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提升颜值内涵 共享诗和远方
——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回眸之四
文章字数:2448
  本报记者 王尚锋
  篱笆田垄、特色民居、土墙柴扉、石磨瓦罐……身处秦岭南坡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脚下的柞水县营盘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朱家湾村,既可品茶赏景、体验农耕,也可以听鸟和鸣、观山间暮色。此景此情,一缕缕乡愁油然而生,一幅幅美景刻在脑海,这个依偎在秦岭南麓乾佑河源头的美丽田园乡村以她的质朴和热情翘首以待八方游客。
  “现在的日子好啊!过去我们到山上种地,都是坡地,收成不大,吃苦可不少。现在坡地早就退耕,也不种田了。2015年,我家的空房子租出去搞民宿,每年租金就1万多元!”朱家湾村71岁的张杨全老人有事没事就喜欢到整洁的石板街上走走。说起旅游为村上带来的好处,张杨全眉开眼笑。
  守得住绿水青山,过得上美好生活。过去靠山吃山,靠的是山上长的东西;现在靠山吃山,靠的是绿水青山。山还是那座山,但如今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朱家湾村文书余茜说,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1974万元,村里不仅有216户群众开起农家乐,还有15户办起了民宿。其中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占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50%。
  在大秦岭行走,为商洛美停留。一个品牌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秦岭最美是商洛”这一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品牌,从孕育到叫响尽管只有几年时间,但已彰显出其充满勃勃生机的品牌效应。“十三五”期间,我市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商洛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建机制强保障,抓项目打基础,促融合提品质,优服务拓市场,全市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实现长足发展。我市依托大秦岭丰富文化旅游资源,探索实施“文旅活市”发展路径,着力培育大旅游产业增长极,推进大旅游、大健康等融合发展,打造了“秦岭最美是商洛”旅游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来商洛旅游,促进消费扶贫。我市成功跻身全国旅游百强市,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市”称号。
  聚力擦亮“文化绿洲”“戏剧之乡”金字招牌。全市各门类艺术创作异彩纷呈,创编推出了《带灯》《情怀》《孝义川》《紫荆树下》等一大批精品剧目,打造了“文化赶大集”“周末大家唱”等20多个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年均组织各类文化惠民活动4000多场次。基本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强力推进市、县区公共服务机构达标晋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常态化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聚力打造“秦岭最美是商洛”文化旅游靓丽名片。我市全面打响全域旅游战役,聚力建设精品景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一区三走廊”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3A级以上景区42家较2015年底增加20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数量居全省首位,省级旅游度假区数量4家跻身全省第二,省级旅游特色名镇15个和乡村旅游示范村40个增幅均居全省前列。成功打造“中国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活动品牌,2019年接待游客65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0亿元,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聚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我市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非遗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36项、市级248项、县级423项,培育命名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0人,建成省级非遗项目传承单位和保护示范基地59个、省市非遗扶贫工坊19个、非遗传习阵地1000多个,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3343处(其中各级文保单位235处)、馆藏文物22272件(组),打造推出洛南草编、红陶人头壶等一批非遗和文博商品,广泛开展法规宣传和展示展演活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聚力推动广播电视发展,守好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全市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32.27万户,建成高山广播电视无线转播台7座,完成6个县广播电视制播能力提升改造工程,52万用户收看到了商洛电视节目。制作推出了《党旗映红商洛山》等一批专题节目,电视纪录片《商於古道》荣获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聚力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成市文广新局、旅发委体制改革,全面组建市县区文化和旅游局(文物和广播电视局),实现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市场两支执法队伍整合,成立市县两级旅游服务中心,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和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市文化馆正式更名,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成功组建,市县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谋定而动,笃行致远。“秦岭最美是商洛”是继“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后最经典旅游宣传语,让世人耳目一新、对商洛刮目相看。连续举办多年的秦岭生态旅游节,持续不断地将商山洛水推送到全国、全球。如何使旅游借助文化来提高品位、增加魅力,又能让文化依托旅游激发活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着力打造具有商洛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氛围,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将使城市形象更加多元、更具吸引力。
  文化让旅游提升品质,旅游让文化得以传承。市委四届九次全会提出,要挖掘文化潜能,探索“文旅活市”路径,培育大旅游产业增长极,这些重要战略部署为“十四五”商洛文旅发展定向导航。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再一次对走好“文旅活市”路径规划布局,这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新时代商洛文旅工作迈入新一轮变道超车加速期增强了新的动力。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坚定文化自信,走好“文旅活市”路径,坚持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相统筹、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行业创新与多业融合相结合、发展质量与发展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聚焦康养休闲特色品牌,突出核心景区引领、特色小镇支撑、美丽乡村点缀,强化创新赋能、生态赋能、文化赋能、产业赋能、数字赋能,兴龙头、建集群,强要素、提品质,拓市场、促转型,做实文旅产业、做优文旅品质、做强文旅品牌、做大文旅市场,全力构建“一区三走廊”空间格局,大力培育大旅游产业增长极,拉动文旅经济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市7县区全部建成省级文化先进县,商洛市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市,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20%以上,推动大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让更多的人在商洛共享“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