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方立
12月9日晚,西安交大干部培训基地的教室里灯火通明,来自我市的60多名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的学员们,分3组开展研修讨论。大家结合一周的研修,争相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十三五”我市人才发展成就和展望人才发展愿景,原本1个多小时的讨论,延长到3个小时。
近5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才聚商洛、智撑发展”主题,健全引才用才机制,完善培养开发模式,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创造良好人才生态,奋力在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上求突破,人才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构建人才体系统领人才工作
为了确保人才工作有效、可持续发展,市委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人才工作办公室,在市委组织部设立了人才科,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确保市委人才工作的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规则》,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强化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政策研究、督促检查等职能,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
与此同时,市上先后出台《商洛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商洛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商洛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办法》和《商洛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商洛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围绕贯彻落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和服务流程,出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15项突破性大、操作性强、具体实用的配套实施细则。初步构建起以“两个规划、4个办法、15个细则”为主体的层次分明、梯次接续的人才体制机制体系。
精准引才助力高质量发展
依托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我市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强市工程,建立柔性引进人才信息库,采取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周末工程师等多种方式,加大“高精尖缺”人才领军团队柔性引进,先后引进西交大徐友龙教授电池用正极材料研发、国医大师雷忠义等专家团队10多个。
编制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实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专项招聘,采取精准招才、柔性引才、打乡情牌等形式,引进其他高层次人才800多名,11名优秀人才入选省“特支计划”等人才项目。招录公务员1086名,为贫困村选聘大学生670多名,招聘医学类定向生、特岗教师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200多名。先后有1.8万多名在外英才回乡创办项目160多个,投资4.75亿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亿元。引进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领军的21名人才团队,建立食用菌研发中心,助力“小木耳、大产业”。
扶持省“特支计划”专家周军攻克颅内病变精准定位难题,获得10多项国家专利,填补我市学科领域空白。以孙传尧等3位院士领军的钒产业研究团队,集中开展高纯金属钒、钒铝合金、钒液流储能电池科研攻关,打造首家国家级高端钒材料基地,实现钒产品全产业链。五洲公司和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基于全过程污染防治的页岩钒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人才创新平台引才聚才
实施“六个一”人才发展工程,以“一谷三区三中心”数字经济建设为带动,大力推进院士、博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和重点领域领军人才团队建设。
扶持商洛学院、商洛职院和重点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采取进修深造、跟班学习、带徒传艺、以赛代训等方式分类培育人才,全市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34家。
依托高校人才资源聚集优势,搭建育才绿色通道,建立商洛人才联络站13个,评选市级人才示范点、院士专家工作站各10家,对示范创新平台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吸引集聚人才,推动科研转化、促进平台提升,为引才聚才提供借鉴。
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县管镇用”“县管校聘”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携成果创新创业,按贡献收益分红。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70家,新增申请专利5540项,孵化科技成果138项,实现技术交易3.5亿元。
依托宁商人才交流平台,争取苏陕人才支援资金400万元,人才交流2.1万人次,举办培训40多期次、2400多人次,居全省首位。探索的“造血扶智”式宁商人才支援模式得到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组肯定。
人才服务团助推脱贫攻坚
制定《人才服务团建设管理细则》,从团队组建、工作职责、服务方式、考核管理、保障激励等方面对市级人才工作服务团工作作了明确要求。分别由市直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文旅、民政、商务流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建15个市级人才服务团。
建立活动定期报告制度,聚焦脱贫攻坚引导人才服务基层一线,开展人才服务团“组团式”精准帮扶模式,市级人才服务团辐射带动县区61支人才服务团,集聚2500多名骨干专家,对口帮扶4.3万名专业人才投身产业扶贫、疫情防控和抗灾救灾,举办培训252场,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对接争取项目67个,帮助6.95万户、21.78万人发展特色产业。
省、市、县、镇共2937个帮扶单位,选派1233个驻村工作队、1233名第一书记、4573名干部职工驻村,结对帮扶701个贫困村、532个非贫困村,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4.19亿元。11所帮扶高校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在商洛建立了产学研示范基地26个,累计完成商洛农产品采购消费扶贫2000多万元,召开校地联席会议70多次,实施扶贫开发项目20多个,开展产业技能培训360多期、培训贫困劳动人口超过1.82万人。
10所省内省际城市三级医院和宁商协作21个区级医疗机构与我市16个县区医院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派驻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人员300多人次,培训医疗技术骨干2900多人次,培训医疗技术骨干2800多人次,支持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膀胱肿瘤电切除术等新技术30多项,新建的临床专科34个,开展的新技术386个,实施远程会诊880次。人才已成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领军雁”,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人才服务团助推脱贫攻坚模式被评为全省人才助推脱贫“十大模式”之一。
人才活动激发创新创业动力
市委、市政府突出政治引领,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通过动员部署、专题宣讲、典型宣传、评选表彰、督导检查、专题研讨等方式,凝聚人才力量,筑牢政治基础。举办人才专题研修班、“西迁精神”报告会,组织创新争先科技成果展,邀请张国伟、张宏福院士和西安交大“西迁精神”报告团等优秀知识分子举办报告会76场次、1.35万人次,开展培训160多期、2.2万人次。
全市评选首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67名,涵盖教育、卫生、农业等7个行业领域,每人表彰奖励5万元,在全省同类评选中奖励金额最高。其中茶叶专家张淑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占良、教学名师仰孝升、核桃专家陈新乐等社会评价好,社会公认度高,在各自行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利用全市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各级领导联系慰问专家人才150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160多万元,落实奖励补助资金810多万元,树立了模范标杆,凝聚了人才力量。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广大专家人才,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奋战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业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展现了爱国奉献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