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为媒,打造团餐“领头羊”
文章字数:2238
从一个小店,到承包一栋办公楼,再入驻机关、高校食堂,李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诚信经营,打造了南京团餐领域的“领头羊”。
国庆节前,南京刚刚下过几天雨,天气变得格外清爽。在南京市光华路江苏经贸学院门前,一名中年男子身着棕色西装,黑色皮鞋擦得锃亮,向我们招手。他就是李锋。
虽然已在南京生活了25年,但见面第一句就是浓浓的乡音,让人倍感亲切。
年少孤身闯南京
十五六岁,正是青少年茁壮成长的年纪。家住丹凤武关的李锋,少年时代是在贫困中度过的,每天上完课后,帮家人种地、劈柴,最快乐的记忆是忙活完后在村子里自由地撒欢儿。
家庭的贫困,最艰难最受苦的是父母。1995年,李锋饱受困苦的母亲,永远地离开了他。年仅16岁的李锋后悔没能早点撑起这个家,没能让父母享福。为了改变贫穷面貌,他顾不上悲伤,匆匆踏上去往南京的路。
初到南京,见到霓虹闪烁的大城市,他的心里满是忐忑。
没有一技之长,怎么在这个城市生存?年少的李锋扪心自问。于是,他来到舅舅的拉面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拉面手艺学成学精。
学徒的生活并不轻松。白天,他跟着拉面师傅学习“揉拉抻拽”的技巧,够不着案板,就在脚下垫两块红砖。学习间隙,他帮着前厅迎客点餐,收拾碗筷。餐馆打烊后,他主动打扫卫生,整理桌椅。闲暇时,还善于观察总结客人喜欢点哪些餐。
舅舅鼓励他好好学,争取开家自己的拉面店。
学徒时光很快过去。李锋踏实认真,省吃俭用,两年时间攒了一笔积蓄。
1997年春天,李锋怀揣着在商洛贷到的6000元,坐上火车回到南京。在南京市五台山峨嵋岭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牛肉拉面馆。
有了自己店面后,李锋更加勤奋努力。披星戴月,拼命工作,没多久又开了家饭馆。
正当他以为餐饮生意逐步走向正轨之时,一张贴在店面外墙上的违建拆除通知给了他当头一棒。
饭馆没几天就被拆了。面对断壁残垣,李锋强打着精神,仔细算了一笔账。除去店员的工资,一年到头一分钱没赚到,反倒欠下两万多元的外债。
但是,李锋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他热爱拉面,相信拉面能帮他重振旗鼓。
在朋友的帮助下,几个月后,在南京市五台山体育馆附近又开了一家拉面店,这里成为了李锋日后壮大经营的大本营。
诚信经营是他的立身之本。李锋说:“一碗拉面,面条要足够劲道,浇头要新鲜美味,绝对不能偷工减料。”
体育馆附近的拉面店生意越做越大,让李锋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先后开了6家面馆,并把父亲和兄弟从商洛接到南京,一起照看生意。
转型承包“大锅饭”
2002年,李锋结婚了。作为贤内助,妻子深知,李锋一个人在南京,生活不易,创业艰难。妻子主动承担起家庭的后勤保障,全力支持李锋发展事业。有了家人的信任与关怀,李锋开始在生意上求新求变。
拉面生意逐渐稳定,在妻子的支持下,李锋开始尝试进入新的领域。李锋撑起衣架就卖喇叭裤、摆起小摊卖小物件,接连涉猎了好几个新领域,但是效益都不能比肩拉面店。
当时,经常有大学生来店内吃面。一个机缘巧合,李锋承包了南京中医药大学食堂档口。机会总是留给有想法的人。高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中,团体用餐需求量增大,团餐保障行业还有很大缺口。2005年,他决定成立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目光投向高等院校的食堂后厨。
高校学子们来自天南海北,吃饭的口味偏好各有不同,莘莘学子最爱吃的还是家乡的味道。李锋组织自己的员工,轮换制作各自家乡的特色小吃,请专业人士前来培训指导,提出改良方案。
长期的餐饮经营经历,让李锋对品牌价值、团队管理和经营策略都有了独到的见解,秉承着“以优质服务求生存,以卫生安全求信任,以优化品牌求发展”的理念,李锋的餐饮公司成了高校餐饮响当当的招牌。无论品牌价值还是团队经验以及经营理念都优于别人,李锋在项目招标中屡屡成功。短短几年间,又先后入驻了包括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内的9家高校。
一片热忱报桑梓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他还关注公益事业,先后捐资修路建桥,援助家乡贫困老人、失学少年。2010年,丹凤县遭遇水灾,他号召在外创业务工人员伸出援手,为家乡灾后重建贡献力量。2013年,李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14年底担任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书记。从最初的5个党员,已经发展到如今的21个。
2020年2月23日,农历二月初一,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迟迟不能前往南京打工的老乡们终于从丹凤出发了。
为了解决跨省复工复产面临的问题,在李锋等人的努力下,南京市雨花台区和丹凤县采取“点对点”方式,组织大巴车行驶将近1000公里来到商洛,集中输送雨丹劳务协作92名丹凤籍农民工赴南京务工。这里面就有李锋的员工。
疫情期间,需要站得出、靠得住的企业负责。李锋接到组织派来的重要任务——负责中风险地区部分隔离观察人员及工作人员饮食保障。每天安排车辆送餐,一周送餐量超1500人次。
随着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返宁务工的员工越来越多。为了让大家基本生活有保障,李锋四处拜托朋友,安排员工在其他行业临时就业,并发放了临时生活补助,直到高校纷纷复课,员工全部返岗上班。李锋说:“我的员工就是我的兄弟姐妹,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同大家一道,想办法解决问题,渡过难关。”
从最初辛苦学习拉面的学徒,到艰苦创业的小青年,再到后来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李锋见证了丹凤打工者在南京的打拼历程,同时也在这座城市中寻得次次契机。南京的城市发展和宁商扶贫协作优惠政策成就了很多像他这样的异乡人,截至目前就有6000多丹凤人在南京打拼。
如今,作为丹凤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书记的李锋,对于未来又有了新的设想,他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带动南京和丹凤更多的民间合作,让在更多的人通过勤劳致富,真正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