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扶贫拔穷根
文章字数:2276
今年2月19日,洛南县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开通“洛南—西安火车站”务工人员运输专线,助力农民工返岗就业。截至3月5日客运班线正常运营,该县共组织务工专车228辆、火车专列2列,累计向南京、广州、杭州等地输送务工人员5125人。疫情之下,这一“点对点”输送、“一站式”服务的创新举措,受到中、省、市媒体广泛关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这只是我市狠抓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全面实施“五维就业帮扶”,即技能培训促就业、劳务输出帮就业、扶持创业带就业、工厂基地托就业、公岗安置保就业,坚持精准扶持就业与提升就业质量并重,全方位推进就业扶贫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培训技能 点燃就业扶贫“新动能”
80后青年马云生原是镇安县木王镇月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6口人,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他和妻子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种种庄稼,打打零工,经济十分困难。2017年6月,在镇安县人社局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马云生参加了为期12天的足部修护师培训,并顺利拿到技能培训结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年7月,他进入远元集团宁波片区修脚店上班,成为一名修脚师,第三个月就拿到了7000元。由于踏实肯干、服务到位,今年,马云生升为厦门片区修脚店店长,月平均工资达2万元。2017年,马云生一家率先脱贫,在他的带动下,镇安县1000人参加了足部修护师培训,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理念围绕形势变、思路跟着产业转、培训围绕市场办、技能服务就业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及就业需求,大力推广“线上培训”“定单式”“委托式”培训,扩大技能培训覆盖面。通过创新举措、强化载体培育、实施优势互补、彰显特色亮点,有效提升贫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
打造品牌 提升商洛劳务知名度
家住商南县富水镇油房岭村的陈家房,今年56岁,为了照顾体弱的妻子,他一直在家门口打零工,收入时有时无。在油房岭村就业信息员的帮助下,陈家房加入了村级劳务合作组织,随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查看村上发布的务工信息,还有专人上门介绍工作,每天都有活干,再也不用担心返贫了。
像陈家房这样通过村级劳务合作组织找到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村级劳务协作组织模式,发挥村两委会、能人劳务大户的组织带动作用,统一管理短期劳务,从根本上解决无法外出、靠打零工创收的短期劳务收入不稳定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县域劳务品牌”创建活动,鼓励各县区甄选优势劳务产业项目,打造了“山阳建筑技工”“商州三保”(保安、保洁、保姆)“洛南嫂子”“丹凤餐饮”“商南焊工”等劳务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和凝聚效应,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和质量,提升商洛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通过县域劳务品牌带动的劳务输出人数超过4万人。
此外,鼓励有志之士回乡投资兴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按照陕西省“百县千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创建要求,实现镇级创业中心全覆盖。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园区、地域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作用,有计划地吸纳一批贫困劳动力就业,打造“就近生活、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模式。
培育载体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9月21日,秋雨沥沥。早上7点15分,吃过早饭,雷亚霞拄着拐杖,照例去离家300米的陕西帅尔康工艺品有限公司上班。几分钟后,当从冰冷的雨地走进车间时,雷亚霞感到一阵温暖。
雷亚霞是洛南县石门镇刘家村人,小时候患的小儿麻痹导致她左腿残疾,只能拄着拐杖走路,这也限制了她的活动半径,不能跟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15年前,雷亚霞的丈夫因病去世,她独自拉扯两个孩子,日子过得风雨飘摇,被村上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3月,听说家门口开了一个社区工厂,主要是加工制作衣服和工艺品,雷亚霞急忙过去应聘,她之前开过裁缝店,缝缝补补是她的拿手活。本以为身体残疾会有影响,结果却意外地顺利,对现在的生活,雷亚霞充满了感恩:“每月1400元工资,下班回家还能接一些裁缝的活,额外挣点零用钱。最主要的是在家门口上班,对我来说很方便。”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市上鼓励县区和镇办引进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社区工厂,依托农民合作社、乡镇企业、农业基地建立就业扶贫基地,把社区工厂和扶贫基地作为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有效载体,并按规定给予场地租金、水电费减免和就业岗位补贴。同时,以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为重点,在300户或800人以上的易地搬迁点设立就业服务站,配备1至2名工作人员,专门为搬迁户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推介、社保办理、补贴申报、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就业服务,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都能实现就业。目前,全市69个规模较大的搬迁点设立了74个就业服务站,累计帮扶1万多名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为重点安置未脱贫户、零就业户、边缘户和监测户中的未就业劳动力就业,积极发动各县区各部门,持续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确保其就近就地上岗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脱贫攻坚以来,每年我市要拿出近30%的就业资金用于就业扶贫,主要是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和转移就业交通费补贴等,全市累计享受就业扶贫各类补贴近10万人,享受补贴资金超过2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户就业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零就业贫困户动态清零任务。26.88万名贫困劳动力以各类形式实现就业,累计扶持创业1393人,技能培训4.5万人,认定社区工厂116家,吸纳贫困劳动力2212人,认定就业扶贫基地221家,吸纳贫困劳动力500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87万人。自开展就业扶贫工作以来,市人社系统直接或间接帮助了13万多户、30多万人实现脱贫,为全市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只是我市狠抓就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全面实施“五维就业帮扶”,即技能培训促就业、劳务输出帮就业、扶持创业带就业、工厂基地托就业、公岗安置保就业,坚持精准扶持就业与提升就业质量并重,全方位推进就业扶贫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培训技能 点燃就业扶贫“新动能”
80后青年马云生原是镇安县木王镇月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6口人,父母年迈多病,两个孩子还在上学,他和妻子没有一技之长,只能种种庄稼,打打零工,经济十分困难。2017年6月,在镇安县人社局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马云生参加了为期12天的足部修护师培训,并顺利拿到技能培训结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年7月,他进入远元集团宁波片区修脚店上班,成为一名修脚师,第三个月就拿到了7000元。由于踏实肯干、服务到位,今年,马云生升为厦门片区修脚店店长,月平均工资达2万元。2017年,马云生一家率先脱贫,在他的带动下,镇安县1000人参加了足部修护师培训,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理念围绕形势变、思路跟着产业转、培训围绕市场办、技能服务就业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及就业需求,大力推广“线上培训”“定单式”“委托式”培训,扩大技能培训覆盖面。通过创新举措、强化载体培育、实施优势互补、彰显特色亮点,有效提升贫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收入水平。
打造品牌 提升商洛劳务知名度
家住商南县富水镇油房岭村的陈家房,今年56岁,为了照顾体弱的妻子,他一直在家门口打零工,收入时有时无。在油房岭村就业信息员的帮助下,陈家房加入了村级劳务合作组织,随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查看村上发布的务工信息,还有专人上门介绍工作,每天都有活干,再也不用担心返贫了。
像陈家房这样通过村级劳务合作组织找到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村级劳务协作组织模式,发挥村两委会、能人劳务大户的组织带动作用,统一管理短期劳务,从根本上解决无法外出、靠打零工创收的短期劳务收入不稳定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县域劳务品牌”创建活动,鼓励各县区甄选优势劳务产业项目,打造了“山阳建筑技工”“商州三保”(保安、保洁、保姆)“洛南嫂子”“丹凤餐饮”“商南焊工”等劳务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和凝聚效应,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和质量,提升商洛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通过县域劳务品牌带动的劳务输出人数超过4万人。
此外,鼓励有志之士回乡投资兴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按照陕西省“百县千镇”标准化创业中心创建要求,实现镇级创业中心全覆盖。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园区、地域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带动作用,有计划地吸纳一批贫困劳动力就业,打造“就近生活、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模式。
培育载体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9月21日,秋雨沥沥。早上7点15分,吃过早饭,雷亚霞拄着拐杖,照例去离家300米的陕西帅尔康工艺品有限公司上班。几分钟后,当从冰冷的雨地走进车间时,雷亚霞感到一阵温暖。
雷亚霞是洛南县石门镇刘家村人,小时候患的小儿麻痹导致她左腿残疾,只能拄着拐杖走路,这也限制了她的活动半径,不能跟村里其他人一样外出打工。15年前,雷亚霞的丈夫因病去世,她独自拉扯两个孩子,日子过得风雨飘摇,被村上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3月,听说家门口开了一个社区工厂,主要是加工制作衣服和工艺品,雷亚霞急忙过去应聘,她之前开过裁缝店,缝缝补补是她的拿手活。本以为身体残疾会有影响,结果却意外地顺利,对现在的生活,雷亚霞充满了感恩:“每月1400元工资,下班回家还能接一些裁缝的活,额外挣点零用钱。最主要的是在家门口上班,对我来说很方便。”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市上鼓励县区和镇办引进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社区工厂,依托农民合作社、乡镇企业、农业基地建立就业扶贫基地,把社区工厂和扶贫基地作为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有效载体,并按规定给予场地租金、水电费减免和就业岗位补贴。同时,以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为重点,在300户或800人以上的易地搬迁点设立就业服务站,配备1至2名工作人员,专门为搬迁户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推介、社保办理、补贴申报、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就业服务,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都能实现就业。目前,全市69个规模较大的搬迁点设立了74个就业服务站,累计帮扶1万多名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其中,为重点安置未脱贫户、零就业户、边缘户和监测户中的未就业劳动力就业,积极发动各县区各部门,持续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确保其就近就地上岗就业,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脱贫攻坚以来,每年我市要拿出近30%的就业资金用于就业扶贫,主要是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技能培训补贴和转移就业交通费补贴等,全市累计享受就业扶贫各类补贴近10万人,享受补贴资金超过2亿元。
截至目前,全市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户就业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了零就业贫困户动态清零任务。26.88万名贫困劳动力以各类形式实现就业,累计扶持创业1393人,技能培训4.5万人,认定社区工厂116家,吸纳贫困劳动力2212人,认定就业扶贫基地221家,吸纳贫困劳动力5006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1.87万人。自开展就业扶贫工作以来,市人社系统直接或间接帮助了13万多户、30多万人实现脱贫,为全市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