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丹花更绚烂
文章字数:3405
杨丹课间指导学生作业
金卓教学生怎样拿陶笛
红日,蓝天,白云。
初冬第一场雪刚放晴,由南京市雨花台区援建的丹凤县凤冠移民新城雨丹友谊小学在初冬的暖阳照耀下,金光灿灿,熠熠生辉。走进校园,环境恬静安详、干净整洁,氛围昂扬奋进、激情澎湃。
创新教技育丹花
“大家好!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田螺姑娘》。从前有个年轻人,独自种着几亩薄田过活……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田螺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11岁的淡田青同学讲完故事后继续追问。
“我觉得田螺姑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为她对帮助她的人给予了回报。”王佳怡同学说,“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则民间故事与大家分享?”“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同时,要学会感恩。比如,南京市雨花台区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帮助了我们,我们就应该感谢他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也能帮助别人。”淡田青同学深情地回答。
“互动、促思、分享,这是杨老师语文课堂的一个创新。”雨丹友谊小学校长柯启朝在谈到南京雨花台区支教老师杨丹时说的一句话。杨丹老师是一个90后的青年女教师,党员,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南京市古雄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是雨花台区优秀青年教师,雨花台区优秀班主任。
今年9月,新学年伊始,杨丹来到雨丹友谊小学支教后发现大山里的孩子淳朴、善良,但也十分内向,学生虽有很多质朴的想法,但不善言辞、羞于表达。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她创新设计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板块。让学生自主报名、自选故事、登台分享。别看这短短3分钟,它吸引了很多同学,也改变了很多同学。3分钟演讲不仅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内生动力,更给予了学生自信,满足了学生表达欲望。
学校还有一位叫金卓的老师也在雨丹友谊小学支教,她发挥专长,在学校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协助学校开设了体育、绘画、剪纸、陶笛、合唱等社团,自己挑起了组建训练学生吹奏陶笛的社团及合唱社团重任。面对一无所有的空荡荡的音乐教室,她积极求助南京同事,请他们帮忙购置乐器,2天后,一支支带有青春色彩的陶笛如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
第一次看见色彩鲜艳的陶笛时,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面对音乐基础和年龄参差不齐的社团成员,金卓及时联系笛子专业的大学老师询问教学方法,联系师父询问教学方式,同时研读南京学校陶笛校本教材,从最基本的持笛姿势开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分阶段、分批次等方式,顺利开展了专属于孩子们的陶笛社团。
“金老师,我紧张,总是找不到按孔。”在一次吹奏单兵教练中,一个女生这样对金老师说。这位小学生来自二年级,衣着破旧、头发散乱、身上还发出呛人的异味。在别的同学掌握了拿陶笛手势时,她总是独自寻找手指位置,并且常常不能如愿;当别的小朋友会吹奏“do、re、mi”时,她连“do”的指法都掌控不了……点评时,金老师为增强这个学生的自信心,却笑着说:“哇,你吹奏陶笛时的姿势好棒啊,很少有小朋友能做到你这样。如果下次你吹奏时更加放松一点,每个音符的指法再熟练一些,你肯定是个演奏陶笛的能手!”她似惊喜、似自信、似疑惑地抬起了头。就这样日复一日,她渐渐成长,时常因吹奏熟练、音色好,为大家做示范吹奏。同时,金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理知识,创新了“走步式”教学新法,教会学生利用自己走步的节奏来理解领会掌握音乐旋律,边走边唱,感受音乐的魅力,大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境之美。
真情抚育丹花艳
在杨丹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张峰,居住在凤冠新城移民点。他的头发长得很长了也没有剪,杨老师每次催促他理发,他都点头答应,可是到了第二天,他的头发依然没有剪。有一天,杨老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不理发,张峰却支支吾吾。于是,当天下午放学,杨老师决定亲自带他去理发店。“老师,不要去这家,这家贵。我们去前面那家吧,那家便宜,只要6块钱。”在一家门面装修漂亮的理发店门前,张峰拦住了杨老师。“没关系,杨老师付钱。”“还是去前面那家吧。”
剪完头发后的张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自信地微微一笑。“晚饭,爸爸妈妈一般会做什么好吃的?”杨老师关心地问。“这几天,都是我自己做饭。”“自己做饭?你会做饭?爸爸妈妈呢?”杨老师有些惊讶,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当问及家长时,张峰低着头,似乎不愿多说什么。
当晚,杨丹买了一箱牛奶和一箱方便面,决定去张峰家家访。
张峰家不大,但是很干净。一进门,他便开始烧水倒茶,热情招待老师。老师的家访,让张峰敞开了心扉。他说他的父亲在山上工作,半个月才回来一次,他的母亲回大山深处的老家照顾生病的爷爷了。原来,张峰爷爷患病,家里的秋粮无人收割,他母亲回老家一边照顾杨丹课间和学生下围棋患病的爷爷,一边收割成熟的秋粮,因此只剩他一个人在凤冠移民小区的新房里居住。“我以前数学、语文成绩都很好,能考90多分,现在不行嘞。”张峰腼腆地笑着说,眼角还显露出几许同龄人罕见的皱纹。“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学习,很难想象这是11岁的小孩所能承担的。他的勇敢、独立、自强,让我很感动。”杨丹动情地说。
那天,杨丹和张峰聊了很久。临走时,杨老师发现厨房的灶台上放着一碗炒熟的南瓜片。后来得知,那是张峰前一天晚上提前炒好的,准备第二天早晨做早餐,但因为大人不在家,他睡过头了,因此也没吃成。“所以,早上你是空着肚子上学的?”“嗯。”他羞涩地点着头。“好好照顾自己。注意用电、用火安全。陌生人敲门,千万别开。过两天,我再来看你。”杨丹的鼻子一酸……
“杨老师,这是我的语文作业。”当晚,许久不交作业的张峰,完成了作业,并把作业拍了下来,发到了杨老师的微信上。
“老师,周末我邀请了同学来我家吃火锅,您也来吧!”周末,杨丹收到了张峰的信息。
从此以后,杨丹便开始了“家访”之旅。不同的家庭,带给她不同的感动。她希望在支教结束之前,能走进45个学生的家里,倾听、感受、交流。
“有人说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读懂这本书。引领学生不断地品味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劲头,这是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金卓这样认为。二年级有一个男生很调皮捣蛋,平日里上音乐课时,不是和其他同学说话,就是动手动脚找同学打架,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有一次,金卓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乐理知识,要求同学们回答,这个同学一反常态居然举手了,金卓老师欣喜地发现了这个同学这一举动后,当即让这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没出预料,这个同学回答的问题答案是错的。尽管这样,金卓老师依然微笑着对这个同学说:“尽管你回答的问题答案是错的,但我很高兴,你勇气可嘉。今天我破例给你发一个鼓励奖。”说完这句话,金卓老师拿出一颗水果糖发给那个学生,那个学生脸上露出了一直没有看到过的微笑。从那以后,这个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准确率也日渐提高。
雨润丹花更绚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发生在雨丹友谊小学的故事,只是雨丹教育对口协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的鼎力帮扶和支持下,丹凤县派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先后赴南京市及雨花台区考察学习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教学理念,南京市也相继开展了支援丹凤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借力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丹凤教育借梯登高、借势发力、借智育才,助推丹凤教育现代化发展。
据了解,自丹凤县和雨花台区签订《教育扶贫对口协作协议》以来,他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学校管理、课改经验以及严谨、务实、高效的干事创业精神影响着丹凤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雨丹合作向下一代延伸和传承。今年以来,雨花台区先后为第九幼儿园投资386万元、雨丹友谊小学投资1700多万元,解决了凤冠新城移民点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题,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南京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缪炳文先生捐赠20多万元,设立“商山行印奖学金”;南京雨花台区先后选派杨丹、金卓、朱迪、谢娟、姜华等6名骨干教师赴丹凤支教,丹凤县也优选了4名骨干教师赴雨花台区实地培训,开阔思路、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今年10月,丹凤县11所学校与雨花台区有关学校签订(续签)了结对帮教协议,积极运用网络平台资源,实现线上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管理诊断交流活动。学生之间线上互动持续推进,两地之间情谊不断融合加深。
雨丹协作谱新曲,丹花沐雨更绚烂。伴随着雨丹协作不断深化融合的坚定步伐,两地的帮扶教育必然盛开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
金卓教学生怎样拿陶笛
红日,蓝天,白云。
初冬第一场雪刚放晴,由南京市雨花台区援建的丹凤县凤冠移民新城雨丹友谊小学在初冬的暖阳照耀下,金光灿灿,熠熠生辉。走进校园,环境恬静安详、干净整洁,氛围昂扬奋进、激情澎湃。
创新教技育丹花
“大家好!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是《田螺姑娘》。从前有个年轻人,独自种着几亩薄田过活……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田螺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11岁的淡田青同学讲完故事后继续追问。
“我觉得田螺姑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为她对帮助她的人给予了回报。”王佳怡同学说,“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则民间故事与大家分享?”“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同时,要学会感恩。比如,南京市雨花台区很多好心的叔叔阿姨帮助了我们,我们就应该感谢他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也能帮助别人。”淡田青同学深情地回答。
“互动、促思、分享,这是杨老师语文课堂的一个创新。”雨丹友谊小学校长柯启朝在谈到南京雨花台区支教老师杨丹时说的一句话。杨丹老师是一个90后的青年女教师,党员,硕士研究生,中小学一级教师,南京市古雄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是雨花台区优秀青年教师,雨花台区优秀班主任。
今年9月,新学年伊始,杨丹来到雨丹友谊小学支教后发现大山里的孩子淳朴、善良,但也十分内向,学生虽有很多质朴的想法,但不善言辞、羞于表达。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她创新设计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板块。让学生自主报名、自选故事、登台分享。别看这短短3分钟,它吸引了很多同学,也改变了很多同学。3分钟演讲不仅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内生动力,更给予了学生自信,满足了学生表达欲望。
学校还有一位叫金卓的老师也在雨丹友谊小学支教,她发挥专长,在学校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过程中,协助学校开设了体育、绘画、剪纸、陶笛、合唱等社团,自己挑起了组建训练学生吹奏陶笛的社团及合唱社团重任。面对一无所有的空荡荡的音乐教室,她积极求助南京同事,请他们帮忙购置乐器,2天后,一支支带有青春色彩的陶笛如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
第一次看见色彩鲜艳的陶笛时,学生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渴望。面对音乐基础和年龄参差不齐的社团成员,金卓及时联系笛子专业的大学老师询问教学方法,联系师父询问教学方式,同时研读南京学校陶笛校本教材,从最基本的持笛姿势开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分阶段、分批次等方式,顺利开展了专属于孩子们的陶笛社团。
“金老师,我紧张,总是找不到按孔。”在一次吹奏单兵教练中,一个女生这样对金老师说。这位小学生来自二年级,衣着破旧、头发散乱、身上还发出呛人的异味。在别的同学掌握了拿陶笛手势时,她总是独自寻找手指位置,并且常常不能如愿;当别的小朋友会吹奏“do、re、mi”时,她连“do”的指法都掌控不了……点评时,金老师为增强这个学生的自信心,却笑着说:“哇,你吹奏陶笛时的姿势好棒啊,很少有小朋友能做到你这样。如果下次你吹奏时更加放松一点,每个音符的指法再熟练一些,你肯定是个演奏陶笛的能手!”她似惊喜、似自信、似疑惑地抬起了头。就这样日复一日,她渐渐成长,时常因吹奏熟练、音色好,为大家做示范吹奏。同时,金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乐理知识,创新了“走步式”教学新法,教会学生利用自己走步的节奏来理解领会掌握音乐旋律,边走边唱,感受音乐的魅力,大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意境之美。
真情抚育丹花艳
在杨丹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张峰,居住在凤冠新城移民点。他的头发长得很长了也没有剪,杨老师每次催促他理发,他都点头答应,可是到了第二天,他的头发依然没有剪。有一天,杨老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不理发,张峰却支支吾吾。于是,当天下午放学,杨老师决定亲自带他去理发店。“老师,不要去这家,这家贵。我们去前面那家吧,那家便宜,只要6块钱。”在一家门面装修漂亮的理发店门前,张峰拦住了杨老师。“没关系,杨老师付钱。”“还是去前面那家吧。”
剪完头发后的张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自信地微微一笑。“晚饭,爸爸妈妈一般会做什么好吃的?”杨老师关心地问。“这几天,都是我自己做饭。”“自己做饭?你会做饭?爸爸妈妈呢?”杨老师有些惊讶,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当问及家长时,张峰低着头,似乎不愿多说什么。
当晚,杨丹买了一箱牛奶和一箱方便面,决定去张峰家家访。
张峰家不大,但是很干净。一进门,他便开始烧水倒茶,热情招待老师。老师的家访,让张峰敞开了心扉。他说他的父亲在山上工作,半个月才回来一次,他的母亲回大山深处的老家照顾生病的爷爷了。原来,张峰爷爷患病,家里的秋粮无人收割,他母亲回老家一边照顾杨丹课间和学生下围棋患病的爷爷,一边收割成熟的秋粮,因此只剩他一个人在凤冠移民小区的新房里居住。“我以前数学、语文成绩都很好,能考90多分,现在不行嘞。”张峰腼腆地笑着说,眼角还显露出几许同龄人罕见的皱纹。“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学习,很难想象这是11岁的小孩所能承担的。他的勇敢、独立、自强,让我很感动。”杨丹动情地说。
那天,杨丹和张峰聊了很久。临走时,杨老师发现厨房的灶台上放着一碗炒熟的南瓜片。后来得知,那是张峰前一天晚上提前炒好的,准备第二天早晨做早餐,但因为大人不在家,他睡过头了,因此也没吃成。“所以,早上你是空着肚子上学的?”“嗯。”他羞涩地点着头。“好好照顾自己。注意用电、用火安全。陌生人敲门,千万别开。过两天,我再来看你。”杨丹的鼻子一酸……
“杨老师,这是我的语文作业。”当晚,许久不交作业的张峰,完成了作业,并把作业拍了下来,发到了杨老师的微信上。
“老师,周末我邀请了同学来我家吃火锅,您也来吧!”周末,杨丹收到了张峰的信息。
从此以后,杨丹便开始了“家访”之旅。不同的家庭,带给她不同的感动。她希望在支教结束之前,能走进45个学生的家里,倾听、感受、交流。
“有人说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读懂这本书。引领学生不断地品味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劲头,这是我们每一个做老师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金卓这样认为。二年级有一个男生很调皮捣蛋,平日里上音乐课时,不是和其他同学说话,就是动手动脚找同学打架,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有一次,金卓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出一个乐理知识,要求同学们回答,这个同学一反常态居然举手了,金卓老师欣喜地发现了这个同学这一举动后,当即让这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没出预料,这个同学回答的问题答案是错的。尽管这样,金卓老师依然微笑着对这个同学说:“尽管你回答的问题答案是错的,但我很高兴,你勇气可嘉。今天我破例给你发一个鼓励奖。”说完这句话,金卓老师拿出一颗水果糖发给那个学生,那个学生脸上露出了一直没有看到过的微笑。从那以后,这个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准确率也日渐提高。
雨润丹花更绚烂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发生在雨丹友谊小学的故事,只是雨丹教育对口协作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在南京市雨花台区的鼎力帮扶和支持下,丹凤县派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先后赴南京市及雨花台区考察学习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教学理念,南京市也相继开展了支援丹凤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借力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丹凤教育借梯登高、借势发力、借智育才,助推丹凤教育现代化发展。
据了解,自丹凤县和雨花台区签订《教育扶贫对口协作协议》以来,他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学校文化、学校管理、课改经验以及严谨、务实、高效的干事创业精神影响着丹凤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雨丹合作向下一代延伸和传承。今年以来,雨花台区先后为第九幼儿园投资386万元、雨丹友谊小学投资1700多万元,解决了凤冠新城移民点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题,有效缓解了城区大班额问题。南京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代表缪炳文先生捐赠20多万元,设立“商山行印奖学金”;南京雨花台区先后选派杨丹、金卓、朱迪、谢娟、姜华等6名骨干教师赴丹凤支教,丹凤县也优选了4名骨干教师赴雨花台区实地培训,开阔思路、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今年10月,丹凤县11所学校与雨花台区有关学校签订(续签)了结对帮教协议,积极运用网络平台资源,实现线上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管理诊断交流活动。学生之间线上互动持续推进,两地之间情谊不断融合加深。
雨丹协作谱新曲,丹花沐雨更绚烂。伴随着雨丹协作不断深化融合的坚定步伐,两地的帮扶教育必然盛开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