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跨越半个世纪的公路情怀
周亚娟
文章字数:2913

1982年,周鹏林在人民大会堂前的留影

  农历2017年腊月初二凌晨1时,81岁的父亲在与病魔抗争一年半之后,带着对亲人们的万般不舍,带着他来不及写出和说出的遗愿走了。他以前身体健康时,多次说过等闲了要写一本自传,再写一份遗嘱。可是等他真正闲了的时候,却是在病中了,病魔使他昏昏沉沉,神志恍惚,根本没有说话和拿笔的力气……
  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我知道他所说的自传和遗嘱,不牵扯惊天动地的事迹、荣耀以及有形的财产,因为终生以路为业是工人身份的父亲,房产只有老家那一处老屋,存款只有工资折上仅有的4位数。他历尽困苦自强不息的一生和丰富、强大、宽厚、包容的内心,才是他想留给后代的巨大财富。
  再次走进父亲的书房,是他过世后的第100个日子。那一沓沓泛黄的奖状、荣誉证,那一本本封皮斑驳的《人民画报》,那一张张字迹清晰的家庭支出账目,那小小的字典、厚厚的《实用文体大全》和《陕西交通发展史》……无不见证着他生前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打开他像宝贝一样珍爱的那只老木箱,里边竟然是他从1954年参加工作到1988年退休期间的工作日志、学习笔记。箱内还有一个牛皮纸信封,里边装着奶奶在世时我们的全家福照片,还有父亲和同事们的老照片。那些老照片的正面或者背面,都有父亲用蓝墨水钢笔写下的拍摄背景。
  睹物思人,我禁不住的热泪涌流。父亲啊,您看似坚强、严厉的外表下,竟然有这样一颗柔软、细腻的心灵。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父亲周鹏林,小名礼娃,1936年3月出生,幼时家境贫寒,上完小学便辍学回家,除种地、砍柴外,天天晚上熬夜磨豆腐,清晨挑着担子走村串乡去叫卖。1950年和1953年,家乡经历了两次大水灾,他和家人起早贪黑在丹江河边挑沙修地……艰苦的生活,磨炼了他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1954年,父亲参加长坪公路建设时被招为民工,在商洛公路管理总段工程队干活时,凭着肯吃苦、能挑百十斤的“重担”被转正为公路工人,从此开始了他与公路的不解之缘。
  初到工地,他不会打算盘,便不顾天热蚊虫叮咬,点灯熬油整晚苦练,用了十几个晚上就把加减乘除练得滚瓜烂熟;不懂工程技术,就拿着图纸一遍遍地画,一遍遍地计算,一遍遍地向技术员请教,厚厚的几个本子记满了学习笔记。后来他被调到丹凤公路管理段养护道班,主要从事312国道砂土路的养护工作,负责平整路面、清理水沟、养护加固边坡、挡墙,那时的养路工作,全凭肩挑背扛、木车子拉……
  在长期的工作磨砺和实践中,父亲逐渐掌握了木桥改造、土拌料浆石、油路改造等工程技术。六十到七十年代,他先后参加了长坪公路、丹凤资峪岭、武关牛角湾、商县十八盘、铁炉子等公路工程大会战,增长了技术知识,积累了工作经验。他在丹凤公路段工作期间,受命负责丹凤公路段段部宿办楼与商镇、铁峪铺、武关三大道班的房屋建设工作,以及丹凤丹江大桥、两岭大桥、武关大桥的建设,为商洛公路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76年3月,丹凤县成立公路站车管组,父亲被上级任命为组长。那时候,他常常肩扛放映机,翻山越岭,走村过镇,为公路沿线群众普及、宣传道路安全法规。夏季的一天,父亲走到半路上突然下起大雨,他急忙取出雨衣把放映机严严实实包了几层,抱在怀里冒着大雨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村上后开始头疼、打喷嚏。晚上天气放晴,他准时召集群众放映宣传片。当天夜里,他高烧不止,咽喉疼痛。第二天清晨,在群众家里服了一包感冒药后,又扛着放映机匆匆赶往下一个村子。五六天后回到家里,他声音嘶哑,身体虚脱,卧床十多天,吃药、打针才缓过来……
  在父亲珍藏的老照片中,有一张是他在车管组工作时的留影,背景墙壁上写着“交规”字样的土房土院里,身穿深蓝布衣、脚穿布鞋的他,站在车头左前轮位置,另一名同事蹲在车右侧相同位置,面庞清瘦的父亲神情欢愉,目光自信。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父亲被调公路段机关管理岗位工作,在312国道拓宽改造工程中,他多次深入公路沿线的大队、公社,做社员们的思想工作。在油路改造工程中,面对沥青、柏油的烟熏火燎,他始终坚守在施工一线,丹凤境内312国道路面在全地区率先实现黑色化,他功不可没。
  算清每一笔账,,节约每一分钱
  1963年,公路系统实行“大段大道班”,商南公路段和丹凤公路段合并为商南公路段。父亲担任合并后的商南公路段会计,每月底骑着自行车,从商南到丹凤沿路给职工发放工资及医药费、伙食费,一走就是好几天,没有弄错过一笔账。父亲去世后,前来吊唁的老同事都说,那时单位就是买几把铁锨、洋镐,处理一个旧麻袋、一张旧木桌,父亲都会要求领导班子开会商议决定,并把相关会议记录附在财务票据后边。他的财务管理工作,当时在商洛公路总段内部是出了名的精、严、细,尽到了会计人员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他用实际工作告诉身边的人:人要活得干净、有骨气。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也不能沾,沾了就是污点和耻辱,一生都洗不净。
  1982年,父亲被商洛行署评为公路建设先进个人,参加了交通部组织的北戴河疗养。那次疗养,很多人游览了北京一些名胜景点,可从未去过北京的父亲,15天的疗养活动中,没花一分钱的公款去任何地方。疗养结束,其他人都买了飞机票,他独自一人买了火车票,整整颠簸了两天两夜,一路呕吐不止,受尽煎熬。回家后,面对母亲的挖苦讽刺,他严肃地说:“单位经济紧张,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贪图自己享受,心里一辈子都不安然。”
  发挥余热再作贡献
  1988年,52岁的父亲退休了,但他仍然心系公路事业。34年公路工作,他的认真负责有目共睹,受有关部门聘请后,父亲又一次投身到312国道改造和县域公路建设中。在麻街岭隧道、秦岭牧护关隧道、李家湾水毁公路修复、山阳县河大桥施工、丹凤土门大桥加固等工程中,他虽身为旁站监理,却不忘肩上责任,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总是恪尽职守,坚守在施工现场。16年的监理工作,为了工程质量,他没少得罪包工头。包工头的香烟和酒水,他没抽过一根喝过一口,用他的话说就是:“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因为他油盐不进太过“认真”,背地里骂他甚至放话要“教训”他的人不少,家人劝告他:“身为旁站监理,不要太较真。”他哈哈一笑说:“要骂要打就让他来吧,自古邪不压正,我就是不信那个邪。”
  50年的公路职业生涯,父亲先后干过统计员、保管员、出纳员、会计员、施工员等工作,担任过政办股长、工会主席、副段长、段长等职务,多次获得陕西省公路管理局和商洛公路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工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面对工作上的艰难困苦,他的身上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散发不完的热情,但是面对组织多次给他的提拔机会,他总是以自己文化程度低为由拒绝,并本着客观、公正、负责的原则,积极向上级推荐有文化、肯担当的年轻人。为此,同事们曾送给他“周树叶”的绰号,意思说他胆子小,没出息。其实,他是怕自己把事情干不好,误了单位发展,上对不起组织,下对不起职工,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父亲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担当过什么重要的职务,却在本县乃至市公路、交通系统,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说起他,熟识的人都会竖起拇指:“一辈子献身公路,真正的好人、清白人,真正的共产党员。”
  半个世纪的公路情怀,一生无愧的奉献付出,父亲虽然走了,但他对公路事业的赤诚、热爱,做人做事的坦荡磊落、认真负责,将永远激励着他的儿女和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