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脱贫答卷成色足
——我市多管齐下攻克贫困堡垒
文章字数:2809

商南沁园春茶园采茶场景

柞水县西川村木耳基地采摘现场

教师入户帮扶贫困学生

洛南县四皓街办连河村举办蚕桑技术培训

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大平地移民安置点

  本报记者 汪瑛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从那时起,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就已经吹响,商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赶考”的姿态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今天,商洛交出的是一张沉甸甸的脱贫答卷,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严把脱贫标准“摘穷帽”
  在义务教育方面,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和贫困学生精准资助政策,全市11.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生无一人失学辍学;在基本医疗方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其他方式”的“3+x”组合式、多层次保障体系,市内“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参保率达到了100%,全市共报销贫困人口患者住院医疗费用15.11万人次;在住房安全方面,建设集中安置点247个,实施危房改造2.47万户,保障贫困人口住房安全;在社保兜底方面,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全面提高农村低保保障和特困供养标准,做到了应保尽保、不落一人。在安全饮水方面,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240处,对供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量化赋权”改革,促进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改善基础设施“补短板”
  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基本前提,系统谋划、扎实推进。对标贫困退出标准,实施各类基础设施项目4971个,强力推进水电路视讯和村卫生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加速补齐短板弱项,整治“油返砂”道路1852.7公里,建成深贫村通组路1281.3公里,实现全市所有农户生活照明用电通户,电器能正常使用,动电力全部通村。所有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突出产业就业“鼓钱袋”
  按照大产业、大扶贫、大带动的思路,坚持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三产融合,聚力发展特色农业、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加工业等四大扶贫主导产业,不断深化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创新金融扶贫的“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充分用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金字招牌,持续做大做强菌果药畜特色扶贫产业体系。柞水木耳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商南茶叶、丹凤葡萄酒等先后登陆央视,“三带一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受到中省领导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实施消费扶贫“畅销路”
  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大力开展消费扶贫实施方案》,确立了建立扶贫超市推销、依托电商平台广销、支持生产主体直销、设立展销中心展销、组织帮扶单位助销、利用宁商协作帮销、举办节庆活动促销、动员社会力量带销、强化宣传推广拓销的消费扶贫工作思路。率先成立消费扶贫协会、推出“30%的职工福利用于采购扶贫产品”、成立直播联盟、拓展消费扶贫界限、举办农产品带货直播活动,引导消费群体,拓展扶贫产品的市场和收益。据统计,我市已经认定扶贫产品387个,产品总价值近30亿元,扶贫产品销售金额4.4亿元。
  强化扶志扶智“富脑袋”
  大力实施精神脱贫“四扶五风六化”专项行动,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脱贫攻坚在行动”文艺汇演等,定期评选表彰致富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实行贫困户脱贫激励措施,设立劳动换积分、积分换商品模式的爱心超市,树立劳动致富、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开展贫困户评星定级,弘扬遵德守礼、勤劳节俭、科技致富、敬老孝老的社会新风,实现了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双提升、两促进。开展以“驻村干部讲帮扶措施、贫困户评帮扶成效,镇村组干部讲履职情况、干部群众评工作成效,贫困户讲脱贫情况、‘四支队伍’评内生动力”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脱贫互讲互评”活动,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健全长效机制“利长远”
  坚持一手抓减贫任务完成,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紧盯未脱贫户7749户15276人,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量身定制帮扶措施,一对一开展精准帮扶,全力冲刺年度减贫任务。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已退出村和已脱贫户,从产业就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环境整治、扶志扶智、驻村帮扶、问题整改、防返贫机制建立等方面,进行暗访督查,通报问题,限期整改,防止返贫。高度重视脱贫退出后续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台《商洛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形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机制,有效解决了“重建轻管、权责分离”的问题,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
  强化驻村帮扶“助农富”
  中央6个定点扶贫部门、省级94个帮扶单位、市县1244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4575名干部职工参与驻村,派驻1233个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贫困村701个、非贫困村424个,共有55538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了贫困户结对帮扶。中、省、市、县四级帮扶力量,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480万元,协调引进各类帮扶资金15208万元,带动2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各级驻村帮扶单位全面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进一步严明驻村工作纪律,落实驻村工作制度,规范“四支队伍”的日常管理,确保干部既驻村、更驻心,全身心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以科技人才为主体的“三联三帮三带”科技扶贫“商洛模式”得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的高度评价,要求在全国推广。
  坚持党建领航“把方向”
  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创新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奋力脱贫攻坚,全市涌现出李长庆、郭琴等一批先进典型。探索推行“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领航脱贫攻坚模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鼓励支持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合作社、致富项目,促进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堡垒强基、头雁培育、先锋引领、聚力攻坚“四大行动”,实现了党建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融合,编入了《2019汉江流域组织工作优秀案例》。
  构筑脱贫攻坚“大格局”
  抢抓宁商扶贫协作机遇,建立“1+8+X”对接合作机制,争取苏陕扶贫协作资金逐年增加,深化宁商扶贫协作,共争取资金16.099亿元,项目500多个,先后有57家江苏企业来商投资;通过“商产入宁”销售我市特色农产品8000多万元;完善劳务输出对接机制,组织专场招聘会,培训贫困人口,解决了近7000人的就业问题;建立国企、高校、卫健三大帮扶体系,建成产学研示范基地16个;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914家民营企业帮扶977个村,累计投入9.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302个,受益贫困群众22.11万人次。同时,我市各级工会、团组织、妇联、工商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实施“扶贫+”“+扶贫”等诸如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消费扶贫等多种模式,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