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山会馆轶事
文章字数:4368
《创建商山会馆记》碑刻拓片(国家图书馆 )
刘毅
在商洛,提到会馆,大家想到的便是位于丹凤县城丹江岸边的船帮会馆,其建筑雄伟、造型精巧,兼具南秀北雄,堪称一绝。此外,商洛还有丹凤县盐帮会馆、马帮会馆及山阳县漫川关镇武昌会馆、骡帮会馆等建筑遗存。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清末民初的北京城里,也有一座我们商洛人自己的会馆——商山会馆。
商山会馆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老墙根胡同41号院,现为一大杂院,居民杂处,破败不堪,唯其标准的金柱大门彰显着四合院不凡的过往。
会馆,是客居异地的同乡或同业人士基于乡土情谊而联手在京师、省城或大的商埠建立的民间组织及其馆舍建筑,主要以馆内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具有浓厚的自卫、自律、自治色彩。它既不是汉唐时的官邸,也不同于现代意义的各级政府驻京办事处。会馆按其性质及作用,可分为试馆及行馆,其中试馆又称士人会馆,其初期的功能是为科举学子及地方官员等人提供必要的生活需求,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其功能和用途逐渐扩大,到后期基本成为地方与京城、省城等联系的纽带,带有联谊性质,无论官民均可参加,商山会馆即属此类。而行馆就是商业会馆,是工商业者或劳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防止同业竞争而创建,实际上是一种“行会”“行帮”组织,如保留至今的丹凤县船帮会馆、盐帮会馆、马帮会馆建筑遗存等。
明清时期,朝廷实行开科取士制度,最高等级的科举考试是在京师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和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据统计,从明永乐十三年(1415)恢复科举考试,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结束科举考试,两朝先后在北京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每次考试期间,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应考举子涌入京师,许多居民特别是试场周围的居民腾出住房,挂出“状元店”或“状元吉寓”的招牌,供举子们居住。这类“状元店”租金昂贵,一般贫寒举子是负担不起的,所以举子们迫切盼望能够有一个初次来京即能找到、凭借乡谊能相互照应的住处,于是会馆便应运而生了。
兴建会馆一般由本乡有名望的民吏发起,联络在朝的文武官员、在京的地方士绅和商号等,共同捐资建造,也有一些会馆是买下原有的建筑加以整修而成。会馆是一个地区同乡的公产,带有社团性质,分为县馆、州(府)馆、省馆三级,其经营管理由旅京同乡共同负责,但管理大权实际由同乡中在京居官地位高、有声望的人掌握。清末民初之际,北京的会馆各色人物竞相出入,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如康有为在南海会馆居住期间发起了“公车上书”,孙中山在湖广会馆开会改组同盟会,鲁迅在绍兴会馆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大量的经典作品。
清末,科举废除后,会馆作为试馆服务应试学子的功能丧失,但是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仍有大批各地的中小官吏及其家属,在京商人、学生等,借会馆以居住、集会。
商山会馆便创建于清末废除科举前的动荡之际。据《宣南文脉》一书记载,商山会馆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占地2.5亩,两进院落,有房46间,是陕西商州的府馆。自1894年盘下这处宅院,开始修建会馆,期间屡逢变故,历时4年才建成。会馆见证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废除科举、辛亥革命等近代重要的历史事件。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如今只有会馆旧址大门过道西墙上镶嵌的《创建商山会馆记》石碑尚保存完好,如同一位老人,穿越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尘烟,从时光深处走来,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故事。
《创建商山会馆记》石碑为青石材质,其内芯高0.43米,宽1.19米,正文49行,每行20字,连同碑题、落款共1000余字,碑文曰:
京师为海内人文仕宦所萃,各直省及郡邑多建会馆以栖行李、联梓谊,其来旧矣。即以吾秦论,为省馆二,曰关中,曰关中南。郡馆七,曰汉中,曰延安,曰榆林;若凤翔,若兴安,各有二。兴安近鬻其一。州县馆十有九,曰华,曰富平,曰大荔,曰合阳;若咸长,若朝邑,若蒲城,若韩城,各有二;若三原,若渭南,各有三。渭南则一毁一鬻,今仅存一矣。若泾阳,则典偿夙负矣。一会馆之微,其兴废靡常若此,讵不在人哉?
吾商於旧制为直隶州,辖雒南、镇安、山阳、商南四邑,地非甚僻瘠。第以无久宦京朝及贤牧令相与主持筹措其间,故自北京建都五百余年,会馆尚阙如。凡计偕入都,率寓省馆,否则赁舍居于寒酸,殊不便。
光绪甲午,合属公车上春官者九,至稍后,两省馆无容足地。时晏海澄院丞久官农曹,余亦厕词垣五载,相与咨嗟太息,愧弗若人。爰公函致告州直牧保山李少白先生,乞筹三千金为建设资。先生贤有司也,以经始,故亦未敢多请。余于先生居弟子列,特上一笺,陈乞如前。五阅月,复书偕三千金至。盖先生首输五百金以为绅民倡,遂得六千金,而留其半建两省试馆于贡院之东西,并亲为篆额。亦何嘉惠商人士,周至若此,伊可感也。
值中日战起,院丞参戎幕出关。都下汹汹,因不暇及买宅事。明年院丞还,余又乞假归觐,迄丁酉入都,乃购得老屋一区于宣南老墙根炭机库之右,直罄所筹之数,而以修葺之役畀余。秋九月,始克鸠工,迫寒冬,费又绌,仅改作前七楹,余略事补苴,兼备器用,已耗六七百金,而设法弥其不足,劳无可言。独以拙直,视公犹已,不少假,几与售主构讼,工头又被唆使,肆刁难,送城坊惩创乃已。及今回忆,殊滋惭悔。
次年春闱,陈筱坞大令寓此获隽,是为有商山馆之始。嗣礼闱借汴,旋停科举,公车不复至。
甲辰,院丞及余先后忧去。比院丞服阕来寓,其间复以己资二千数百金,改作中后各六楹,前院东西各四楹,馆前隙地增厩室五。宣统庚戌,余至都,又增后院平房四,遂改前观。
辛亥,武昌变起,都中秩序乱。凡会馆基金多为乡人攫去,甚且鬻而分其直,吁可慨已,而商山馆如故。固由无积金,抑非属人士念前徽重公益不至此?
保山先生即世在丁酉八月,惜不及见此馆之成。今院丞云亡又将十稔,余亦衰落。大惧昔贤勇义之盛美弗彰,缕述缘起,勒诸贞珉,庶来□(原碑此字不清,当为“者”)有考焉。抑又闻之“有功德于民则祀”,保山先生遗爱在商,固已家家尸祝,政绩今列《清史·循吏传》,无俟赘述。惟筹建会馆一端,其大庇旅京人士者,功亦不可没。前已建龛设主馆前院,于每岁六月十九先生诞日集而致祭。兹复采众议,以院丞并祀,盖前劳不可忘,兼为后起劝也。虑始难,图终亦不易。
自丁酉迄今,瞬历卅载,馆事悉付余经理,及时修缮,先后筹垫亦逾千金,幸未倾圮。今老矣,无能为役,有举莫废,是所望后来诸君子。
时襄同立石者杨诗浙、马骧、晏树昌、刘佩瑢、阮大振、刘汉文、阎应奎、强玉杰、王维乾、陈柏顺,皆商人,例得备书。
丁卯秋九月,山阳吴怀清撰并书,年六十有七。
大兴陈云亭双钩刻石。
碑文大意是,北京是全国人文荟萃之地,各省、府、县大多在这里修有会馆,供进京的本籍人士住宿休息、联络感情等,这已经是一个传统了。就拿我们陕西来说吧,有关中、关中南二个省一级的会馆。府一级的会馆有七个,汉中、延安、榆林各一,凤翔、安康各二。其中,安康最近卖掉一处。州县一级的会馆有十九个,华州、富平、大荔、合阳各一,咸宁长安、朝邑、蒲城、韩城各二,三原、渭南各三。其中,渭南一处焚毁,一处卖掉,现在只剩一处。而泾阳县馆变卖资产后,用于偿还过去的债务。一个小小的会馆兴废无常,难道不在于人吗?
我们商於之地过去曾经设州,由省管理,下辖洛南、镇安、山阳、商南四县,并不是荒僻贫瘠之地,但是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人在京里做官,也没有地方官谋划筹办这个事情,以至于北京已经建都500多年了,商州在这里还没有会馆。凡官员、学子进京,
大多住在省会馆,或者租房,住宿条件差,很不方便。
1894年,商州有9位举人来京城参加会试,因为来得迟,省馆已经住不下了。当时,晏海澄做农商民政方面的官已经好些年了,而我也进翰林院5年了,听说这件事后,我俩很感慨也很惭愧,于是写信给商州知州李少白,希望他能筹拨3000两银子用于修会馆。李知州是个好官,因为才开始筹建,所以我们也没有多要款。我是李知州的学生,故而也给他写了一封信,诉说此事。5个月后,收到了回信及3000两银子。原来,李知州带头捐了500两银子,倡导士绅、民众捐款,共筹集了6000两银子,留了3000两用于修省城的会馆,并题写了馆名。他给予了商州人多么大的恩惠呀,安排这样周全,真是让人感动。
当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晏海澄奉命督师辽东前线军事。京城动荡,人心惶惶,来不及买房置地办会馆。第二年,晏海澄回京了,但我又请假回老家探亲,直到1897年才回京,他便先在宣南老墙根炭机库附近买了一处旧房,钱也用完了,把修缮的事托付给我。1897年农历九月,我召集工匠动工整修,但天气慢慢冷了,钱也不够,只改了前边7间房。其余房子简单收拾了一下,又置办了点家具,已经花了六七百两银子,还要筹钱弥补不足,操劳得没法说。我这人比较憨直,把大家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没有私心。为此,差点与原房主打起官司,工头又被人教唆,经常给我出难题,后来经过街坊惩治才停歇了。现在想起来,我还感到羞愧。
1898年会试,陈筱坞知县住在这里考中进士,是有商山会馆以来的第一人。此后,因北京贡院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会试改在河南开封举行。不久,朝廷正式废除科举,从此再也没有考生进京了。
1904年,晏海澄和我先后因回乡奔丧而离职。等到他守丧期满回京,又自己拿出2000多两银子,整修了中院、后院各6间房,前院东、西各4间房,会馆前的空地上也盖了5间牲口棚。1910年,我回到北京,又在后院盖了4间平房,至此,旧貌换新颜,会馆才初具规模。
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京城大乱。很多会馆的财产都被老百姓抢占了,甚至卖了分钱,世事变迁,让人感慨,而商山会馆得以幸免,固然是因为会馆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难道不是因为当地人念及前贤的公德之心才没有抢占吗?
1897年农历八月,李知州去世,没能等到会馆次年落成。现在,晏海澄去世将近10年了,而我也垂垂老矣,很担心先贤修筑会馆的义举不为人知,于是把事情的由来详细记述,并刻石立碑,让后人知道这些事。古人说,给老百姓办了好事的人应该要祭奠他,李知州在商州留下了让人追怀的德行和恩惠,大家都在纪念他,他的政绩也载入了《清史稿·循吏传》,在这不用多说。只是筹建商山会馆一事,给商州来京的人士提供了很多方便,功劳很大,不能被埋没。之前已经在会馆前院设小阁供奉他的牌位,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李知州诞辰时,大家一起举行仪式祭祀他。现在又采纳大家的意见,把晏海澄和李知州一起祭祀。前人的功绩不能忘,也要激励后人,修会馆这件事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最终能修成实在很不容易。
从1897年到现在,转眼间30年过去了,这期间会馆的事都是我在负责,有问题及时修补,前后筹集垫付了1000多两银子,所幸会馆保存尚好。现在,我也老了,再也无能为力了,会馆既然修好了就不能再荒废,这件事情以后还要靠大家呀。
同时相助刻石立碑的有杨诗浙、马骧、晏树昌、刘佩瑢、阮大振、刘汉文、阎应奎、强玉杰、王维乾、陈柏顺,都是商州人,也都记录在此。
1927年农历九月,山阳县人吴怀清撰文并书写,时年67岁。北京大兴人陈云亭描摹并刻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