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不忘初心担使命 接续奋斗谱新篇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镇安县扶贫开发局
文章字数:2823
  
  

本报记者方立李亮

  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个时刻,注定会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
  2018年,镇安县96个贫困村,7.69万贫困人口脱贫,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成为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第一个脱贫摘帽县。对全县30.26万老百姓而言,这是意义非凡、激动人心的时刻,对于在这场战役中充当着全县“参谋部”“指挥部”“落实部”的县扶贫开发局全体干部而言,更是铭记在心、难以忘怀的高光时刻。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镇安县扶贫开发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一荣誉凝聚着全局上下克难攻坚、誓拔穷根的意志,凝聚着无数扶贫干部夜以继日、奋斗不息的精神。
  近年来,镇安县扶贫开发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决扛牢脱贫攻坚最大政治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切实当好县委、县政府参谋助手,全面强化统筹协调,爬坡上坎、拓荒开路,为全县脱贫攻坚圆满收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探索创新重实效
  面对贫困家庭现状的千差万别、致贫返贫原因的多样叠加,如何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镇安县扶贫开发局通过建立实施完善的建档立卡数据信息管理制度、严格的信息质量监督考核制度、严肃的问题溯源责任追究制度,实现了建档立卡数据质量跃升。2017年以来,镇安县连续4年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数据质量抽查中均为“零”差。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用好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县上探索推行了“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把贫困户划分为有劳动能力户、弱劳动能力户和无劳动能力户,根据贫困户划分的类型,按照“缺啥补啥、需啥帮啥”的原则,分别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政策帮扶,做到了精准施策。所探索的“户分三类、精准帮扶”这一机制作为陕西省唯一一个脱贫攻坚典型案例编入《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一书。  
  另外,为了持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县扶贫开发局信息监测中心在“户分三类”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了“聚焦四个不摘,紧盯六类重点”工作机制,通过大数据动态监测和调研摸底,将大病残疾户,独居老人户,“两头跑”搬迁户,边缘户,收入下降户,2014、2015年脱贫户作为重点人群,聚焦弱项短板,因户因人综合施策,做到发现一户、关注一户,建立台账一户、制定措施一户,真正实现了动态精准监测和帮扶。
  脱贫攻坚以来,县上先后探索推行近二十项创新机制,其中“户分三类”“后搬迁时代有业安置”“一账一平台”3项机制在全国推广,“三带四联”“六条铁律”“扶贫超市”“扶贫中心户长”“脱贫攻坚红旗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353”管理等15项机制在全省推广。
   产业扶贫拔穷根
  “党的扶贫政策好,我们有幸赶上这样的好时代,才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吴常林高兴地逢人就讲。吴常林是西口回族镇青树村六组人,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积极发展养殖产业,家里情况也日益好转。202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镇安县支持产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三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三十条措施),在畜牧产业发展方面,按当年新增存栏数予以农户补助。有了政策的支持,吴常林发展养殖的信心更足了,去年,养牛、养鸡收入近2万元,再加上打工收入2.2万元,全年收入4.2万元,他也因此被评为村里的致富能手。
  “今年想再添几头牛、多喂些鸡,争取养30头牛,200只鸡,政府支持加上人勤快,就不怕没有挣钱的路子。”吴常林说。
  据了解,去年年初,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巩固脱贫成果,县上及时出台《三十条措施》,筹措资金2.9亿多元,加大对烤烟、食用菌、蚕桑、茶叶、畜禽养殖等产业和就业的奖补力度,其中,在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方面,制定了就近就地创业、能人带动就业、激励支持创业、开发公益岗位、组织劳务输出等举措,为无法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创业提供机会。为了促进《三十条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县扶贫开发局多次召开会议,汇总实施情况,抽调干部深入村镇指导,为《三十条措施》在镇村“开花结果”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2020年,全县落实烤烟2.75万亩,发展食用菌2000万袋,畜禽养殖136.6万头(只),科管板栗核桃30万亩,建成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手工业等产业扶贫基地500余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36期14490人次,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长短产业全覆盖。
  易地搬迁挪穷窝
  镇安地处秦岭南麓,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唐代贾岛的这首《题安业县》是对这里地形地貌、地理特点最生动的描绘。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如何带领7万多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整县摘帽,是摆在镇安县扶贫开发局面前的突出难题。针对群众居住分散、生产生活环境艰苦的特点,全县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十三五”期间,全县有8000多贫困户需要通过搬迁来改变生存环境进而摆脱贫困,面对压力,县扶贫局配合发改、国土、移民等部门围绕搬迁户房子怎么建、人往哪里搬、怎么能脱贫等一系列关键性课题,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213”搬迁脱贫模式:2是指精准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1是指一种模式(EPC总承包模式)抓建设,3是指建立保障基金、配套产业园区、激发内生动力3项举措促脱贫,加快了易地搬迁进度。县上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2018年5月底,全县易地搬迁户全部交钥匙入住。
  徐仕国是云盖寺镇黑窑村人,年幼致残失去劳动能力,曾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在半山腰上,两间土木结构的老房已住了半辈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加之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一家人只能守着几亩陡坡地过活。2017年12月6日,徐仕国一家搬到了镇上的花园移民新居。“搬下来的那个日子永远都忘不了,那是我家全新的开始,我做梦都没想到。”徐仕国说。入住小区后,他在建筑工队开搅拌机,妻子卜明清在小区物业公司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两人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一家人生活逐渐好转。
  上下同心铸铁军
  夜里12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除了抬眼望去窗外的天是黑的,其他与白天无异,汇总数据、打印文件、整理材料、讨论方案……凌晨两三点,实在有人熬不住了,就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小会,一觉醒来,用冷水洗把脸,接着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在攻坚拔寨的紧要关头,这样的画面,在县扶贫局几乎天天上演。沙发即床,办公室即家,“5+2”“白加黑”……然而,他们都无怨无悔,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每一次盯着电脑屏幕核查数据的时候,精神都要高度集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信息,而是一户户贫困群众的生活保障。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分析研判,‘揭短亮丑’,找出问题,提供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及时修改帮扶措施,补齐短板弱项。”信息监测中心刘涛说。
  “每次下乡,看到农村在变美、变靓,群众生活在变好、变富,再看看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觉得我们扶贫干部一切的付出都值了。”镇安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王西说。
  “脱贫攻坚是‘练兵场’,也是‘试金石’。在这场战斗中,我非常庆幸能与这样一支忠诚、担当、奉献的党员干部队伍一起战斗。”镇安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朱荣纬说:“经过洗礼和磨砺,我们这支队伍,将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展现出更大的底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