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林业工作再创佳绩
文章字数:1903
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9.56%,较“十二五”末增长3.06%;全市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林地面积达到2436.26万亩,森林质量进一步提升,生态商洛、绿色商洛名片更加靓丽;全市建成国家森林乡村17个,乡村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洛南、丹凤、商南、柞水县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我市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市现有森林公园8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全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194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20.7亿元,社会旅游从业人员7310人,带动贫困户868人,人均增收900多元,已成为商洛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超额、高质量完成生态修复工作。全市丹江、洛河沿岸,沪陕、水阳高速和G242国道等沿线直观坡面绿化死角空带基本消除。市区城周绿化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95%以上,环市区城市森林带雏形初现。在实施中采用电钻挖坑、机械整地、索道运土、骡马运苗,“洋铁板”上栽树,一栽就管、一管到底等超常规措施,建成了一片片绿色景观。洛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县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商洛核桃”成为全省林业产业知名品牌。“商洛核桃”被中国绿色农业联盟、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报告编委会评为2020年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荣誉称号。“十三五”期间,全市圆满完成了核桃提质增效任务,核桃产业实现了由品种混杂向优质良种转变、由数量面积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向大户企业集中经营转变、由经验型粗放管理向科学化精细生产转变、由单一产业发展向三产融合全产业链转变。全市核桃产业基地面积达348.9万亩,年产量达16.1万吨,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商洛红仁核桃被审定为省级推广新品种,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引进并获得成功的地区。
中药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全市中药材总面积256.36万亩,产量104.52万吨,产值44.89亿元,中医产业总产值达到168.19亿元,药材面积及产量均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中国中医药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市中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成效。全国中药产业扶贫推进会在柞水县举办,与会的领导专家对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予以高度评价。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认真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双线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了林草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镇办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森林资源网格化监管,完成了国家级公益林落界和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全年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项目67起,面积7391.4亩。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案件综合查处率达到99.6%。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和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省控指标。
林业科技成果丰硕。全年市级以上林业科研成果9个,其中《商洛市核桃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被省林学会评为陕西林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丹江上游典型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商洛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示范”“商洛板栗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示范”被省林业局和省林学会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2020年受市以上表彰的林业科技人才共有14人,其中市林研所副高级工程师张治友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
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处置补偿工作行动迅速。全市实现了禁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关停到位、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到位、依法补偿到位、全部移交到位,共处置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11.8万只,兑付补偿资金7244.745万元。
生态脱贫工作全省考核优秀。全市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11292人次,生态护林员“一员变三员”模式在全省推广。兑现贫困户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752.6万元,惠及贫困户7.49万户26.48万人,户均增收367元;兑现贫困户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463.6万元,惠及贫困户2.94万户10.43万人,户均增收1178元。全市“五个一批”开放工程吸纳贫困人口500多人,人均增收2万多元。
“林长制”试点走在全省前列。在柞水县全面启动了“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总结出了一条符合商洛实际的“林长制”改革路子。目前已完成了全市“林长制”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等各项准备工作,待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定后全面施行。
自然保护优化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由原来的4类20处整合优化为2类23处,总面积169.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86%。建立健全了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制定了市县两级的整合优化工作预案,建立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数据库,着力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从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地质遗迹、文化景观以及生态服务价值等层面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各项属性叠加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
全面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任务。持续深入推进国有林场规范化建设,打造了一批生态示范林场和标准化护林站,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造林、管林、护林的职能作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关于学习借鉴商洛经验持续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通报》为题专门发文介绍、推广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经验。(田红俊 刘永琦)
我市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市现有森林公园8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全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194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20.7亿元,社会旅游从业人员7310人,带动贫困户868人,人均增收900多元,已成为商洛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超额、高质量完成生态修复工作。全市丹江、洛河沿岸,沪陕、水阳高速和G242国道等沿线直观坡面绿化死角空带基本消除。市区城周绿化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达到95%以上,环市区城市森林带雏形初现。在实施中采用电钻挖坑、机械整地、索道运土、骡马运苗,“洋铁板”上栽树,一栽就管、一管到底等超常规措施,建成了一片片绿色景观。洛南、商南、山阳、镇安、柞水县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商洛核桃”成为全省林业产业知名品牌。“商洛核桃”被中国绿色农业联盟、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报告编委会评为2020年全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荣誉称号。“十三五”期间,全市圆满完成了核桃提质增效任务,核桃产业实现了由品种混杂向优质良种转变、由数量面积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由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向大户企业集中经营转变、由经验型粗放管理向科学化精细生产转变、由单一产业发展向三产融合全产业链转变。全市核桃产业基地面积达348.9万亩,年产量达16.1万吨,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商洛红仁核桃被审定为省级推广新品种,我市成为全国唯一引进并获得成功的地区。
中药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全市中药材总面积256.36万亩,产量104.52万吨,产值44.89亿元,中医产业总产值达到168.19亿元,药材面积及产量均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中国中医药报》《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市中药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成效。全国中药产业扶贫推进会在柞水县举办,与会的领导专家对我市中药产业发展予以高度评价。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认真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和“双线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了林草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镇办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森林资源网格化监管,完成了国家级公益林落界和林地变更调查工作。全年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项目67起,面积7391.4亩。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案件综合查处率达到99.6%。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和森林火灾受害率远低于省控指标。
林业科技成果丰硕。全年市级以上林业科研成果9个,其中《商洛市核桃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被省林学会评为陕西林业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丹江上游典型困难立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商洛经济林复合经营技术示范”“商洛板栗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示范”被省林业局和省林学会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2020年受市以上表彰的林业科技人才共有14人,其中市林研所副高级工程师张治友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
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处置补偿工作行动迅速。全市实现了禁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关停到位、禁食野生动物处置到位、依法补偿到位、全部移交到位,共处置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11.8万只,兑付补偿资金7244.745万元。
生态脱贫工作全省考核优秀。全市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11292人次,生态护林员“一员变三员”模式在全省推广。兑现贫困户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752.6万元,惠及贫困户7.49万户26.48万人,户均增收367元;兑现贫困户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463.6万元,惠及贫困户2.94万户10.43万人,户均增收1178元。全市“五个一批”开放工程吸纳贫困人口500多人,人均增收2万多元。
“林长制”试点走在全省前列。在柞水县全面启动了“林长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总结出了一条符合商洛实际的“林长制”改革路子。目前已完成了全市“林长制”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等各项准备工作,待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审定后全面施行。
自然保护优化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全市自然保护地由原来的4类20处整合优化为2类23处,总面积169.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86%。建立健全了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制定了市县两级的整合优化工作预案,建立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数据库,着力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从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地质遗迹、文化景观以及生态服务价值等层面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各项属性叠加的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
全面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任务。持续深入推进国有林场规范化建设,打造了一批生态示范林场和标准化护林站,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造林、管林、护林的职能作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关于学习借鉴商洛经验持续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通报》为题专门发文介绍、推广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经验。(田红俊 刘永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