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文章字数:810
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带动产业组织和结构、商业形态、贸易等整个经济体系进行重构。拨开迷雾,一条清晰可见的规律是,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人才战”说到底是“环境战”,其中生态环境是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从这个角度说,提升产业乃至地区的“含绿量”,就是提升区域经济的“含金量”。
当前,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地偏。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陕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常年蓝天白云美如画。虽然这里一度在全省发展中处于边缘位置,但近年来,陕南地区凭借生态优势和自然禀赋,积极引进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构建起一条条产业链。
比如,山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内的多家企业,都是从深圳等东南沿海地区搬过来的。选择落户山沟,除了看重当地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空气清新、环境良好、湿度适宜,对于对空气质量要求高的电子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尽管山区有物流成本上的劣势,但与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相比,这样的劣势并不突出且可以被解决。再比如,落户安康市高新区的华秦储能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提取石煤灰渣中的钒,生产出钒氮合金与储能电池,并将剩余废渣卖给下游企业生产加气砖等新型建材,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破解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的困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该项目从资源开发到工艺流程,从科技创新到应用推广,形成了绿色循环全钒产业链格局,与当地“绿色循环”的发展路子高度契合。
通过观摩商洛、安康两市的重点项目,我们不难发现,在向“含绿量”求“含金量”的过程中,两市不仅保护了青山绿水,也培育了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因子。通过创新,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自然风光等要素活了起来,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过上了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