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袁家沟 赓续红色基因 聚力乡村振兴
白志鑫 宋雨萌
文章字数:3020
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纪念碑
木耳种植基地
讲解红色历史

     根据地 播撒红色革命火种
  2018年12月,山阳县小河口镇袁家沟革命旧址被商洛市列为市级国防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前的袁家沟,距山阳县城虽然只是几十公里,但境内山高沟深,气候寒冷,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十分艰苦。但当时的反动政府苛捐杂税一样也不少,土豪劣绅层层剥削,群众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30年农历七月,袁家沟群众在当地青年阮英臣的带领下,组织成立了“硬顶红团”大刀会和以袁家沟为中心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跟官府武力对抗。
  1934年11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2980余人,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奉中央之命开始长征。他们一路向西,经过无数次的恶战,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于1934年12月底从湖北省郧西县进入山阳县。红军先后在湖北省郧西县,安康的旬阳县和商洛的山阳县、柞水县和镇安县一带,不断扩大红军队伍。1935年2月6日,山阳县袁家沟大刀会首领阮英臣,得知红军在蓝田县葛牌镇文公岭消灭国民党126旅5个营,随即派出40多名会员,赶到商县东岳庙,向红二十五军首长呈交欢迎红军的信件,期盼在袁家沟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2月11日,红二十五军由商县黑山来到了山阳袁家沟。
  1935年2月11日,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进驻到袁家沟。2月15日,中共山阳县西区委员会宣布成立;2月17日,袁家沟口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在区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区先后成立了牛耳川、娘娘庙、小河口等13个乡一级的苏维埃政府和60多个村一级的苏维埃政府,辖1.6万多户8万多人;2月18日,鄂陕第四路游击师成立,大刀会首领阮英臣任师长,开始以袁家沟为中心的武装斗争。为统一领导,1935年4月中旬,在袁家沟口区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时辖两县7区、47个乡、40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下设供给部、保卫处、法庭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建立了各级的红色政权,为创建和发展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
  产业园 扬起追赶超越风帆
  7月9日,晴空万里。走进山阳县小河口镇,整齐亮丽的移民小区映入眼帘,一座座黑色大棚引人注目,棚内木耳长势喜人。
  “我家就在清草地食用菌产业园附近,我负责木耳的管护工作,一月2900元,能落下钱,这比出门打工强多了。”工作人员方小亮告诉记者,他的妻子韩凤云也在木耳基地务工,一家4口人生活在一起就是福气。
  从公司的销售平台上看到,木耳香菇、土蜂蜜、金银花茶都有着不错的销量。原来,除木耳种植外,山阳县清草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建设了草莓采摘园、金银花种植基地、樱桃种植基地,加工后在网络平台、线下门店出售。“清草地是我们这里的龙头企业,采取农业、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大量村民务工增收,带领小河口经济发展。清草地最近还建起了水上乐园,设施完善,价格实惠。夏日炎炎,这里有碧水蓝天,欢迎大家来小河口镇游玩体验。”山阳县小河口镇党委副书记李虎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全镇发展连翘、五味子、黄芩、猪苓等中药材0.88万亩,发展核桃0.26万亩;粮食产量3439吨,其中夏粮2125吨,秋粮1314吨;发展水杂果等产业建园587亩,其中水杂果202亩、天麻85亩、魔芋300亩;发展香菇105万袋,吊袋木耳310万袋;抽检农产品样品7200个,合格率100%;病虫害防治率100%;发展中蜂1426箱。
  山阳县小河口镇位于秦岭北麓深山,境内河流广布,气候湿润,环境优良,非常适合发展黑木耳、香菇种植,经综合考察后,该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红袁路产业带”,科管百亩魔芋基地,提升千亩核桃基地,建强百万袋木耳种植基地,扩大天麻、猪苓、烤烟、艾叶种植。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开启清草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二期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打造二峪河片“空心沟域”经济带,引进山林药果产业项目,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效能;依托红星金矿、庙梁金矿,打造一个规范化黄金生产支柱产业,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红色游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沿着这条石板街往进走,迎面依次分布着红军小屋、苏维埃办公旧址、红军医院等红色遗迹,里面陈列着全村人收集的红二十五军使用过的煤油灯、手推车、医药箱等生产生活用品。”7月9日在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讲解员郝永桦正在向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介绍着这里的红色历史。
  暑假到来,袁家沟口村红色旅游景区迎来又一波研学旅行、周末短途出行的游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景区来参观的游客和单位络绎不绝,日接待量达200多人次,最多时一天有四五百人,周末短途来的游客也不少。
  地处革命老区的袁家沟口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对口帮扶以来,山阳县人武部助力该村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他们联合地方有关部门对红色遗址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把该村鄂陕边区苏维埃革命纪念碑、鄂陕边区苏维埃革命遗址、烈士陵园、原红二十五军作战指挥台等4处红色遗址统筹修缮,进一步丰富展品,局部恢复原址原貌。此外,还修建了红色革命展馆、红色教育课堂,修复了战斗遗址,建成了集参观、培训、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采取“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就业挣酬、效益分成等方式,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得益于红色旅游的发展,袁家沟口村内外的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商店等,许多外地游客都喜欢来这里感受红色故事、体验农家生活。“老地方农家乐”店主曾庆明告诉记者,他的店当初就是奔着这里的红色资源来开的,开张后果然生意一直很火,最多时一天能接待300多人次。遇上周末时,游客不打电话预约就没地方安排就餐。
  “这里的红色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山阳县乃至全市的‘网红’景点,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还带动了村里农副产品销售,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驻村工作队队员、县人武部职工牛文博说。
  小袁路是一条连接小河口镇与袁家沟口村的红色旅游公路,家住路边的村民熊自明也是受益者之一。他告诉记者,以前路上一天到头看不见几辆车,现在路修好了,借着红色旅游的热潮,这条路也跟着热闹起来。“路修好之前,从县城到袁家沟口村开车需要一个半小时。不仅路途远,弯道多,还很颠簸。现在40分钟就到了。在路边做个小生意、卖点土特产都很方便。”熊自明说。
  在袁家沟党性教育基地的文化广场上,不少村民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长沟组村民柯昌兴感慨地说:“现在的日子过得特别幸福,收入多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我感到日子越过越美了!”
  记者手记
  7月10日,细雨中的山阳县袁家沟口村掩映在苍山绿树中,宁静清幽。一进村口,沿着笔直干净的石板街望去,一座纪念碑巍峨耸立。石板街上的历史遗址难掩当年战争留下的遗痕,原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红军医院、红军小屋与不远处的烈士陵园遥相呼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八十年前在这个小村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斗,也诞生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山阳西区委员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燃起了革命的烈火。
  如今的袁家沟革命遗址,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这些红色印记中,我们能看到、感受到,革命先烈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同群众生死相依、艰苦奋斗,与敌人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气概。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与奋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就是要大力传承和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勇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