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瓦房口镇 山水乡村谱新篇
文章字数:1986
产业兴旺,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初秋时节,漫步在柞水县瓦房口镇的乡间小道、田间地头,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大山深处的瓦房口镇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全力打造视觉美丽、心灵舒畅的“秦岭山水乡村”美景。
产业支撑村民富
走进瓦房口镇街垣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田间渠道相通、路相连,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掩映在树丛中,老人们在屋檐下悠闲地晒着太阳,孩子们在休闲广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
街垣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一度不堪入目:生活垃圾乱堆乱丢,蚊蝇满天飞,尤其是到了夏天,村民要捂着鼻子走路。2015年,李莉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后,想方设法招引项目落户街垣社区,力争通过提高村集体经济,彻底解决环境整治难、集体收入增收难、干群关系融洽难的“三难”问题。经过5年多时间的努力,如今的街垣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可观,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至1.21万元,真正实现了村强民富。
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瓦房口镇坚持走“兴办实体壮村、发展产业富民、生态创建美村”的道路,开创了村创业点、农民居住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点“三点合一”的新农村格局。全镇按照“一主两优”产业布局,在老庄、金台、街垣等5个村(社区)发展木耳累计1000多万袋;以马家台村为核心区,建立药材初加工场1座、育苗大棚26个,辐射带动金台、磨沟等5个村种植玄参、丹参、连翘、菊花等中药材3000多亩;以大河村万头生猪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全镇养殖生猪、山羊、土鸡散养等畜禽6万头(只);以金台卉丰产业园为龙头,栽种花卉400多亩,种植大棚菜30多亩、食用菌10万多袋等;持续加大全镇科管力度,科管核桃2万多亩、板栗建园3万多亩。
目前,全镇已有集体经济组织8个、卉丰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和惠仁市级农业示范园区2个、公司企业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个、产业大户35户。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钱袋鼓起来了,勤劳致富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
整治环境村庄美
一到春夏时节,金台村的河水潺潺,桃红柳绿,青草绿树鸟鸣、小桥流水人家。而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副脏乱差的模样:垃圾靠风刮,院落脏乱差,不少乡间河道就是垃圾的家。
今昔对比,金台村党支部副书记童维维感慨地说:“镇党委、政府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关键小事’,让金台村也成功逆袭。”
金台村只是全镇村庄实现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在农业系统工作了20多年的樊栋林一直和农业打交道,谈起农村环境的变化,他用了一个成语——翻天覆地。
“过去在农村,垃圾随处可见。近年来,镇上对农村垃圾进行治理,让农村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在樊栋林看来,生态宜居是由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关键小事”组成的。在这当中,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无疑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一环。
樊栋林说:“在瓦房口镇,因地制宜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是后续工作,要通过全面落实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瓦房口镇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生态+’”四大系列工程,对村庄生活垃圾、乡村公路两侧、河道沟塘、房前屋后等进行了全域环境整治,同时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机制,村庄环境整治走上了长效管理道路。目前,8个村(社区)已建成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村庄垃圾治理已列入重点工作日程。
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农户是环境整治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下一步,瓦房口镇将继续落实好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结合农村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工作计划,牵头开展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户厕改造、农业面源治理、河道整治等工作,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齐抓共管促和谐
“我今天来给您办理生活临时救助,请提供相关资料信息,由我帮您完善申报!”8月29日,瓦房口镇干部包组网格员周炆涛来到磨沟村村民祝伦怀家里,为其办理了生活临时救助。
今年以来,瓦房口镇干部下沉到组,实行上门代办服务,积极承接民政、社保、残联等业务,确保服务群众“零距离”,切实树立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良好形象。
瓦房口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强化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村(社区)干部队伍“源头工程”,把农村干部培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强村富民的“领头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镇上依托现有的村级组织和各站(所、办),系统优化社会服务管理力量配置,建立起以“格”为工作基础、以“网”为单元的运行体系,全镇共划分123个网格,配备123名网格员,形成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
瓦房口镇党委书记徐欣说:“我们始终将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在手上,以更大的决心、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举措,全面提升推动乡村振兴的凝聚力,努力实现党建强、环境美、生活富、民风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