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6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三枚军功章的故事
文章字数:1725
  詹璠 张毅
  蔺勤周,生于1932年12月,洛南县寺坡人。1951年,年仅19岁的他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此期间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9军9师某首长警卫员、保密员、后勤部机械处文书。1957年回国以后,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曾先后任区武装部长、乡党委书记、县交通局副局长等,1994年离休。
  初次见到蔺老,第一印象就4个字:精神矍铄。蔺老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清晰,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当我们问起他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蔺老小心翼翼地拿出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勋章,10枚勋章整整齐齐地别在老人的大衣上,历经岁月侵蚀却愈发耀眼。“这是‘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是‘和平万岁纪念章’……”老人指着勋章一一介绍,其中3枚一模一样整齐排列的军功章格外引人瞩目。
  “这3个奖章都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获得的三等功奖章……”老人将身子坐得笔挺,身上的西装也跟着挺拔起来。他一边把奖章握在手里摩挲着,一边讲起了在朝鲜战场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蔺勤周出身贫寒,自小就尝尽了旧社会的辛酸。17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为在商洛作战的解放军传递消息,他就此参了军。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蔺勤周第一时间向部队领导请愿赴朝参战,然后便跟着商洛支援朝鲜的队伍在西安集结,辗转从东北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从新义州一路往南。
  1951年的一天,作为警卫员的蔺勤周像往常一样,对周边的一切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突然,爆炸声四起,蔺勤周所在的部队在行军途中突遭美军轰炸,周围的树木砂石伴随着炮弹的轰隆声四处迸裂。这时,一颗炮弹在身边炸开,蔺勤周立刻扑上去用身体掩护首长,首长安全了,而他却像树木一样被连根拔起扔到空中。至今老人膝盖上的伤疤仍清晰可见,而头部的旧伤更是触目惊心,每逢下雨天便隐隐作痛。说到这儿,老人摸了摸后脑勺,轻描淡写地笑着说:“当时炸晕了,醒过来已被送去治疗了,大夫要锯腿,苏联专家说小鬼体质好,暂时留下,腿才保住了。”经过回国治疗休养,1952年蔺勤周继续返回原部队作战。
  因为这次挺身而出,他荣获了三等功嘉奖,这就是第一枚三等功奖章的由来。
  老人平静地讲述着70年前的那场战争,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战争是残酷的,虽然我们装备落后,但我们一点也不怕,志愿军战士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敢拼!”
  据老人回忆,那时候大大小小的战斗基本上都是在夜间,趁着天黑常常能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云黑露重的夜晚,当他们得知很可能与100多个开着卡车的敌人正面遭遇时,战友们抡圆胳膊连夜挖起了陷阱,先是刨好深坑,紧接着把炮弹壳撕开,一分为三,尖尖的角直冲路面,再用土、砂石和树木轻掩,一个“土陷阱”就做好了,等敌人的卡车开过来,轮胎一扎一个准。漆黑的夜里,志愿军战士悄悄潜伏在路边,3卡车的敌人陆续抵达,果然一个又一个卡车轮胎陷进了布置好的陷阱里,战士们一声冲锋,即便武器匮乏也难不倒他们,用石头砸,用木棍打,和敌人奋力厮杀,不到两个小时,这股敌军便被消灭殆尽。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愈演愈烈,我方节节胜利,战果逐步扩大,直逼三八线。1953年6月,在一次拯救受伤朝鲜群众的行动中,蔺勤周独自一人先后把16名群众背送至医院救助。
  因为这两次军功,蔺勤周先后收获了第二枚、第三枚三等功奖章。在蔺老的勋章里,这3枚的外观是最不华丽的,却也是最特殊的,每一枚都凝结着他浴血奋战的记忆。蔺老说,在朝鲜战场有许多战友牺牲了,他常常会回想起这些战友,回想起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为此无比伤感。
  1953年9月,蔺勤周在历经战争考验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回国后一直在家乡工作。从部队转业时,组织上想派他去东北工作,可他一想到家乡的穷困面貌,一心只想扎根在家乡,建设好家乡。在洛南工作的38年间,他把田间地头当成新的战场,带领当地干部群众耕田种地、修路架桥、发展农业生产,大力支援地方建设,兢兢业业奋战在家乡建设一线。从农业技术推广员、道路勘探员、道路施工员到交通局副局长,蔺勤周的工作岗位、职位一再改变,而唯一不变的是他赤诚的初心和一心为民的热情。
  如今,虽已离休27年,89岁高龄的蔺勤周依旧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发展变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学习党史、国史,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种党政书刊,书桌上放着最新的报纸,整齐地码着4本党史学习教育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