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漫画表现大千世界
文章字数:2273
情有独钟
未雨绸缪
张红彦和他的获奖作品《全家福》
逝
11月5日,本报刊发了《商洛首个中国新闻奖诞生》的消息,让漫画作者张红彦和他的新闻漫画《全家福》走进了广大读者的视野。
《全家福》的创作思路是什么?它为何能摘得中国新闻奖?近日,记者来到商州区刘湾中学,对该校的美术老师张红彦进行了深入采访。
《全家福》的创作思路
近几年,反腐倡廉一直是人们关注、谈论的话题,张红彦想以此为切入点创作一幅漫画。然而,如何才能达到“构思妙、立意新”的初衷,在众多以廉政为题材的漫画中脱颖而出,张红彦苦苦思索。“那几天可以说是茶不思、饭不想、夜难眠,总之,大脑一刻也没停止过思考。”张红彦回忆道。
灵感总在不经意间到来。一天,张红彦在家看电视,一个全家福的镜头在屏幕中闪过,画面中洋溢的幸福祥和令他心头一颤,“就是它了!”张红彦说,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视亲人团圆为最大的幸福,以“全家福”为作品的主题,就是基于这一点。
题材选好了,如何构图,应选择哪些元素,成了一个难点。张红彦初步确定的画面,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合影,为了表现男主人因为贪腐导致全家福中自己的位置空缺,他构思了好多草图,先让男主人戴上手铐,觉得画面太冷酷,也不符合常理。如果不画男主人,又觉得不是全家福。还曾把男主人用虚线表现,但缺点是不能揭示其根源。
经过反复推敲、琢磨、修改,张红彦在代表男主人的轮廓里添加了金钱、公章、别墅、汽车等元素,又凸显了女主人的珠光宝气的着装打扮,最终,通过孩子的眼泪形成鲜明的反
差,描绘了一个悲情的“团圆”,直击人心。
“漫画中对父亲的刻画是一个亮点,它间接地道出了全家福中父亲缺失的根源,从而警示为官者应清廉自律,切莫因一己之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张红彦进一步阐明他的创作意图。
闯入漫画世界
面对荣誉,张红彦一再表示:“感觉特别幸运。”
当然,这并非幸运,而在于他一点一滴的深厚积淀。
从小,张红彦就展现出了绘画的天赋,上课时经常情不自禁地在作业背面画画,为此挨过老师的批评,还在教室后面罚站过。“过年大门上会贴门神,我就搬个凳子,坐在门前照着画。”
1995年,张红彦报考了商洛师专美术系,国画、素描、水粉、油画都一一涉猎,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有一次,他去亲戚家玩,随手拿起桌上的报纸,一眼就看到一幅漫画,“五官和肢体表现很夸张,很有意思,自己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是张红彦第一次接触漫画,从此一发不可收。
“最初是根据对那幅漫画的印象在纸上乱画,至于画的是不是漫画,也不清楚。”后来,张红彦接触到了《中国漫画》《讽刺与幽默》等漫画报刊,如获至宝,常常跑遍烤胶厂、城中、商中、团结路、新车站附近的报刊亭,每买到一本漫画书,都要仔细研读,再在纸上模仿。
“真正创作漫画是从2005年开始的。”张红彦说。那一年,他买了房,有了独立的创作空间,便一头扎进漫画的世界无法自拔,第一幅漫画作品《溺爱》由此诞生。
创作是一件苦差事
一位有名的漫画前辈在与张红彦聊天时说:“漫画创作是一件苦差事,选择了漫画就是选择了清苦与煎熬。”这是前辈的肺腑之言,也是张红彦的切身体会。
“有人把漫画创作比作女人生孩子,怀胎十月方一朝分娩,我认为非常恰当,漫画创作同样要经历孕育、煎熬、阵痛、分娩和诞生的喜悦。”
经常有人劝张红彦调整绘画的方向,他们说:“你看人家画水墨画,挂在家里多大气。”张红彦却反驳道:“漫画小是小,画的却是画家的思想,展现的是大千世界。”
“为了获得一个巧妙的构思,走路想,睡觉想,甚至连上厕所都在想。”对张红彦来说,半夜睡觉是常事,有时梦中也在构思,经常睡到半截就起床画画了,因为灵感稍纵即逝。痛苦的煎熬之后,往往是加倍的喜悦,当灵感乍现时,他就像个孩子一样拍手叫好,或是哼几句不成调的曲子。
艺术源于生活。张红彦的口袋里总是装着纸和笔,在外面走路或与人聊天时,他会将一闪而过的念头记在纸上,时刻捕捉素材。此外,他还很关注时事新闻,经常看《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廉政、环保、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脱贫攻坚等社会热点话题,都是他创作的素材。
漫画让生活更美好
2017年,张红彦的漫画《不当上访或犯十宗罪》被制作成宣传手册,同时应邀完成《用群众语言漫解脱贫攻坚》漫画宣传书;2018年,与人合作完成漫画《双孢菇》科普手册。2019年,为市委组织部创作“三会一课”党建漫画口袋书。
这些年,张红彦创作漫画3000多幅,在《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中国漫画》《儿童漫画》等报刊及网络发表作品600多幅,并在全国各级漫画大赛中获奖50多次。其中,《根源》获得全国“食品安全杯”漫画大赛二等奖。“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关注的一个话题,怎么画,我构思了好久。”最后,张红彦选择用一个疑问号来表达主题,符号的上半部分充满了催红的苹果、过期的奶粉、打了膨大剂的西瓜……落脚点则是一枚铜钱,暗含了金钱才是造成不安全食品的根源。
《拜》获得中国首届“儿童漫画”大赛铜奖。这是两个反差感极强的画面:一个是老人对着书本顶礼膜拜(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是孩子对着手机鞠躬行礼,隐喻现代社会中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
《梦想》获第三届“三毛杯”全国漫画大赛优秀作品奖。“对旧社会的三毛来说,能吃饱一顿饭就是梦想,而现在的三毛,前面放的汉堡,却神情忧郁,想着什么时候能有一个苹果手机。”张红彦对这幅作品进行了诠释。
“多数漫画是通过善意的讽刺来呈现,目的是提醒大家关注社会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就像医生给人看病一样,要正视问题、指出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张红彦说,“漫画家其实就是思想家,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画笔让社会更美好。这是漫画家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