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代代传 滑水河畔谱新曲
文章字数:3717
7月14日,天气晴朗。记者来到镇安县米粮镇,群山环抱的米粮川,一排排移民搬迁楼房鳞次栉比,群众的房屋,红顶白墙,掩映在绿色的屏障之中;一条条大路,像一条条银蛇,连接起镇村和农家;山坡沟畔,烤烟长势正旺,枝繁叶茂的桑叶上,白胖胖的蚕儿正在啃食着……蚕桑户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树坪村村委会旁边,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红色字体: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四日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地址。
1935年2月14日上午,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滑水河畔黑龙庙戏楼上,中共鄂陕特委在这里召开千人群众大会,鄂陕游击司令、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在大会上讲话,并宣布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即日正式成立。
中共镇安县委、县政府成立后,立即派工作人员深入各县边界地区开展工作,先后成立了王家沟、米粮川、花水河、七里峡等12个农会组织。在镇、柞、山、郧、旬5县边界地区形成了一个连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组织成立各地苏维埃政府,在红二十五军的大力支持下,组建鄂陕第五、七路游击师。第五路游击师共300多人,活动在米粮川、大坪、西沟、小河、滑水河、二里湾、杨家岭一带。第七路游击师共200多人,活动在杨地、西沟、江西沟一带。这样,以店垭子鄂陕特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为中心,形成了相连的5县连片的红色根据地。
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强调保障人权,“工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宣传“苏维埃政治纲领来改善群众生活”。分粮食、分田地、分物件、杀反动、打恶棍、消灭民团,组织地方武装暴动。宣传经济政策,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阐明只没收“军阀官僚卖国贼汉奸民团首领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商店给穷人,保护“商户各安其业”;贯彻苏维埃政府“选举法”,干部都实行民主推荐,红二十五军工作组考察,群众选举,调动了工农大众管理政权事务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试点工作,很快在镇安、柞水、山阳3县边界相连地区,建立起14个乡苏维埃政权,使白塔区花水河、店垭子、二里湾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部镇柞山郧旬5县的中心。镇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5个月后,即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后即停止活动。
7月15日,记者在镇安县职业高级中学后操场看到,一座红二十五军长征占领镇安县城纪念碑赫然在目。
在纪念碑前,镇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县文化局原局长、党史研究专家邢显博老先生说:“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兵不血刃占领镇安县城,国民党镇安县县长苏光壁逃到安康,守卫县城的保警队120多人从红花山逃跑。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在党政军各项革命建设方面,镇安苏区都走在了鄂豫陕苏区前列,掀开了红二十五军在丹凤庾家河会议提出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新的一页,也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后,大张旗鼓的宣传什么是红军?为什么要革命?发布政策文件、刷写标语,阐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保护群众利益,红军爱护学生,铲出恶霸、土豪等。红军在打土豪、分田地时,将水田优先分给红军家属,将其他土地分给群众,规定家有兄弟三人两个可当红军,兄弟两人一人去当红军,这些措施赢得了镇安人民的支持和信任,1月9日,就有一个连的青年在镇安县城、高峰镇和两河镇参加红军,一部分加入红四军,一部分留红二十五军,一部分留在陈先瑞的红74师。”
王春林在给游客讲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喜之年,热心传播红色精神的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村主任王春林,也自然成为最忙碌的一年。
王春林从小就听大人讲述红二十五军在他们村成立镇安县委和镇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故事,对红军带领穷人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更是百听不厌。当了村干部,他自费到山阳、柞水、郧西、旬阳等红二十五军当年活动的5县区域搜集整理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每年清明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庆节他都要给机关、学校、企业讲镇安党史故事。
今年春节、清明节后,王春林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忙着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讲解86年前在树坪村成立的镇安县委和镇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故事,他接待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省军区老干部、市政法委干部、商洛学院师生、江西井冈山干部学院师生、山阳县党政机关干部、西安镇安商会等省内外团体。最忙的时候,王春林一天要讲3场,今年来他已讲了40多场次。
1997年,他担任村主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修路,通过动员群众,投入200多个劳力,历经两个冬季和一个春季,修通了二里湾一条宽5米、长3.5公里的通村路,于1999年4月通车。进入新千年后,他又带领群众每年坚持修路,现在全村通村路达到30.4公里,其中完成硬化25.4公里,并重点对院落路段实施硬化,尤其是硬化了树坪村海拔1500米的东山组进山通组路,解决了东山组近30户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为了让树坪人早日脱贫致富,从1998年开始,王春林和村委会一班人带领群众发展烤烟、蚕桑、中药材和良种核桃、板栗2400多亩,养殖猪、羊和鸡5800多头(只)。多方联系牵线搭桥,动员群众外出务工900多人。同时,建起村里的旅游产品扶贫工厂,年为群众增加收入20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目前,树坪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高出全镇人均纯收入。
近年来,王春林先后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全省优秀治安中心户长、镇安县平安建设先进个人、镇安县优秀共产党员;同时,树坪村被米粮镇党委评为标杆党支部。
米粮镇移民搬迁安置点
“多亏了移民搬迁好政策,让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上的人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新楼房,咱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来越甜!”7月15日,在米粮镇集中安置小区,树坪村扶贫移民搬迁户王顺武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王顺武今年69岁,家有6口人,以前居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2018年,他们家搬进了米粮镇一期安置楼108平方米的新房子。儿子和儿媳也都就近找到合适的工作,家里有了稳定收入。王顺武老两口就在新家接送两个孙女上学,生活过得舒心安心。
移民搬迁户张德朝今年60岁,家有3口人,从交通不便的树坪村东山组的高山上搬进镇集中安置点后,儿子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老张一家人非常感谢党和政府。
米粮镇党委书记刘应华说:“米粮镇是革命老区,县、镇非常重视老区人民的居住困难,‘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安置945户3582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个,即米粮中心镇安置点和下河坪安置点。其中米粮中心镇安置点安置935户2934人,下河坪安置点安置26户,县城安置97户445人,跨镇安置32户133人,跨县安置1户6人,2018年6月通过了住建部门的竣工验收并向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交了钥匙,目前所有搬迁群众已全部实际入住。”
为了确保群众搬得出,能住下。镇上坚持精准搬迁,严格执行“两条红线”,按照“先人后房、以户定建”原则,因人因户设计户型。共设计12种户型,人均住房面积20.38平方米。同时,分类核算项目用地、前期费用、建安成本三笔账,毛坯房造价控制到每平方米1149.9元,保证搬迁群众人均出资不超过2500元、每户不超过1万元。
为了确保群众稳得住、能脱贫,镇上积极引导离家较近的搬迁群众利用承包地和林山,发展烤烟、蚕桑、魔芋、中药材、核桃等长远主导产业,夯实稳定脱贫和致富的基础。配套社区工厂,实现就地就业。目前已引进“荣鑫扶贫制衣”前来投资建厂,就近安置贫困劳动力30多人就业。依托红色旅游服务,实现三产增收。围绕黑龙观4A级景区,开办农家乐、特产店、农家旅店,带动30多户就业。镇上还开发公益性岗位14个,安排贫困户劳动力从事小区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实现就业扶贫目标。加强技能培训,及时向搬迁户提供就业信息,帮助贫困户自主创业。通过小区物业、党的建设和群众自治组织,文明小区、平安小区创建活动有序开展,文化与习惯上的融合、融入,提升了老区群众搬迁幸福感。
7月14日,阳光下的米粮镇树坪村,山峦叠翠,屋舍井然。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块红色热土,缅怀先烈,为革命先辈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激励。
在树坪村,红二十五军当年在这里成立“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地址”纪念碑巍然耸立,那镌刻的红色大字,遒劲有力。面对纪念碑,伴随着滑水河的潺潺流水,我们耳边似乎听到了1935年2月14日,千余名红军战士与群众的欢呼声。打土豪、分田地,农家子弟争相参加红军,农民有了自己的武装,红军让穷苦人翻了身……在米粮镇这片红色土地上,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播种机。红色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向着四周不断地伸展,形成了镇、柞、山、郧、旬等5县连片的革命根据地,让农民群众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7月15日,在镇安县职中后操场上,一座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那里,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86年前红军在镇安开展的宣传工作。漫步在镇安县人潮涌动的街道上,1935年1月9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镇安县城的第二天,学生们手中高举着“告群众书”,高喊着:“穷人解放万岁!”的口号,仿佛还在耳畔响起。而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镇安人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砥砺奋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跟着共产党,迈步奔小康!与全国人民同频共振,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在树坪村村委会旁边,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红色字体:一九三五年二月十四日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地址。
1935年2月14日上午,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滑水河畔黑龙庙戏楼上,中共鄂陕特委在这里召开千人群众大会,鄂陕游击司令、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在大会上讲话,并宣布中共镇安县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即日正式成立。
中共镇安县委、县政府成立后,立即派工作人员深入各县边界地区开展工作,先后成立了王家沟、米粮川、花水河、七里峡等12个农会组织。在镇、柞、山、郧、旬5县边界地区形成了一个连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先后组织成立各地苏维埃政府,在红二十五军的大力支持下,组建鄂陕第五、七路游击师。第五路游击师共300多人,活动在米粮川、大坪、西沟、小河、滑水河、二里湾、杨家岭一带。第七路游击师共200多人,活动在杨地、西沟、江西沟一带。这样,以店垭子鄂陕特委、镇安县苏维埃政府为中心,形成了相连的5县连片的红色根据地。
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强调保障人权,“工人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宣传“苏维埃政治纲领来改善群众生活”。分粮食、分田地、分物件、杀反动、打恶棍、消灭民团,组织地方武装暴动。宣传经济政策,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布告,阐明只没收“军阀官僚卖国贼汉奸民团首领及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商店给穷人,保护“商户各安其业”;贯彻苏维埃政府“选举法”,干部都实行民主推荐,红二十五军工作组考察,群众选举,调动了工农大众管理政权事务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试点工作,很快在镇安、柞水、山阳3县边界相连地区,建立起14个乡苏维埃政权,使白塔区花水河、店垭子、二里湾成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部镇柞山郧旬5县的中心。镇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5个月后,即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后即停止活动。
7月15日,记者在镇安县职业高级中学后操场看到,一座红二十五军长征占领镇安县城纪念碑赫然在目。
在纪念碑前,镇安县党史办原主任、县文化局原局长、党史研究专家邢显博老先生说:“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兵不血刃占领镇安县城,国民党镇安县县长苏光壁逃到安康,守卫县城的保警队120多人从红花山逃跑。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在党政军各项革命建设方面,镇安苏区都走在了鄂豫陕苏区前列,掀开了红二十五军在丹凤庾家河会议提出创建鄂豫陕根据地新的一页,也为中国共产党党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后,大张旗鼓的宣传什么是红军?为什么要革命?发布政策文件、刷写标语,阐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军保护群众利益,红军爱护学生,铲出恶霸、土豪等。红军在打土豪、分田地时,将水田优先分给红军家属,将其他土地分给群众,规定家有兄弟三人两个可当红军,兄弟两人一人去当红军,这些措施赢得了镇安人民的支持和信任,1月9日,就有一个连的青年在镇安县城、高峰镇和两河镇参加红军,一部分加入红四军,一部分留红二十五军,一部分留在陈先瑞的红74师。”
王春林 传播红色精神不停歇
王春林在给游客讲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故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喜之年,热心传播红色精神的镇安县米粮镇树坪村村主任王春林,也自然成为最忙碌的一年。
王春林从小就听大人讲述红二十五军在他们村成立镇安县委和镇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故事,对红军带领穷人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更是百听不厌。当了村干部,他自费到山阳、柞水、郧西、旬阳等红二十五军当年活动的5县区域搜集整理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每年清明节、“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庆节他都要给机关、学校、企业讲镇安党史故事。
今年春节、清明节后,王春林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忙着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讲解86年前在树坪村成立的镇安县委和镇安县苏维埃政府的故事,他接待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省军区老干部、市政法委干部、商洛学院师生、江西井冈山干部学院师生、山阳县党政机关干部、西安镇安商会等省内外团体。最忙的时候,王春林一天要讲3场,今年来他已讲了40多场次。
1997年,他担任村主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先修路,通过动员群众,投入200多个劳力,历经两个冬季和一个春季,修通了二里湾一条宽5米、长3.5公里的通村路,于1999年4月通车。进入新千年后,他又带领群众每年坚持修路,现在全村通村路达到30.4公里,其中完成硬化25.4公里,并重点对院落路段实施硬化,尤其是硬化了树坪村海拔1500米的东山组进山通组路,解决了东山组近30户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为了让树坪人早日脱贫致富,从1998年开始,王春林和村委会一班人带领群众发展烤烟、蚕桑、中药材和良种核桃、板栗2400多亩,养殖猪、羊和鸡5800多头(只)。多方联系牵线搭桥,动员群众外出务工900多人。同时,建起村里的旅游产品扶贫工厂,年为群众增加收入20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目前,树坪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高出全镇人均纯收入。
近年来,王春林先后被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全省优秀治安中心户长、镇安县平安建设先进个人、镇安县优秀共产党员;同时,树坪村被米粮镇党委评为标杆党支部。
老区群众喜迁新居
米粮镇移民搬迁安置点
“多亏了移民搬迁好政策,让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高山上的人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新楼房,咱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来越甜!”7月15日,在米粮镇集中安置小区,树坪村扶贫移民搬迁户王顺武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
王顺武今年69岁,家有6口人,以前居住在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上。2018年,他们家搬进了米粮镇一期安置楼108平方米的新房子。儿子和儿媳也都就近找到合适的工作,家里有了稳定收入。王顺武老两口就在新家接送两个孙女上学,生活过得舒心安心。
移民搬迁户张德朝今年60岁,家有3口人,从交通不便的树坪村东山组的高山上搬进镇集中安置点后,儿子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老张一家人非常感谢党和政府。
米粮镇党委书记刘应华说:“米粮镇是革命老区,县、镇非常重视老区人民的居住困难,‘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安置945户3582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个,即米粮中心镇安置点和下河坪安置点。其中米粮中心镇安置点安置935户2934人,下河坪安置点安置26户,县城安置97户445人,跨镇安置32户133人,跨县安置1户6人,2018年6月通过了住建部门的竣工验收并向所有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交了钥匙,目前所有搬迁群众已全部实际入住。”
为了确保群众搬得出,能住下。镇上坚持精准搬迁,严格执行“两条红线”,按照“先人后房、以户定建”原则,因人因户设计户型。共设计12种户型,人均住房面积20.38平方米。同时,分类核算项目用地、前期费用、建安成本三笔账,毛坯房造价控制到每平方米1149.9元,保证搬迁群众人均出资不超过2500元、每户不超过1万元。
为了确保群众稳得住、能脱贫,镇上积极引导离家较近的搬迁群众利用承包地和林山,发展烤烟、蚕桑、魔芋、中药材、核桃等长远主导产业,夯实稳定脱贫和致富的基础。配套社区工厂,实现就地就业。目前已引进“荣鑫扶贫制衣”前来投资建厂,就近安置贫困劳动力30多人就业。依托红色旅游服务,实现三产增收。围绕黑龙观4A级景区,开办农家乐、特产店、农家旅店,带动30多户就业。镇上还开发公益性岗位14个,安排贫困户劳动力从事小区物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实现就业扶贫目标。加强技能培训,及时向搬迁户提供就业信息,帮助贫困户自主创业。通过小区物业、党的建设和群众自治组织,文明小区、平安小区创建活动有序开展,文化与习惯上的融合、融入,提升了老区群众搬迁幸福感。
记者手记
7月14日,阳光下的米粮镇树坪村,山峦叠翠,屋舍井然。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这块红色热土,缅怀先烈,为革命先辈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激励。
在树坪村,红二十五军当年在这里成立“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地址”纪念碑巍然耸立,那镌刻的红色大字,遒劲有力。面对纪念碑,伴随着滑水河的潺潺流水,我们耳边似乎听到了1935年2月14日,千余名红军战士与群众的欢呼声。打土豪、分田地,农家子弟争相参加红军,农民有了自己的武装,红军让穷苦人翻了身……在米粮镇这片红色土地上,镇安县苏维埃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播种机。红色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向着四周不断地伸展,形成了镇、柞、山、郧、旬等5县连片的革命根据地,让农民群众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7月15日,在镇安县职中后操场上,一座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占领镇安县城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那里,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86年前红军在镇安开展的宣传工作。漫步在镇安县人潮涌动的街道上,1935年1月9日红二十五军进入镇安县城的第二天,学生们手中高举着“告群众书”,高喊着:“穷人解放万岁!”的口号,仿佛还在耳畔响起。而今,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镇安人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砥砺奋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跟着共产党,迈步奔小康!与全国人民同频共振,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