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7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红岩寺 赓续力量守初心 砥砺奋进开新局
本报记者 王倩 谢非
文章字数:3772

鄂豫陕苏维埃政府红岩寺纪念馆

张贻选介绍红岩寺的红色历史

木耳已经成为跃进村主要产业之一

  
  

红色重镇 孕育五星县委


  7月7日,走进鄂豫陕苏维埃政府红岩寺纪念馆,门口中央是一颗鲜艳的红五星,右边竖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入党誓词。展厅内布置庄重、朴实,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无不在诉说中国共产党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奋斗历程。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红岩寺镇是商洛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及五星县委所在地。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解放军都曾在此浴血奋战。
  1932年5月,蒋介石以30万兵力“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2万多人,撤出鄂豫皖苏区,开始西征。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在山阳漫川关遭遇包围,经过三天两夜的激战,红军主力突围。突围后红军主力折北沿丹江川道,从商县城边经过,进南秦川翻越鸡冠岭来到柞水县红岩寺,最后由丰北河十字分两路翻秦岭,27日出柞水县,分别进入蓝田县汤峪、长安县库峪进入长安,后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商洛途经商南、山阳、丹凤、商县、柞水5县,53个乡,历时23天,行程1200多公里。红四方面军是第一支经过商洛的红军,给商山大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第二支转战红岩寺的红军是著名的红25军,这支诞生于湖北红安的英雄军队走出了97位将军,有79人参加了长征。1934年12月上旬经河南卢氏县进入商洛,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洛南庾家河召开会议,决定在鄂陕边界创建苏区,会议中间遭遇包围突袭,随后红二十五军转战郧西、山阳等地。
  1935年1月5日,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柞水,2月上旬,经过蔡玉窑、文公岭两战,给单独冒进的陕军一二六旅以重创。战斗结束后中共鄂豫陕省委派陈新焕、汪世才等红军干部带领30多名战士,由蓝田县葛牌镇到红岩寺地区开展地方工作。2月11日,中共红岩寺区工委、区苏维埃政府在此成立,陈新焕任书记,王奎先、王海先任委员。2月底,区工委、区政府由红岩寺街周启文家迁至本地湾村谷子沟石家大院,此后以红岩寺为中心陆续建立了9个乡苏维埃政府。
  1935年4月,中共鄂豫陕省委认为时机成熟,在红岩寺建立了五星县委,它象征着镇安、柞水、山阳、商县、蓝田5县交界处升起的一颗红星,故名“五星县”。五星县办事处设在红岩寺街,牌子挂在街头的东岳庙门口。下辖袁家沟口、红岩寺、葛牌3个区苏维埃、29个乡苏维埃组织。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宣传省委颁发的《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的精神,分配土地的政策和方法,领导红岩寺区将68户地主的2700多亩土地,分给了525户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翻越秦岭到达长安继续北上,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在陕北延川永平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成功会师,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
  红军主力北上后,8月,县委书记李志英被叛徒杀害,随行的第6路游击师在反“围剿”斗争中损失惨重,1936年2月,五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田银斗在甘家坪与反动民团作战中英勇牺牲,存在了10个月的县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 
  

勇于担当 厚植为民情怀


  “本地湾是一片红色热土,我从小就听上一辈人讲那些革命故事,很受感动。成年后,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革命先驱英勇奋战的画面,这也鞭策着我,无论何时,都要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7月7日,在柞水县红岩寺镇本地湾村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张贻选告诉记者,生长在红色热土上,一心为民的情怀很早就根植在他心里。
  本地湾村虽紧挨红岩寺镇政府,但人口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始终改变不了村里的落后面貌。2007年,镇党委领导找到张贻选,希望他能担任本地湾村党支部书记。
  张贻选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在镇上街道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铺,生意兴隆,日子过得很不错。听到这个消息后,张贻选没有退缩,选择了服从和担当。“我是党员,受党培养多年,既然组织需要我、乡亲们信任我,我就要站出来,党交给我的任务我就得担着。”就这样,张贻选放弃了自己已经做得红红火火的生意回到村里,挑起了带领村民创业发展改变落后村貌的重担。
  “村里好不好,农民富不富,一看收入二看户,三看村部四看住,五看环境六看路。”刚上任,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是群众的出行问题。全村大多数群众居住在“三沟一线”,出行不便,特别是小黑沟山大沟深,群众出行困难。在没有立项启动资金的情况下,张贻选垫付资金,修通了1公里路基,铺通了水泥路,解决了小黑沟40户152名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为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村容村貌,他积极争取移民搬迁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结构、统一标高、统一线形、统一色调、分户建设”的原则,分期分批建设了水磨坊、月亮坪移民集中安置点,搬迁安置群众420户,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村里变化太大了,路面硬化了,雨天出门脚不沾泥,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漂亮,生活方便又舒心,这多亏了我们有个好支书。”本地湾村村民冯北琼乐呵呵地说。
  张贻选常说:“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如果不能让老百姓的日子好起来,这个村支书就白当了”。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多方奔走考察,科学确定产业路子,着力培育以连翘、苍术等中药材种植为主导,养殖、劳务输出为辅的“一主两优”村级产业。张贻选介绍,村上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模式,将小黑沟、大黑沟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发展中药材种植,近5年来,全村累计发展连翘种植1000亩、苍术350亩。同时,组织动员71户贫困户通过自养、半托管、全托管等3种模式,共发展中华蜂养殖300多箱,户均年收入增加4000元。“要顺利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产业很关键,产业兴旺了,群众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张贻选说。
  10多年来,张贻选没有忘记他的初心,也没有忘记他从小听到的红色故事,他把全部心血和汗水,倾注在本地湾村的发展上。务实的作风受到群众的爱戴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一致好评,他先后被授予“柞水县红星优秀共产党员”“商洛市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今年7月,他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农村需要人才,更需要全心全意为群众干事创业的人,张贻选就是敢于担当的典范,他一直在想方设法为村子谋发展,啥事都冲在前,有他,群众很安心,镇上领导也放心。”镇上一名干部说,今年,张贻选再次当选本地湾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第5次连选连任,这是组织对他最大的信任,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他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产业兴旺 焕发乡村活力


  “我们这个基地,带动了9户贫困群众发展木耳,今年共种植木耳31万袋,收成很不错。”跃进村木耳基地负责人伍淑忠说,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跃进村去年建立了木耳基地,建设现代化大棚,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的方式发展木耳产业。
  34岁的余亚妮,是木耳产业发展的受益人之一。丈夫患有心脏病不能参与重体力劳动,3个孩子还年幼,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今年,余亚妮承包了3个大棚,种了4万多袋木耳。“幸亏村里建了木耳大棚,我家的日子才有了盼头,我家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余亚妮说,今年的春耳她共收获了近2000公斤,能收入3万多元。
  跃进村的木耳基地只是红岩寺镇众多产业基地之一。“我们镇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产业发展作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镇党委副书记李明介绍,近几年,红岩寺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结合镇情实际确定了“石材工业立支柱,特色农业强增收,红色旅游提实力,三产融合保就业”的发展思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培育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手段,重视特色农业持续发展壮大,积极引导鼓励群众发展木耳,目前共发展吊袋木耳106万袋,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
  据介绍,除了木耳产业,镇上还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连翘、茯苓、猪苓、苍术等中药材种植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通过分析、结合实际,镇上引进耐旱耐寒的连翘新品种,建成连翘基地1.8万多亩,倾力唱响了“秦岭连翘之乡”地理标志性品牌。“红岩寺镇地处秦岭深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适宜连翘生长。”李明说,“连翘还具有观赏性,每年花开时节,能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光,为镇上生态旅游增添了动能。连翘产业已经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李明告诉记者,红岩寺镇充分挖掘历史资源优势,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打造红色红岩名片,建成鄂豫陕苏维埃政府红岩寺纪念馆、本地湾村村史馆,并实施了二期提升改造,目前已完工并对外开放,成为展示柞水红色革命历史的重要基地。全镇将进一步保护革命旧址,继承和发扬好红军长征精神,让一代代人继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记者手记


  从商州出发,沿307省道一路向南一个多小时车程,便到了柞水县红岩寺镇。这里曾经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红军在这里突破敌人的“围剿”,成功北上到达延安。
  当年贫穷落后的大山沟,如今已经焕然一新。整齐划一的移民搬迁小区,村民坐在门前,边干活边悠闲地拉家常;在社区工厂,附近的农家妇女成了制衣工人,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在本地湾村村史馆,一件件珍贵的老物件,一个个军民鱼水情的革命故事,让后辈感到震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艰苦奋斗、齐心协力,用勤劳的双手建成了坐落在秦岭深处的美丽小镇。如今,革命精神已经融入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血液中。在建党100周年的特殊时刻,红岩寺人将继承发扬革命先辈的精神,怀着旺盛的斗志建设家乡,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