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行医五十载 甘为杏林翁
肖云 童桂珍
文章字数:99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能领到这个‘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党中央对老党员的关怀,更是对我们的肯定。”摸着县领导为自己佩戴的金灿灿的纪念章,丹凤县竹林关镇丹水社区老党员张远珍难掩心中的激动。
  1970年6月,张远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当过乡村教师,随后又转行做了一名乡村医生,如今已是76岁的高龄。
  回首那段乡村教师的经历,张远珍感慨当时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条件艰苦,他说:“我初中毕业就当了耕读学校的老师,学校条件简陋,连个像样的讲台都没有,学生的桌椅也是从自家拿来凑合的。各家都忙着挣工分填饱肚子,对娃上学这事不咋重视。现在社会发展了,家家都重视教育,学校建得一个比一个好,教师待遇也提高了。”
  由于耕读学校一半时间搞生产,一半时间上文化课,在搞生产的时候,张远珍对山上的一草一木有了研究,对中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边自学,一边跟原竹林关区石槽沟乡卫生院的医生们学习,两相比较,他发觉自己对中医更感兴趣,就此走上了从医之路,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张远珍说,最初国家号召乡村医生自己采药为群众治病防病,医生不是坐在卫生室等病人来,而是谁家有人病了,要背着药箱亲自上门诊治,不收群众一分钱,也没有工资和补贴,一个月大队给记20多个工分。那时交通不便,出诊都是步行,无论白天晚上、天晴下雨,随叫随到。从医50多年,张远珍的足迹遍布石槽沟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条沟里,他不知道摔了多少次,因为一次雨夜出诊失足摔倒,他的右脚至今还留有残疾。村干部提出帮他办理残疾证,可他却说:“这不碍事,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
  土地承包到户之后,经济慢慢复苏,像张远珍一样的医生行医才开始收费。但为了帮老百姓省钱,张远珍自己上山采来中药,能用中药的就用中药,尽量不收费。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张福贤从原丹凤卫校毕业后,也成了一名乡村医生。现在,儿子在丹水社区安家并办起了卫生室,还把他接来一同居住。张福贤激动地说:“现在党的政策好,沟里群众都搬到社区了,生病还能享受医疗报销,60岁以上的能领养老金,70岁以上的领高龄补贴,做梦都没想到,现在的人这么享福。”
  由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虽然已离开了原来的村庄,一些村民还时常打电话找张远珍诊治,他也乐意为人看病。身体无恙时,就坐在儿子的卫生室帮忙。他说:“我才76岁,腿脚还灵便着,过去那么苦都过来了,现在大环境这么好,我还要尽自己所能,发挥老党员的余热,为百姓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