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莫过制陶人
文章字数:2065
那一天下午,我们几个朋友散步到一个小村庄,村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郁郁葱葱,好一派田园风光。那里除过田野上一片翠绿外,裸露的土壤,全是褐色,肥沃丰腴的样子,让人倍感亲切。听朋友说,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瓦罐瓦盆村。在过去,这个村子有做瓦罐瓦盆的传统,可是现在呢,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就在我怅然若失的时候,朋友说还有一家制作瓦罐瓦盆的人家,就在沟里面,于是我紧随朋友身后,七拐八拐,走进了一个农户的院落。
那家人的房前屋后,果然堆满了瓦罐瓦盆,有出窑的成品,也有刚刚倒好的毛坯。主人是个五十多岁的淳朴男人,他说这门手艺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四代了,大叔、大哥、儿子都不愿意学这土得掉渣的手艺,他们都搬出了村子,住进了移民安置房,或去了繁华都市,只有他留在这山沟里,在老父亲的指导下,掌握了制陶的全部制作流程,并发扬下来。他坐在简易的制作台上,熟练地转动圆盘,一团泥巴转眼间就有了瓦罐瓦盆的样子。看着他一副悠然洒脱,完全陶醉在一种忘我境界中的样子,我好生羡慕,寂静的村庄,古朴的屋舍,清新的山林,茂密的植被,野鸟自由地鸣叫,这不正是自己向往的世外桃源吗!
不用说这里是一处安静之所在,虽然和尘嚣、嘈杂相隔不远,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手艺人完全投入的样子让我想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那些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有次序地堆放在房前屋后,让这户农家显得比较特别。当一个人沉溺于某一种爱好或执着时,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应该是丰盈的,更是充实的。看着眼前这个手艺人,我突然想到了一幅幅画面。在许多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一个光着膀子的中年人采集到门前的泥土,捣碎成细面状,在阳光下晾晒,然后挑水浸泡。偌大的院子里有一摊稀泥,中年人挽起裤腿,徜徉其中,他来回踩踏的样子,就像稻田里插秧的农人。要不了多久,在一间简朴的作坊里,一团团均匀酥软的泥巴,在一个木轮的飞速旋转中,渐渐变成想要的模样。中年人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的平面上,小心翼翼、满眼柔情的样子像是在呵护自己的孩子,他不允许鸡啊狗啊光顾院子,要是在瓦罐瓦盆上留下抓痕,那就得揉碎了重新再来。几个时辰之后,瓦罐瓦盆毛坯可以移动了,中年人把这些毛坯一件一件搬进窑里,开始焚烧。一座窑洞,一堆上好的干柴,把握好火候,三五天后,一件件圆润精美的瓦罐瓦盆便破窑而出,房前屋后,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堆满成品,活脱脱一个瓦罐瓦盆大展销。
记得小时候收麦时节,村里经常来货郎担,这些货郎担担着大小不一的瓦罐瓦盆,沿路上叫卖,悠长的叫卖声吸引了很多看热闹的人。扁担上下忽悠,瓦罐瓦盆也跟着一起一伏,有时看得我们提心吊胆,可货郎担却一脸坦然,瓦罐瓦盆自然是安然无恙。他们用瓦罐瓦盆换取小麦、大豆之类的粮食后,迈着稳健的步伐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记得他们光着膀子,脖子上挂着白毛巾,脸上淌着汗珠。我们那些小孩子,跟在后面疯跑,直至他们翻过一座山,蹚过一条河。夕阳的余晖下,他们长长的影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闪现了好多年。那时候,农村人生活苦焦,家里能有三五个盆盆罐罐的已经是殷实人家了。现在,各种家用电器替代了那些黑不溜秋的东西,农村人的家居生活和城里人差不多,仅存的两三个盆盆罐罐,主人还嫌碍事,能完整地搁置在屋后的墙角就已经不错了。有情趣的人家给盆盆罐罐里填满土,栽上花,在庭院里一字排开,白墙青瓦、绿草红花,农家大院甚是美观。货郎担叫卖的场景也没有了,行将消失的瓦罐瓦盆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时代的悲哀?为数不多的手艺人,还在作着最后的坚守。让人高兴的是,手艺人说,县上已将这项手工艺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如果非遗申报成功,他应该算是第四代瓦罐手工艺传承人了。手艺人充满自信的脸上沾了几片泥巴,笑得裂开的嘴巴露出两排白生生的牙齿。
断断续续的闲谈中,一件件瓦罐瓦盆的毛坯新鲜出炉,搁置在院子里的一角,手艺人往返在院子和作坊之间,风风火火的样子已不仅仅是一场劳作,而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要不了多久,手艺人又要在瓦窑旁忙活,直到那些成品的罐罐盆盆整齐、有次序地排在房前屋后,招来上门购买的客人。也许手艺人会偶尔当一回货郎担,一头挑着瓦罐,一头挑着日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山路,走在他悠闲幸福的日子里。
傍晚时分,我们原路返回,朋友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有的说在农村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一座别墅,养花草,有山泉水喝就行;有的朋友说,住进繁华都市,选一处高层,俯瞰整个城市,还能伸手摘星辰白云就好;还有朋友说买一辆房车,车里带上厨房和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周游世界就是幸福。可我觉得,不管是建造多漂亮的房子,还是沿途看到多少美景,如果像做瓦罐瓦盆这个人这样的人生态度,他就是幸福的。因为他与世无争,自由自在,沉醉在一片小天地里。他那份执着不是逃避,也不是厌世,就是在一片简单的世俗里活出自己的本真。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制陶人,赤着双脚,挽起裤腿,在一片柔和的稀泥里踩踏,浑身沾满了泥巴,可赤脚踩踏的感觉很美很美,后来我做了很多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瓦罐瓦盆,没想到过了若干年后,那些瓦罐瓦盆竟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
那家人的房前屋后,果然堆满了瓦罐瓦盆,有出窑的成品,也有刚刚倒好的毛坯。主人是个五十多岁的淳朴男人,他说这门手艺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四代了,大叔、大哥、儿子都不愿意学这土得掉渣的手艺,他们都搬出了村子,住进了移民安置房,或去了繁华都市,只有他留在这山沟里,在老父亲的指导下,掌握了制陶的全部制作流程,并发扬下来。他坐在简易的制作台上,熟练地转动圆盘,一团泥巴转眼间就有了瓦罐瓦盆的样子。看着他一副悠然洒脱,完全陶醉在一种忘我境界中的样子,我好生羡慕,寂静的村庄,古朴的屋舍,清新的山林,茂密的植被,野鸟自由地鸣叫,这不正是自己向往的世外桃源吗!
不用说这里是一处安静之所在,虽然和尘嚣、嘈杂相隔不远,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手艺人完全投入的样子让我想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那些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有次序地堆放在房前屋后,让这户农家显得比较特别。当一个人沉溺于某一种爱好或执着时,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应该是丰盈的,更是充实的。看着眼前这个手艺人,我突然想到了一幅幅画面。在许多个晴空万里的日子,一个光着膀子的中年人采集到门前的泥土,捣碎成细面状,在阳光下晾晒,然后挑水浸泡。偌大的院子里有一摊稀泥,中年人挽起裤腿,徜徉其中,他来回踩踏的样子,就像稻田里插秧的农人。要不了多久,在一间简朴的作坊里,一团团均匀酥软的泥巴,在一个木轮的飞速旋转中,渐渐变成想要的模样。中年人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的平面上,小心翼翼、满眼柔情的样子像是在呵护自己的孩子,他不允许鸡啊狗啊光顾院子,要是在瓦罐瓦盆上留下抓痕,那就得揉碎了重新再来。几个时辰之后,瓦罐瓦盆毛坯可以移动了,中年人把这些毛坯一件一件搬进窑里,开始焚烧。一座窑洞,一堆上好的干柴,把握好火候,三五天后,一件件圆润精美的瓦罐瓦盆便破窑而出,房前屋后,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堆满成品,活脱脱一个瓦罐瓦盆大展销。
记得小时候收麦时节,村里经常来货郎担,这些货郎担担着大小不一的瓦罐瓦盆,沿路上叫卖,悠长的叫卖声吸引了很多看热闹的人。扁担上下忽悠,瓦罐瓦盆也跟着一起一伏,有时看得我们提心吊胆,可货郎担却一脸坦然,瓦罐瓦盆自然是安然无恙。他们用瓦罐瓦盆换取小麦、大豆之类的粮食后,迈着稳健的步伐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记得他们光着膀子,脖子上挂着白毛巾,脸上淌着汗珠。我们那些小孩子,跟在后面疯跑,直至他们翻过一座山,蹚过一条河。夕阳的余晖下,他们长长的影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闪现了好多年。那时候,农村人生活苦焦,家里能有三五个盆盆罐罐的已经是殷实人家了。现在,各种家用电器替代了那些黑不溜秋的东西,农村人的家居生活和城里人差不多,仅存的两三个盆盆罐罐,主人还嫌碍事,能完整地搁置在屋后的墙角就已经不错了。有情趣的人家给盆盆罐罐里填满土,栽上花,在庭院里一字排开,白墙青瓦、绿草红花,农家大院甚是美观。货郎担叫卖的场景也没有了,行将消失的瓦罐瓦盆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时代的悲哀?为数不多的手艺人,还在作着最后的坚守。让人高兴的是,手艺人说,县上已将这项手工艺列入非遗保护项目,如果非遗申报成功,他应该算是第四代瓦罐手工艺传承人了。手艺人充满自信的脸上沾了几片泥巴,笑得裂开的嘴巴露出两排白生生的牙齿。
断断续续的闲谈中,一件件瓦罐瓦盆的毛坯新鲜出炉,搁置在院子里的一角,手艺人往返在院子和作坊之间,风风火火的样子已不仅仅是一场劳作,而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要不了多久,手艺人又要在瓦窑旁忙活,直到那些成品的罐罐盆盆整齐、有次序地排在房前屋后,招来上门购买的客人。也许手艺人会偶尔当一回货郎担,一头挑着瓦罐,一头挑着日月,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上山路,走在他悠闲幸福的日子里。
傍晚时分,我们原路返回,朋友们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什么是幸福,有的说在农村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一座别墅,养花草,有山泉水喝就行;有的朋友说,住进繁华都市,选一处高层,俯瞰整个城市,还能伸手摘星辰白云就好;还有朋友说买一辆房车,车里带上厨房和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周游世界就是幸福。可我觉得,不管是建造多漂亮的房子,还是沿途看到多少美景,如果像做瓦罐瓦盆这个人这样的人生态度,他就是幸福的。因为他与世无争,自由自在,沉醉在一片小天地里。他那份执着不是逃避,也不是厌世,就是在一片简单的世俗里活出自己的本真。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制陶人,赤着双脚,挽起裤腿,在一片柔和的稀泥里踩踏,浑身沾满了泥巴,可赤脚踩踏的感觉很美很美,后来我做了很多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瓦罐瓦盆,没想到过了若干年后,那些瓦罐瓦盆竟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