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马炉,一个给人力量的地方
王卫民
文章字数:1873

  多年少有的春雨使本应明媚的春天沉浸在丝丝细雨中,间或停一天半晌的时候,太阳匆匆忙忙从云罅中探头,露出半张脸,向四野里张望,桃花的残红落尽,淡黄色的樱桃果压着枝头,麦子抽了穗,商山洛水间一派欣欣向荣。
  去马炉的这天,依然落着细雨,州河岸垂柳拂扬,田野里绿映青山,树梢儿的雨珠儿像顽皮的稚童,嬉皮笑脸样,刚跳下来,又有水珠挂上去。一群山雀儿湿淋淋地躲在岩角下,因树叶儿刚展开无法为小生灵们遮雨。淋过雨的水泥路明光光的向前延伸,看上去有些滑,路边的绿色护栏敦敦实实样儿,给了人极大的安全感。
  因模范人物刘西有的故事,名不见经传的马炉村虽在山沟,却名气响亮和令人向往。
  水蛇样的通村路终于歇下来。四月的山野一片宁静,山茱萸浅黄色的花偶尔还在绿叶间,芍药园像是刚整修过,在细雨中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毛茸茸的芍药芽儿,暗绿中隐隐可见一丝褚红。庄户人家的土瓦屋,土墙玻璃窗,木檐滴水瓦,看上去十分亲切而不做作。墙大概是新近抹粉了,无尘絮、蛛网,青石水泥台阶。村道干净宽畅,更无乱堆的柴草和猪圈牛舍的腐沤之气。
  村委会前后的农舍粉墙十分时尚的风俗墙画上,慈祥的老人、天真的幼童,更多的是当年刘西有老支书带领乡邻们“战天斗地”修水库“战康沟”的场景,时光在这里凝固。岁月侵蚀在褪了色的墙报上“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毛主席语录依稀可见,透过历史尘埃,可见当年在马炉村有多么厚重的政治环境和气氛,也为今天留下印记。
  到马炉学习、参观,回望昨天,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名山秀水、古迹传奇。在今天,温饱解决之后,获得精神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正能量就显得更有必要。
  马炉村是模范刘西有故事发生地,时隔几十年他的事迹成为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和模本,是史诗、是不老的歌。
  刘西有所在年代的历史背景与今天有着极大的不同,可信念、信仰与追求是亘古不变的。村委会广场鲜艳的党旗虽在小山村的一角,却是从南湖而来,我们一行在这里再次举起拳头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一种庄严与神圣感油然而生。那一刻,站在党旗下,心旌悸动随着铿锵的誓词飞向峡谷峻岭,久久回荡在马炉村的上空。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就是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斗的刘西有,带领乡邻勒紧裤腰带,背着黑馍,嚼一截萝卜或一个红薯,十二把虎牙,奔着吃饭问题,修梯田、整沟地、建水库。身先士卒系绳吊在峭壁上,修出一条四里长的水沟。他的感人事迹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就上过《人民日报》。
  刘西有党性、人性的光辉映照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从他入党的那一天,就把自己交给了马炉村,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名号。他没有太多的文化,却留有鼓舞、激励人们务实向上的话,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高谈阔论,17年“七战康沟”,石砌梯田、沟地,在当时就有市场意识,栽山茱萸发展林业经济……所有这些,记录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奋斗历程。
  马炉村的溪水从山根溢出,潺潺涓涓多少年,野草几度枯几度荣,永远记着这里曾有一位共产党员。
  巍巍秦岭的春夏秋冬,逶迤的州河扬过万年的风,岁月中有多少故事被人遗忘,当然不乏显赫者,或升斗小民。马炉村的故事和刘西有的故事以及留下的正能量,其不灭与永恒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今天已经秃牙了的头挂在那里,沟通着昨日记忆,落着一层灰尘,看似几分落寞,但它何尝不是历史前进合奏曲的一把琴,仍在弹吟着那段蹉跎岁月,更承载着一种力量。
  那年,只有五十六岁的刘西有走了,他的生命在这一年定格,事业未竟、夙愿未了。他走了,挂在墙上的老照片还在叙说着昨天。万朵柏枝搭起额子的白帐黑纱,哀悼送别的乡邻人头攒动。这些乡邻在当年战天斗地的新闻纪录片中生龙活虎,而这一刻,却是含泪的哀戚与不尽的悲痛。
  我久久伫立、凝望,台田上依稀有淡黄色的山茱萸花落在细蛛网上,在微风中轻盈地摇曳。触景生情,物是人非。刘西有说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汉栽树孙子娃盖房。”这是多朴实话语。正因如此,在“地无半亩平,土无三寸厚”的马炉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亩产跨“纲要”。今天,当年纪录片中令人热眼的集体摘山茱萸、晒核桃场景,手扶拖拉机装粮食的场面没有了,但它却是历史的真实,更是那时期听党话、跟党走的典范,为乡村振兴、重温初心,行稳致远的先驱型榜样。
  就要离开马炉村了,刚来时的细雨已经停了。西挂着的太阳映照着碧水青山,村子很明亮,村道上青石板上映着或匆匆或漫步的脚步,这青石板刘西有走过无数次,曾经汗滴也洒在这里,而今早已渗到泥土里。苍山作证,青石板上永远抹不去的岁月之痕见证昨天,激励未来。我久久凝望着刘西有的塑像,敬仰与敬畏在心灵深处再次升腾。
  别了,马炉村!一个给我正能量的地方。
  (插图 房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