫领域风险防控,创新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即有人管、有钱管、有机制管;明确管护范围、明确管护权属、明确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有效解决“重建轻管、权责分离”问题。
我市在继续深化“党旗引领脱贫路”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扎实开展“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增收致富,把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带动就地就业”为内容的“三建三带”活动,构建抓党建促产业、促就业、促脱贫、促振兴的发展新格局。累计在产业园区成立党支部71个,在产业链上成立党小组1393个,建成扶贫车间和社区工厂265个,带动6.03万户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在巩固脱贫成果,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商洛正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围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精心策划扶贫产业,探索生态优市、实业强市、文旅活市、城镇兴市“四条路径”,不断提升人民福祉,奋力谱写商洛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