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在红岩寺
文章字数:3194
秦岭深处、柞水北部的金钱河畔、老母山下,有个地方叫红岩寺,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1932年11月20日,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从商州杨家斜翻鸡冠岭进入柞水境内,经盘龙寺、万青、六扇磨到达红岩寺街。次日,在红岩寺街戏楼前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的宗旨和政策。从此,红军的足迹遍布红岩寺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在红岩寺的农家院落、田间地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岩寺是柞水的北大门,四面环山,沟壑纵横,东与山阳相接,南与镇安相连,西与蓝田相邻,北通商州,因崎岖陡峭的红石岩下有座东岳庙而得名,战略位置重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2年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进抵山阳漫川关,被国民党4个整编师和1个师的2个旅四面包围,企图将疲惫不堪的红军全歼于照川碾子坪、漫川关、康家坪到云岭的数十里山谷之中。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张国焘惊慌失措,竟提出让部队分散突围,总指挥徐向前毅然否决和驳斥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当机立断,同政委陈昌浩一起集中兵力从漫川关以东敌人布防较薄弱地段突围。红四方面军第12师第34团按照总指挥徐向前的命令,在团长许世友的率领下,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搏斗,夺取张家庄垭口,杀开了一条三四里宽的血道。13日黄昏,主力突围,抢占了丹凤县竹林关。突围后的红四方面军从商州城边经过,进南秦川到杨家斜。20日,翻鸡冠岭到达红岩寺街。红四方面军在红岩寺演绎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川流不息的红色血脉,永远流淌在红岩寺人民的心里。
红四方面军途经柞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红军战士寒冬行军时,大部分身穿破烂的单衣,脚穿草鞋,吃的是红薯、萝卜、土豆和野菜,忍饥受寒,但从不违反纪律。红军在途经红岩寺万青乡盘龙寺村时,村里的王居德正在放牛,一位红军战士指着地里的萝卜说:“小朋友,这地里的萝卜能不能给我们吃些?我们给你付钱。”接着就拔一个萝卜,给小朋友一个铜板,一会儿地里的萝卜拔完了,小朋友面前放了两堆铜板。
在红岩寺时,树上遗下的柿子已经熟透,红军战士们吃了以后,把钱放在树下。在瓦房口街,红军吃了武光照的两斗苞谷,给他还了稻谷,并给隔壁老太太叮咛说:“我把他的苞谷吃了,给他一些稻谷,请您代我们谢谢他。”武光照门前一块地里的萝卜不见了,后来发现一个萝卜坑里放着一块铜板,才知道是红军吃了留下的,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红四方面军在红岩寺街住宿时,发现赵华岳的祖母气喘咳嗽,上气不接下气,便给她治病,还送去一件已经缝好尚没有装上棉花的袄子,里子和面子全是土布。红军走后,过年时赵华岳才穿上这件像袍子一样长的袄子,一直穿了10年时间。红军经过党家台时,罗世家送给部队十几双草鞋,红军战士当即付给他一块大洋,罗世家不要,战士说:“这是红军的纪律。”他只得勉强收下。
老支书邓应德今年80多岁,已有58年党龄。据他回忆,小时候常听父辈们讲,当年一支部队来到红岩寺街,街上两侧的住户和店铺都顾不上关门,跑进山里躲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没有听到小孩的哭声和鸡、鸭、猪、牛、羊的嚎叫声,就悄悄地下山观察,远远地看到一街两行房檐下全是拿着枪却穿着破旧衣服、草鞋的红军。红军从不随便进百姓家,他们在李家沟口一块空地上架起锅灶生火做饭,亲自上山拾柴,发现树林里藏着群众,红军喊道:“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大家快回家吧!”大伙回家后,把粮食、腌菜送给红军,红军全部折价付了钱,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晚上,红军就在街道两旁屋的檐下露宿,老百姓怎么叫都不到家里住。红军的一言一行,受到了淳朴、厚道的红岩寺人民的称赞和拥护。
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沿途长时间的行军打仗、露宿山野,不少战士身体虚弱,染上疾病,行走艰难。部队进入红岩寺街后,赵华岳的祖母看到3个战士伤重,又发高烧,就把热炕让给伤病员睡,并忙着找草药医治。
红岩寺镇本地湾村的熊兆有收养了一个叫蒋齐姓的红军伤员,病得很重,熊兆有给他洗澡、剃头、换衣服,一家大小上山采药给他医治。经过一家人的精心照料,红军战士的身体慢慢得到恢复。半年后,国民党民团得知熊兆有私藏“红匪”,蒋齐姓担心熊兆有家受牵连,决定去找部队。临行时,熊兆有给他做了很多干粮,还送给他两块银圆,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这位红军战士。蒋齐姓离开不久,民团以“窝藏”红军和通“红匪”为由,将熊家的家具全部砸烂,抢走了财物,还抓走其母亲。后来熊兆有花钱请人说情,母亲才被放了回来。红岩寺有一个老人,是后来担任红岩寺区苏维埃政府游击大队妇女连连长的索月娥的婆母。为了掩护红军伤员袁达华,她在敌人到来之前将袁达华背上山洞,敌人走了又背回来。为了给袁达华医治腿伤,老人坚持3年挖草药给他治疗。
红四方面军经过曹家坪街时,将熊少文等20名重伤员留在一间水磨坊里藏身。当地群众蔡略知、吴岳华等人知道后,迅速将所有伤员背进曹家坪街上街头关帝庙里藏起来。他们不但请来当地的土医生,还自己上山采中草药,精心为这些红军伤员医治。碰上国民党部队和民团“清剿”时,大家就扶的扶、背的背、抬的抬,将这些伤员转移到离曹家坪一里路的七木桥沟的石洞里藏起来。经过当地群众的热情呵护和精心料理,这些红军伤员不久就恢复了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红四方面军在柞水境内因伤、因病而掉队的官兵有62人,除留下的鲁盛忠、李自民、何忠新做地方工作外,其余59人都是重伤病员,这些伤员全部得到柞水人民的医治和保护。
59名红军战士康复后,12名痊愈回到鄂豫皖苏区,11人回到红四方面军,20人在红二十五军到柞水时随军北上,有14人在当地落户,2人被国民党拉了壮丁。这些掉队的红军战士在柞水期间,像一颗颗红色的火种,一边养伤治病,一边传播着革命真理,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宣传红军主张,动员贫苦青年参军,同当地武装一块与敌斗争,始终坚持和发挥着红军战士的革命本色。
1932年11月21日,红四方面军经黄土砭到张家坪。22日,沿掌上、小河口、肖台方向前进。23日,红四方面军进至肖台野猪沟口时,国民党胡宗南部第一师已抢先到此凭险据守,阻击红军南下镇安。红军当即掉头向北,边打边撤,又折回肖台,沿小河口、穆家庄、瓦房口向北而走。24日,经马家台到曹家坪。25日,经桂家湾、椒树坪到高桥。26日,经王家庄、丰北河、徐家湾到什字。27日,兵分两路翻越秦岭,一路经石窑沟、蓝田县南沟口至汤峪,一路经二台沟、长安县红庙子、库峪到西安。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从11月20日至27日途经柞水,历时8天,跨越柞水3个区12个乡37个行政村,行程270华里,入关中平原后,经汉中到四川,在川陕边界建立川陕苏区。1935年10月长征到甘肃静宁,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在红岩寺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可他们为后来的红二十五军、五星县委、五星县苏维埃政府、红七十四师、中共红岩县委、红岩县政府及红岩县游击大队开展敌后工作、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群众基础,积累了宝贵的战斗经验。红岩寺人民把帮助红军视为无上光荣的义务,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青壮年踊跃参军,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一起参军的动人景象。当年柞水县红岩寺只有1.5万人,就有300人参加了红军。
1988年4月24日,原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访问柞水时说:“红岩寺这个地方,是三路游击师活动的地方,五星县委就设在这里,你们这里是老区,老区的老区,加两个‘老区’。”并挥毫写下“柞水人民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七十四师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题词。上述史实表明,柞水苏区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柞水人民为创建和发展这块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对红岩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近百年来,红岩寺人民铭记红军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从红军精神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使老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