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孤独的行者
赵 丰
文章字数:2463
  多年来,我保持着散步的习惯。散步,是生命的享受。心里装着烦恼的人,是没有心思散步的。在生命的间隙,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会静下来到田野里散步。仿佛一个孤独的行者,和田野、空气、寂静朝夕相处,让我的心境趋于和谐。
  师范毕业后,我在这个小县城做了一名教师,业余时间开始写作,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小说后,便把作家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八年后,我进了政府机关,给领导当秘书,远离了写作。又过了八年,我当上了局长,开始“风光”起来。坐小车、赴宴席,听着恭维话,板着脸训斥人,陷入了庸俗的泥坑,自以为这就是美好的人生。可是我并不懂得“为政”之道,不晓得怎样处理上下级关系,胸怀一股激情,却常常办砸了事情,结果被免掉了局长,到县文联做了一名虚职。那个冬天,我的心情黯淡到了极点,于是在书籍里寻找慰藉。
  那个冬天,我的牙齿会敲击着冷战。我明白,那不仅仅是因为寒冷,还有精神方面的因素。我周围所有的人,在冬天都缩着脖子,我怎么能高扬起头颅?牙齿的敲击只是一种表象,反映出精神的萎缩。
  走进西安解放路的一家书店,看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于是买了回来。打开,才发现那是一本寂静的书,是一个人的寂寞。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很难进入他的文本。梭罗自己也说:“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栗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尔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但在这漫长的人生中,谁又能不失去些什么呢?
  对梭罗的崇拜,源于他那种寻求安静的方式,这也正是我迫切需要的人生方式。
  《瓦尔登湖》之后,我又读到了卢梭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精神悄然明亮。它是一盏思想的明灯,让我在漆黑的大海上得到安慰和力量。怎样理解卢梭命定的孤独?它是光,我是被它照亮的部分。好像,在实现自我理想的征途上,我寻觅到了精神的知音,内心涌满幸福的感觉。
  于是,我重新开始写作,找回曾经失去了的自我。
  我是从一本介绍性的文字走近卢梭的。短短123页的《卢梭》,我用了两个星期才读完。那是在寒冷的日子里完成的,我的周围,受寒冷的影响,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事件。对于阅读者来说,这是极好的氛围。阅读完毕,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对于卢梭,我不知是崇敬仰服,还是扼腕长叹。
  《孤独散步者的遐想》是卢梭以日记形
  式写下的随笔集,是在岁月中被人们铭记的一部杰作。在这本书中,卢梭与自己交谈,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分析和解剖,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形象——真诚、淳朴、爱自然、爱人类。你能把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还沉浮于喧闹之中,我说,你最好选择逃离,然后再打开这本书。
  2004年以来,我陷入在自己的文字里,难以自拔。在实现作家梦的旅程中,我仿佛一个孤独的行者,除了写作,就是安静地读书。我喜欢安静,习惯从安静中获取思想的重量。人们常说,作家应当找一个僻静幽雅的去处去创作。我以为,读书,也需要这样的环境,尤其读好书,需要的是能高度集中的精神条件。作为读者,最需要的是朴素淡泊的心境。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却孤独地读着书,写着文字,在月光下执拗地寻找自己的影子。荷马和左丘明用声音录下史诗,我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撑住下巴,陷入惯常的思索里,编织着一些景象、氛围,或者故事。
  孤独的行者。我常常这样自嘲,也安慰着自己。渐渐地,我感觉到自己的文字并不适合小说,于是开始尝试散文随笔的写作。也许,是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了我抒写自然的灵感,是卢梭的《孤独散步者的遐想》给了我表达心灵的方式,写出来的文章相继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散文》等文学刊物上发表,获得了冰心散文奖、孙犁文学奖、柳青文学奖,走进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大门。
  孤独让我读书,读书让我获得了小小的成绩。读书不仅与博大深沉的审美体验悠然相关,与深邃的思想相伴而行,同时,孤独和读书会让人保持清醒,抗拒外界的诱惑。滚滚红尘中,名誉、金钱、地位、美女、香车、豪华的别墅,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被其诱惑。孤独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幽思,能使我们在沉寂中抗拒诱惑,在清冷里获得思想。
  孤独是高尚的。真正的孤独是“孤”而不“独”的,孤独者悠远、缄默地沉思,连接着生命的一切领域,贯通着气象万千的纷繁世界。孤独者的心胸像天空一样宽广,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在天空书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
  夜已深沉,万籁俱寂,我还坐在书房里。这是我保持孤独的习惯。有人面临孤独,选择对一匹马或者一棵树说话。这是一种禅的境界,一般人很难享受得到。我的书房除了书,还有一对沙发,几盆花草,它们成为我寂寞的伴侣。常常,在写作疲倦的时候,我会和它们促膝谈心。在那个时候,它们是有思想的。这是我自己的感觉。也许,我会打开书页,凝视着书里的句子和它的作者对话。它的作者,可能是老子、庄子,也可能是梭罗、卢梭、蒙田、尼采或者叔本华……这样的对话是很有趣的,他们会启发我怎样做人,怎样思想,怎样写作。对话完了,我会拉开窗帘,遥望夜空里的星月。我知道,那是哲人们凝视过的夜空。
  我所在的小城里,人们已经进入睡眠状态,我耳畔里的鼾声此起彼伏。只有我,依然在田野散步,固执地滞留在大地上梭罗和卢梭以及众多哲人留下的阴影里。是寒风,一次次催促我回到书房。打亮灯,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哲人那沉思着的画像上,自信、坚强、执着,这是一个孤独者的神态。人们,要经过多少次碰撞后,才能记住一张脸呢?
  庄子的好处,是在一个人无助的时候,竟然出现了慰藉。这种慰藉纯粹属于精神的层次。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开掘与营造内心世界,才能有效地体验最深沉的审美情趣,才能实现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信仰。正是在孤独中,自我在认识上作深沉的反省,从而认识自我使命和生命意义。
  孤独的行者,这是我排斥人生烦恼、解脱庸俗的最好方式。散步途中,或欣赏田野的风光,或坐在田埂上安静地读书,是我生命的惬意。如果有风吹来弄乱了书页,我会想起古人的那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也许此刻,我的灵感就会上来,于是疾步走回书房,在电脑上敲击着属于自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