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卖鸡蛋的老太太
王鹏
文章字数:2592
  村里有一位老太太,她的鸡蛋很难买到。
  老人家生于民国三十年,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一年,却耳不聋眼不花,手脚灵便,精神矍铄。
  她家住在九组,是贫困户。九组处在龙湾村最北端,也是镇安县的北部边疆,与柞水县杏坪镇接壤。五保、低保户之外,九组有一般贫困户5户,顺言包扶3户,我两户,我俩经常搭伙上去。
  2017年第一次见面,她就给我们使了个下马威。包扶对象调整后,我和顺言一户户寻访,到她家时,老太太斜坐在门槛上,腿上搁着簸箕,正佝偻着腰身、低垂着头挑拣黄豆。只见她忽而弹起腰身,端起簸箕筛几下,又放回腿上,低下头继续挑拣,动作麻利干练。喊应声后,她放下手中活计,站起身招呼我们。
  我走近打量,见她一头黑发中夹杂着不多的白发,身材瘦小,手掌粗大,衣服略显陈旧却很整洁,看上去精神抖擞。她伸开双臂挥舞双手,嘴里“硕霍,硕霍……”地高喊着,把门前的鸡撵走,满脸堆笑搬来板凳招呼我们落座,问是哪里来的客、喝不喝水,说话中气十足。按户档资料推算,她已经76岁了,却没有一点儿农村高龄老人老态龙钟的样子。我顿时松了一口气,老太太精明强干不糊涂,和蔼可亲不蛮缠,这工作好开展。
  刚聊几句,弄明白我们是包扶干部后,她一下子变了脸,恼怒地说:“你们这扶贫咋搞的,啥都不发?听说别处的贫困户啥都给发,连盐都发。”我给她解释:“精准扶贫不许直接发钱发物,要通过……”她扭过头去梗着脖子,恨不得把耳朵捂住,努力用声音盖过我们:“我不听,我不听,反正你们不发东西就是不对。”我们刚收声,她又回过头气呼呼地看着我们,好像原本应该给她发的盐,被我们吃掉了似的。
  老太太这户由顺言包扶,居住在山口下不远处,翻过山口就是柞水县地界。老人有土木房屋3间,没有粉刷装修,还是毛坯土墙,室内是泥土地面。一开始和顺言去她家,老太太常有不在的时候,我们觉得奇怪,隔壁邻居说:“人家一天跑的有瘾,隔几天不出门跑一回,浑身不舒坦。”
  儿子常年外出务工,老太太成了留守老人,不仅种地,还养着十几只鸡。早晨打开鸡笼,母鸡们一窝蜂地挤出来,到田野里山沟中树林下扒拉吃的,渴了喝几口山泉水。老太太有时也撒一把玉米,母鸡们闻声从四处连飞带跳地冲过来,你争我夺地抢啄着。夜幕降临,母鸡们像归巢的飞鸟,自觉地钻进鸡笼,只要插紧笼门就好。老太太不费多大力气,每天都能在鸡窝里、墙角处、道场边捡上10多枚鸡蛋,自己也不吃,都攒下来。每隔几天,老太太就背上攒下的鸡蛋或者其他农产品,到大坪街或者翻山越岭来回步行35公里的柞水县凤凰古镇去卖。多数是去凤凰古镇,因为那里常年有省城等地来的游客,又处在交通要道,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鸡蛋容易卖掉,还能卖上好价钱。
  邻居还说,她若隔几天没去集市,就像患了病似的心神不宁,浑身不自在。即使没有啥可卖的,她隔几天也必须到集市上跑一遭,心里才舒坦。
  我们曾和她交代:“又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人老了,不要太辛苦,一点鸡蛋不值当跑那么远的路。鸡蛋攒着,隔三岔五我们上门的时候,就买走了。你到凤凰镇卖15块一斤,我们也按15块的价钱给你。”“那好成啥了,给你们留着,我也不消再跑腿了。”她干脆利落地答应着,笑眯眯看着我们。
  按照包扶干部“八天八夜”的规定,我们每月有两个周是要驻村的,所以一个月至少去她家两次。尽管打了招呼,尽管去得频繁,再上门的时候,仍常吃闭门羹,周围一打听,果然又跑去凤凰古镇了。扶贫这几年,她的鸡蛋我们一直买不到。
  在我们看来,卖那么一点鸡蛋,不值当费那么大气力耗那么多时间走那么远路程,但也许就是这份执拗的念想和习惯,就是这隔三岔五地来回步行,才让老人家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份执念就是她的精神寄托,在集市上卖掉鸡蛋、数着到手的钞票那一刻,就是她的快乐所在。
  扶贫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太太对我们也一天比一天热情。她说:“一年到头,看见你们比看见儿子的次数都要多。”有一次组织改善村居环境卫生,我和顺言汗流浃背地帮她把房屋周围打扫拾掇了,她一边喃喃着“感谢你们那,我这房前屋后干净整齐多了”,一边端来茶水,还有过年时没舍得吃的苹果,往我们手里塞,尽管苹果已经蔫了,却是她的真情实意,我们接过来大口地啃着,她看在眼里,张开嘴尽情地笑着,连脸上的皱纹都展平了。
  再和她商量,把堂屋地上散乱堆放的粮食口袋、各种农具等归置整齐,老太太一下子不乐意了,诘问到:“我的粮食堆在我的家里,碍着谁了?啥东西放在哪,我眯着眼睛都能找到,都习惯了。我不准动它,你们赶紧走!”原本已称好的鸡蛋,也被她拿进屋里,不再卖给我们。好说歹说,她都不为所动,我俩只好讪讪地走掉。
  第二天去她家,又吃了闭门羹。邻居说:“一早到凤凰镇卖鸡蛋去了,顺便买洋芋种。人家说凤凰镇的啥都好,掐时间也该回来了,你们等一会儿。”顺言说:“老太太年纪大了,背洋芋种不容易,我去梁那边接一程。”当我们翻过山梁,在下山途中迎面遇到老太太时,见她弯着腰低垂着身体,艰难地挪着步子,背上的口袋重若千钧。顺言赶紧上前接过口袋,老太太一屁股坐在地上,喘着大气,磕磕巴巴地说:“是你们啊,赶紧让我歇一下,差点把我累死了,多亏遇到你们,你们是好人啊。”老太太确实厉害,这么大年纪,买了20公斤洋芋种,一个人从凤凰镇背了回来。
  顺言扛着洋芋种,一边走一边聊,一路和她谈得十分投机。走到山口,又说起收拾室内卫生的事,老太太当下脸一沉,利索地抢过口袋背在自己背上,嘴上说:“我不要你帮忙掂洋芋种,你也不要和我说挪粮食的事。”顺言说:“不挪粮食不要紧,洋芋种我还是帮你扛回家。”她却把口袋攥得更紧,脸上冷若冰霜,透出的那股倔犟劲并不因为与我们日渐亲密而有所改变。
  后来,我们又上门动员她进行房屋改造,老太太第一反应还是不乐意。她说:“我住惯了,不想折腾,而且我一个人在家,也出不上力。”我们告诉她:“材料、人工你都不用操心,只是施工的时候,你配合着把屋里的东西拾掇搬走就行了。”几番周折,她才打消顾虑。几个月后,房顶换上了蓝莹莹的机制瓦,四壁刷成了明晃晃的白墙,室内地面变成了平展展的砼地坪,顺便把堂屋也摆置整齐了。老太太这才乐呵呵的,看上去更精神了。
  2019年初经过国家验收,老太太随全村一起实现了脱贫摘帽。
  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帮扶。那天和往常一样,我和顺言又来到她家中。临走,老太太捧出十几个鸡蛋,有点害羞地说:“不知道你们要来,只攒下这几个鸡蛋,你们拿去吃吧。”
  我们留下30元钱,终于从卖鸡蛋的老太太手里,“买”到了一次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