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装上“科技引擎”
文章字数:1832
几年前,基层科技人才偏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农民贴近性不强,农业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市农业产业发展。
而时下的商洛,科技之花开满商洛大地。无论在园区企业、项目产业基地,还是田间地头,处处都涌动着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项目发展,精准发力乡村振兴的科技大潮。
聚焦产业园 科技靶向发力
1月19日,秦岭深处的商州区大荆镇天寒地冻,而荆河生态工业园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2019年5月动工建设,2020年6月启动生产的康城医药项目基地中药饮片、制剂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企业负责人高兴地说:“我们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研发了5个中药制剂产品,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利用超低温破壁技术研发的三七片是国内首创。”
尝到科技甜头的陕西康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半年多时间,就生产中药饮片6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
与陕西康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墙之隔的森弗健康养生产业园,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企业研发检测中心,同时加大校企合作,建成博士工作站和健康养生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数字化菊芋制造中心,创新五步纳米纯化、膜分离技术,菊芋粉产出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含量达到95%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20年公司收购菊芋2.56万吨,为种植户带来收益3200多万元。
建设科技平台 分享创新红利
农业科技进步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环节,让企业、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红利。
1月8日,我市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在柞水县木耳大数据中心里,工作人员正通过智能科技服务应用系统,实时监控柞水县木耳智能大棚生产信息,并将相关数据及时进行发布。
“我们企业现在拥有4个智能大棚,随时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木耳的生长环境,通过调整生产环境,以保证我们的木耳品质。”位于柞水县金米村的柞水县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江长宏说,得益于科技创新的红利,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这么快。而木耳大数据平台中心的建立,也为该县木耳种植产业的规模化、自动化、精细化提供技术支持。
同样,享受科技红利的还有我市香菇食用菌产业。1月15日,商州区大荆镇秦绿源食用菌基地里,技术员正通过棚中棚、玻璃温棚、锅炉加温等多种技术手段,调节控制平菇生长温度,确保三九寒天能正常出菇,弥补市场短缺。
发挥人才优势 精准解决难题
2020年初,丹凤县竹林关镇宏强农业公司负责人王荣愁眉不展,自己新建立的两个大棚作物生产缓慢,草莓和西红柿面临绝收。
随后,王荣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与市科技局取得联系。市科技局抽调经验较为丰富的高级农艺师党文丽同志负责解决企业困难。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科技特派员党文丽通过视频通话形式查看后,决定采用补光灯来弥补作物光照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得知王荣无法外出采购,党文丽又主动跟同行打听采购渠道,通过物流及时将补光灯运送到了公司并进行了安装。
“感谢商洛市科技局,感谢党文丽老师,多亏有你们,要不仅仅这一项我们公司就要损失50万元左右。”负责人王荣两个大棚作物获得丰收后激动地说。据悉,党文丽同志在疫情过后,赴企业驻点达80多天,不仅为企业合理设置了补光的布局,而且还在企业推广小米椒种植技术,带动3个行政村119户贫困户农民种植小米椒,42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商洛市科技局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472名、“三区”科技人才650名、首席工程师61名、首席农艺师100名,分别进驻全市7县区200多个产业基地和50多个龙头企业,先后建起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点300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540多项,引进新品种500多项,推广新技术460项,辐射带动农民50.68万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局长赵绪春介绍,“十三五”期间,在科技部门的努力下,我市先后建成商洛、山阳2个省级高新区,商洛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进入审批阶段,商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相继建成,实现了全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区全覆盖。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个、众创空间9家、星创天地15家、省级科技示范镇2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个,县域创新试验示范站3家以及商洛、山阳、柞水3个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全市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231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