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书厚德 落笔写秦风
文章字数:3855
席秦安,1941年生于西安,笔名拙人,斋号听雨草堂,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历任教师、美工及美术辅导干部。现为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省美协会员、商洛市书协名誉主席。1959年起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美术作品,先后有多幅国画作品参加省级展览并获奖。1990年起开始研习书法,其篆书作品80多次获国家、省级奖项,甲骨文书法作品曾参加“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并被收藏。部分作品及传略入编《陕西美术家》《中国书画家》《世界美术家传》等典籍,出版有《席秦安篆书选集》等。
文/侯彬 摄影/米子扬
厚德载物谁写成,听雨草堂一拙人。
席秦安是商洛著名的书画家,现已年过八旬,听雨草堂是他的斋号。
席秦安之“厚”,从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拙人”便可看出。在席秦安看来,自己对书画艺术并非天赋异禀,只能以勤补拙,所以保持着终身学习的状态。年过半百重拾书法,用30年时间练得一手刚柔并济、挺遒流畅的篆书,这都归功于一个“拙”字鞭策着他砥砺前行。席秦安之“厚”,也体现在他通透的处世心态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他受益终生的箴言。尽管浮世纷繁复杂,他只愿在草堂煮茶听雨,一人一桌,笔墨纸砚,足矣。
有舍有得 择一路上下求索
1962年,席秦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风华正茂的他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山村,与两名同学毅然决然地背上行李离开省城来到商洛,未曾想这一来就在商洛扎下了根。
初来商洛,贫困的生活环境给了满怀期待的席秦安一个“下马威”: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天气恶劣,被分在商县张村的他甚至要步行30多里路才能到达支教的小学。“那时候年轻,并不觉得多累多苦,只是对农村的一切都很有新鲜感。”席秦安回忆道,“当时我主攻的是美术,我们讲求要深入生活去搞创作,所以大家都觉得来到山区反而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正如席秦安所说,山村生活赋予了他不少创作灵感,农家院里吊挂面、打草帘的场景,小女孩搓草绳的童真笑容都被他一一定格在画纸上。在张村支教的那些年,他创作出了一批反映农民生活、展现乡村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并屡获殊荣。
1970年,席秦安被抽调到了商县文工团当美工。那时候时兴样板戏,很多剧目都需要大量的布景,美工们得一笔一画进行手绘制作,非常耗时耗力。下乡演出也十分频繁,全体工作人员徒步百里、风餐露宿,都是常态。艰苦的岁月造就了席秦安坚韧的意志力,繁重的工作磨炼了他绘画的技艺,为他后来学习书法时的游刃有余埋下了伏笔。
如果不是20世纪90年代的那个重大抉择,现在的席秦安可能是著名画家,而非书画家了。在剧团的日子,基本上没有时间和条件让席秦安进行自由的美术创作,拥挤吵闹的环境、繁忙的日程安排让他的灵感被屡次打断,这让席秦安很是懊恼。到县文化馆工作之后,他本以为终于可以得空静心绘画,不料反而更加忙碌了,手上的画笔便一搁再搁。在外人看来,身为馆长的席秦安已经过上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但他心中的苦闷却难以言表,自己本是热爱艺术的人,现在却无法挥洒才艺,就像鸟儿被捆住了翅膀。“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干脆写字!”席秦安说,“我学生时期就很喜爱书法,只是当时写得并不理想,第一次报考美院的时候,就是因为书法未通过考核落榜的,第二年才考上,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所以,我就想重新进入书法领域,也算是弥补了自己那时候的遗憾,况且书画本是一家,我也很有信心把字练好。”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以象形、笔画的组合蕴藏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意境悠远的东方审美传统。与绘画相比,书法相对自由洒脱,不为工具颜料所困。在转向研习书法之后,席秦安再也没有提起过画笔,后来有人请他帮忙作画,他都委婉拒绝,全身心投入书法的世界中。
“我是个喜欢专注于一件事的人,自从开始钻研书法后,就把绘画彻底割舍掉了。确实有很多书画名家能做到双管齐下,把书法和绘画都练好,但可惜咱是拙人,既然选择了写字,就只想把字写好,把这一门学问吃透做精。”席秦安笑着说。
研习篆书 师古而不泥古
席秦安正式转向专攻书法时已有50多岁,他坦言,自己并未想过是否起步太晚的问题,也不曾想过要达到什么目标和境界,只是凭着一腔对书法的热情,将自己归零,从基础开始学起。席秦安从楷书着手,大量临摹颜真卿、欧阳询的字帖,也许是因为书画同源,席秦安的字进步很快。两年后,已打下坚实基础的席秦安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有严密的文字系统,亦循“六书”原则,神形兼备,又有极高的观赏性,非常符合自己对书法的艺术审美。为了掌握甲骨文的写法,席秦安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对甲骨文古籍以及墓志瓦文的研究学习上。在夜以继日的临摹中,他循序渐进地纠正自己的不足,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期间,席秦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百花齐放古为今用”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并被收藏,这使他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要坚持苦练书法的决心。有一次,席秦安在西安出差,逛到书院门书画市场时,随手翻开一本《刘自椟书法艺术撷英》,即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自此,他便萌生了研习篆书的想法。刘自椟先生时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其大篆书风豪迈随性,潇洒大气,令人叹为观止。此后,这本书便一直陪伴着席秦安,几乎成了他每日必临的教科书。
席秦安的书法创作至今已坚持了30多年,在对篆书的不断钻研探究之中,他并未一味模仿古人的书风,而是取大篆之恢宏大气与小篆之圆劲均匀,形成了自己古雅静穆、骨秀神清的风格特点。他的书法作品第一观感便是布局工整,凝重浑厚,比例均匀,用笔运墨刚劲有力,横平竖直,一气呵成。经常有人感叹他的篆书力透纸背、线条流畅,对此席秦安表示:“我的篆书其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甲骨文的影响,保持了那种古朴的韵味。布局工整则是与我之前画工笔画有很大的关系,搞美术创作的那些年我擅长的是工笔画,绘制线稿的时候要求手必须稳,这很考验手腕功夫。没有一定基础的人写篆书时手会颤抖,导致笔画歪歪扭扭,尤其是小篆和铁线篆,就连外行也会一眼看出写得好不好。”
多年来,席秦安的书法作品在国家、省级展览、评选中获得了诸多奖项,得到了业界的赞许和肯定,但他依然保持着后学的心态对待书法艺术。从大篆到小篆,再到铁线篆,他一直抱着“铁杵磨成针”的态度,日积月累,苦练运笔。三种篆书风格各异,大篆讲究洒脱,小篆追求工整,铁线篆纤细如丝,再加上历史久远的象形文字与现代简体字笔画构造相去甚远,书写起来难度较大。在研习的过程中,席秦安也曾有过不管怎么勤学苦练还是止步不前的困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泄气。“篆书虽说不好练,但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我有决心,写的不够好,肯定是因为写的还不够多,功夫还没下到位。”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席秦安仍然坚持每日练习书法。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日程安排:每日早上8点起床锻炼1小时,练字3小时,中午吃饭午休之后,再练字4小时。在席秦安的书房里,有很多篆书的字帖和词典,平时进行书法创作时,为了保证准确性,他都会将每个字的篆书写法逐个查出,誊到草稿纸上再对照着书写,不管是写了多少遍的字,他都执着地恪守着这个原则,不嫌烦琐。“对待汉字,要有一颗尊敬的心,不能贪图方便快捷把字写错。”席秦安说。
冰心一片 由来不是求名者
席秦安把自己的微信名叫作“老黄牛”,他说:“做人跟写字是一样的,要向老黄牛学习,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如今,81岁的他依然身体硬朗,步伐矫健,秘诀在于他的三个法宝:书法、锻炼、心态好。地处秦岭南麓的商洛是一片文化绿洲,从不乏笔酣墨饱的书画大家,年轻一代更是才人辈出,不管外界如何风云更替,席秦安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低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注于自己的书法创作。对一些未深入了解商洛书画界的人来说,席秦安的名字相对陌生,但他却坦然处之:“别人对我的评价也好,对作品的评价也罢,我其实都不在乎。如果谁认为我写的还不行,那我虚心接受向他学习就好,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坚持自己的爱好就行了。”著名书画家李志贤与席秦安是校友也是老友,他们成长于同一年代,因相同的爱好和相似的经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席秦安的作品集中题序道:“席秦安其人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者,在艺术修养方面从不猎奇,从不投机。德艺俱佳,不贬斥旁人,在金钱面前耐得住寂寞。”现今社会发展飞快,文化产业也与商品经济挂钩,人们渐渐开始用数字来标价艺术作品,这无可厚非,但不为盈利而创作也是很多纯粹的艺术家所坚守的初心。席秦安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书法作品多以捐赠、赠送的形式给予他人,有人上门求字,也会尽心竭力。他赠予墨宝从不求回报,有几次受赠者实在过意不去,硬塞给了一些润笔费。今年年初,席秦安向商洛“强军梦”服务队捐赠了自己创作的《百福图》等3幅篆书作品,并委托商洛“强军梦”服务队将他的作品用于慰问退役老兵、困难老党员,并将部分作品免费赠送给了长期支持公益活动的爱心商家。
席秦安的书法作品不仅涵盖对古代诗词歌赋的着墨,更有紧跟时事、关注民生的内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曾用篆书写下了一批振奋人心的疫情防控标语,以及“医者仁心”等一些向医护人员表达敬意的书法作品。
在商洛书画界,有人以他为友,有人尊他为师,有人因他质朴正直而爱戴他,也有人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名誉、财富在席秦安眼中都已成了过眼云烟:“人活着就是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专注于你想做的事,并为之努力坚持。”席秦安说,“年轻的时候不愿意为名利去争抢,现在老了更加顺其自然了。写字不仅能让我修身养性,心平气顺,还能给我带来很多精神上的乐趣,这才是我最看重的,人说‘书画益寿,金石延年’就是这个道理。”
文/侯彬 摄影/米子扬
厚德载物谁写成,听雨草堂一拙人。
席秦安是商洛著名的书画家,现已年过八旬,听雨草堂是他的斋号。
席秦安之“厚”,从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拙人”便可看出。在席秦安看来,自己对书画艺术并非天赋异禀,只能以勤补拙,所以保持着终身学习的状态。年过半百重拾书法,用30年时间练得一手刚柔并济、挺遒流畅的篆书,这都归功于一个“拙”字鞭策着他砥砺前行。席秦安之“厚”,也体现在他通透的处世心态上,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他受益终生的箴言。尽管浮世纷繁复杂,他只愿在草堂煮茶听雨,一人一桌,笔墨纸砚,足矣。
有舍有得 择一路上下求索
1962年,席秦安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风华正茂的他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山村,与两名同学毅然决然地背上行李离开省城来到商洛,未曾想这一来就在商洛扎下了根。
初来商洛,贫困的生活环境给了满怀期待的席秦安一个“下马威”: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天气恶劣,被分在商县张村的他甚至要步行30多里路才能到达支教的小学。“那时候年轻,并不觉得多累多苦,只是对农村的一切都很有新鲜感。”席秦安回忆道,“当时我主攻的是美术,我们讲求要深入生活去搞创作,所以大家都觉得来到山区反而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正如席秦安所说,山村生活赋予了他不少创作灵感,农家院里吊挂面、打草帘的场景,小女孩搓草绳的童真笑容都被他一一定格在画纸上。在张村支教的那些年,他创作出了一批反映农民生活、展现乡村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并屡获殊荣。
1970年,席秦安被抽调到了商县文工团当美工。那时候时兴样板戏,很多剧目都需要大量的布景,美工们得一笔一画进行手绘制作,非常耗时耗力。下乡演出也十分频繁,全体工作人员徒步百里、风餐露宿,都是常态。艰苦的岁月造就了席秦安坚韧的意志力,繁重的工作磨炼了他绘画的技艺,为他后来学习书法时的游刃有余埋下了伏笔。
如果不是20世纪90年代的那个重大抉择,现在的席秦安可能是著名画家,而非书画家了。在剧团的日子,基本上没有时间和条件让席秦安进行自由的美术创作,拥挤吵闹的环境、繁忙的日程安排让他的灵感被屡次打断,这让席秦安很是懊恼。到县文化馆工作之后,他本以为终于可以得空静心绘画,不料反而更加忙碌了,手上的画笔便一搁再搁。在外人看来,身为馆长的席秦安已经过上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但他心中的苦闷却难以言表,自己本是热爱艺术的人,现在却无法挥洒才艺,就像鸟儿被捆住了翅膀。“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干脆写字!”席秦安说,“我学生时期就很喜爱书法,只是当时写得并不理想,第一次报考美院的时候,就是因为书法未通过考核落榜的,第二年才考上,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所以,我就想重新进入书法领域,也算是弥补了自己那时候的遗憾,况且书画本是一家,我也很有信心把字练好。”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变迁,以象形、笔画的组合蕴藏丰富的内涵,体现了意境悠远的东方审美传统。与绘画相比,书法相对自由洒脱,不为工具颜料所困。在转向研习书法之后,席秦安再也没有提起过画笔,后来有人请他帮忙作画,他都委婉拒绝,全身心投入书法的世界中。
“我是个喜欢专注于一件事的人,自从开始钻研书法后,就把绘画彻底割舍掉了。确实有很多书画名家能做到双管齐下,把书法和绘画都练好,但可惜咱是拙人,既然选择了写字,就只想把字写好,把这一门学问吃透做精。”席秦安笑着说。
研习篆书 师古而不泥古
席秦安正式转向专攻书法时已有50多岁,他坦言,自己并未想过是否起步太晚的问题,也不曾想过要达到什么目标和境界,只是凭着一腔对书法的热情,将自己归零,从基础开始学起。席秦安从楷书着手,大量临摹颜真卿、欧阳询的字帖,也许是因为书画同源,席秦安的字进步很快。两年后,已打下坚实基础的席秦安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不仅有严密的文字系统,亦循“六书”原则,神形兼备,又有极高的观赏性,非常符合自己对书法的艺术审美。为了掌握甲骨文的写法,席秦安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对甲骨文古籍以及墓志瓦文的研究学习上。在夜以继日的临摹中,他循序渐进地纠正自己的不足,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期间,席秦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百花齐放古为今用”参加了“首届海峡两岸甲骨文书法联展”,并被收藏,这使他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要坚持苦练书法的决心。有一次,席秦安在西安出差,逛到书院门书画市场时,随手翻开一本《刘自椟书法艺术撷英》,即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自此,他便萌生了研习篆书的想法。刘自椟先生时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有“当代篆书第一人”之称,其大篆书风豪迈随性,潇洒大气,令人叹为观止。此后,这本书便一直陪伴着席秦安,几乎成了他每日必临的教科书。
席秦安的书法创作至今已坚持了30多年,在对篆书的不断钻研探究之中,他并未一味模仿古人的书风,而是取大篆之恢宏大气与小篆之圆劲均匀,形成了自己古雅静穆、骨秀神清的风格特点。他的书法作品第一观感便是布局工整,凝重浑厚,比例均匀,用笔运墨刚劲有力,横平竖直,一气呵成。经常有人感叹他的篆书力透纸背、线条流畅,对此席秦安表示:“我的篆书其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甲骨文的影响,保持了那种古朴的韵味。布局工整则是与我之前画工笔画有很大的关系,搞美术创作的那些年我擅长的是工笔画,绘制线稿的时候要求手必须稳,这很考验手腕功夫。没有一定基础的人写篆书时手会颤抖,导致笔画歪歪扭扭,尤其是小篆和铁线篆,就连外行也会一眼看出写得好不好。”
多年来,席秦安的书法作品在国家、省级展览、评选中获得了诸多奖项,得到了业界的赞许和肯定,但他依然保持着后学的心态对待书法艺术。从大篆到小篆,再到铁线篆,他一直抱着“铁杵磨成针”的态度,日积月累,苦练运笔。三种篆书风格各异,大篆讲究洒脱,小篆追求工整,铁线篆纤细如丝,再加上历史久远的象形文字与现代简体字笔画构造相去甚远,书写起来难度较大。在研习的过程中,席秦安也曾有过不管怎么勤学苦练还是止步不前的困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泄气。“篆书虽说不好练,但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我有决心,写的不够好,肯定是因为写的还不够多,功夫还没下到位。”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席秦安仍然坚持每日练习书法。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日程安排:每日早上8点起床锻炼1小时,练字3小时,中午吃饭午休之后,再练字4小时。在席秦安的书房里,有很多篆书的字帖和词典,平时进行书法创作时,为了保证准确性,他都会将每个字的篆书写法逐个查出,誊到草稿纸上再对照着书写,不管是写了多少遍的字,他都执着地恪守着这个原则,不嫌烦琐。“对待汉字,要有一颗尊敬的心,不能贪图方便快捷把字写错。”席秦安说。
冰心一片 由来不是求名者
席秦安把自己的微信名叫作“老黄牛”,他说:“做人跟写字是一样的,要向老黄牛学习,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如今,81岁的他依然身体硬朗,步伐矫健,秘诀在于他的三个法宝:书法、锻炼、心态好。地处秦岭南麓的商洛是一片文化绿洲,从不乏笔酣墨饱的书画大家,年轻一代更是才人辈出,不管外界如何风云更替,席秦安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低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注于自己的书法创作。对一些未深入了解商洛书画界的人来说,席秦安的名字相对陌生,但他却坦然处之:“别人对我的评价也好,对作品的评价也罢,我其实都不在乎。如果谁认为我写的还不行,那我虚心接受向他学习就好,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坚持自己的爱好就行了。”著名书画家李志贤与席秦安是校友也是老友,他们成长于同一年代,因相同的爱好和相似的经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席秦安的作品集中题序道:“席秦安其人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者,在艺术修养方面从不猎奇,从不投机。德艺俱佳,不贬斥旁人,在金钱面前耐得住寂寞。”现今社会发展飞快,文化产业也与商品经济挂钩,人们渐渐开始用数字来标价艺术作品,这无可厚非,但不为盈利而创作也是很多纯粹的艺术家所坚守的初心。席秦安就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的书法作品多以捐赠、赠送的形式给予他人,有人上门求字,也会尽心竭力。他赠予墨宝从不求回报,有几次受赠者实在过意不去,硬塞给了一些润笔费。今年年初,席秦安向商洛“强军梦”服务队捐赠了自己创作的《百福图》等3幅篆书作品,并委托商洛“强军梦”服务队将他的作品用于慰问退役老兵、困难老党员,并将部分作品免费赠送给了长期支持公益活动的爱心商家。
席秦安的书法作品不仅涵盖对古代诗词歌赋的着墨,更有紧跟时事、关注民生的内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曾用篆书写下了一批振奋人心的疫情防控标语,以及“医者仁心”等一些向医护人员表达敬意的书法作品。
在商洛书画界,有人以他为友,有人尊他为师,有人因他质朴正直而爱戴他,也有人与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名誉、财富在席秦安眼中都已成了过眼云烟:“人活着就是脚踏实地走自己的路,专注于你想做的事,并为之努力坚持。”席秦安说,“年轻的时候不愿意为名利去争抢,现在老了更加顺其自然了。写字不仅能让我修身养性,心平气顺,还能给我带来很多精神上的乐趣,这才是我最看重的,人说‘书画益寿,金石延年’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