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昔日凭运气,今朝靠技能——
一位新时代菜农的致富密码
本报记者 王倩 余婷
文章字数:2476
何文(左一)向辣椒种植户讲解辣椒科管知识
何文(右)在查看辣椒苗长势

   
  入夏后,何文就格外忙碌。8个大棚的辣椒苗等着起苗销售,6个大棚的黄瓜需要采摘上市。“现在,我已经从以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主要经营辣椒育苗、收购,蔬菜种植是顺带的。这3项加起来,去年净收入有六七十万元。”5月15日早上,见到何文时,他刚将100公斤黄瓜发车送走,还来不及掸掉鞋子和裤脚上的泥土,兜里的电话又响了,黄瓜的订单又来了。
  46岁的何文当菜农已有22年。20多年前,他是地道的农民,靠天吃饭,务菜挣钱全凭运气。20多年后,他还是农民,但已经是新型农民,是高级职业农民,种菜靠的是扎实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这前后的不同在于,农民不再是被动烙上的身份,而是主动选择的职业。经历了专业技术培训和具体实践后,何文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收入的提升,还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
  从土地上尝到的“甜头”
  何文是洛南县景村镇齐坡村人,祖辈务农,一家老小生活来源全靠在土地上刨。高中毕业那会,村上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何文却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便没有选择外出,而是待在家里,思谋着干一份不用四处奔波,长久靠谱的事业。
  是土地养育何文长大,在他的内心,对土地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他喜欢土地,要在土地上做文章。
  有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何文发现村里以前建的鱼塘荒废了,便接手承包,搞起鲤鱼、草鱼养殖。看到鱼塘边有闲置土地,他转念一想,鱼塘边用水方便,那就种菜吧。1997年,他流转了鱼塘附近的地,搞起了露地蔬菜种植。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养鱼为主,种植为辅,但由于当时生活条件普遍不好,鱼生意也就不好,养鱼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反而,露地蔬菜在他的经管下,长势和收成都很不错。后来,他干脆就专攻蔬菜种植。
  1998年,政府推进“菜篮子”工程,在村里修建了温室大棚,号召村民发展大棚蔬菜。政策东风给何文带来了机遇。他承包大棚,尝试温室种植。由于干事认真,爱钻研,他种的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家常菜很畅销,一年能挣五六千元。“那会就是不断摸索,也不怕失败。”何文说,主要还是心里充满了干事激情。
  2000年,因各种原因,温室大棚被拆除,何文重新流转了20亩地,大规模种植露地蔬菜。“种露地蔬菜辛苦,受气候影响大,操心更多。”何文说,那一年,他和妻子没日没夜地都在地里忙着,最后摸索出套种方法:先种莲花白,春季莲花白收获后又在地垄边种西瓜。夏季西瓜成熟,藤蔓清理结束时,秋季种上大蒜,春季收蒜。
  土地循环利用,时间衔接合理,何文尝到了露地蔬菜种植的甜头,他成了当时村上少有的万元户。
   “啃书本”啃出的“菜专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反季节上市的大棚设施蔬菜受宠,经济效益明显。2008年,何文及时调整思路,投资10多万元,修建了12个大棚,再次“转战”大棚菜种植。
  规模一大,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就容易出问题。“大棚菜密度大,病虫害易发,而且对温度和湿度要求高,管理难度大。”到了这个时候,何文粗放式的管理和“老一套”技术明显跟不上发展的步子。
  怎么办?“学,本事学在手,心不慌。”何文买回一摞一摞的专业书籍,闷头“啃书本”。何文的妻子陈永玲说,一本书翻来覆去地看,又是勾线又是画圈,那真的是“啃”,做的笔记都有好几本。
  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再根据当地气候做调整,啥时育苗,啥时移栽,啥时防虫,何文心里有本明白账。他的大棚菜越种越好,成了当地有名的“菜专家”。
  系统地接受农业知识技术培训,是在何文报名参加县上的新型职业农民评定后。“我很自豪,我成了新农民,是有技术、有理想的农民。”何文说,从2014年开始,他每年至少两次跟着农业专家学习,不仅学理论知识,还有实地操作,有时还会到别的地方参观取经,让他更加体悟到了新农人身上的精神。
  何文去年获得了省上高级职业农民的认定,成了高级农艺师。他还曾参加全省职业农民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二等奖。“对我来说,农民职业化后,我很多想法改变了,不再是小作坊式发展,而是有规划有策略地发展大棚菜。”何文说,这几年,他尝试种植了很多新品种蔬菜并学到新的种植方法。比如,现在他采用的是在水中育辣椒苗,一株株辣椒苗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漂浮的泡沫板上,根系不用与土壤接触。“漂浮育苗可以减少病菌侵入,苗株成活率高,而且还省种子,省人工。”何文说,今年他的8个大棚共育辣椒苗500万苗,目前6个大棚的苗子已售罄。仅这一项年收入就有20多万元。
  远近闻名的“辣椒大王”
  经过多年的种植实践,何文发现线椒产量大,好管理,而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何文决定再次调整发展策略,从种植品种多而杂向少而精转变。2014年,他承包了1000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线椒。
  何文的经营理念是对的。那一年,他的线椒平均亩产一两千公斤,年收入额翻了好几番。“干农业不仅要坚持,更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开阔思维,善于经营。”短短几年间,何文成了远近闻名的“辣椒大王”,从育苗到种植,再到出售,各个环节的难点他都一一攻破。
  “何文是一个肯吃苦、爱学习的人,他能及时发现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并总结经验方法,这是他难能可贵的地方。”洛南县农民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何军锋说,何文近些年在带贫益贫上,有很大的贡献,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
  2019年,何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59户群众发展辣椒产业,他为群众提供种苗、技术、物资,并在收获期及时上门收购。“种植户很省心,有啥问题,何文直接上门服务。”何军锋说,何文还带动全县10个镇办的四五百户村民发展线椒,让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
  前些年,景村镇丰中村村民李新锋由于两个孩子上学,没技术缺资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他听说种植线椒效益很好,而且还有人提供技术指导,他毫不犹豫地流转了9亩地种起了线椒。在何文的指导下,去年李新锋种植的线椒平均亩产2000多公斤,年收入近五万元。“多亏有何文帮我,不用出门就能挣钱,真的是高兴。”李新锋笑着说,这两天忙着移栽辣椒苗,饭都顾不上吃。“忙是值得的,我乐意忙。”
  这些年来,何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他的家庭收入翻了六番,还带动四五百户村民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增收。何文依靠知识和技能奔走在小康路上,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