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退伍不褪色 平凡岗位继续散发光和热
本报记者 方方
文章字数:4630
   编者按
  一声军号道不尽军旅生活的刻骨铭心,一首军歌唱不完好男儿的忠肝义胆,在部队的锤炼和成长,军人精神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很多退伍军人,他们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不抛弃不放弃,看他们的棱角就知道他们曾经是军人,他们显露着军人不屈不挠的毅力,一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不同岗位上继续散发着光和热。近日,本报记者对我市3位退伍军人进行了深入采访。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

  张战强 用光伏产业助力家乡发展
张战强上山查看太阳能发电板

  “战强好久不见,没事去我家坐坐,喝杯水!”12月3日,张战强前往商州区沙河子镇的光伏发电站时,在半山腰上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邀请,他笑着说,自己这几年早已和沙河子镇的群众打成了一片,他的光伏发电站投产以来给沙河子镇沙河子村后岭组和红光社区段山组近百户村民带来了收益。
  今年59岁的张战强,是土生土长的商州人。1979年12月,刚满17岁的张战强应征入伍,在北京海军司令部机关当汽车兵。当兵期间除了训练,他把握每一次考试机会,1981年和1985年分别两次考入天津海军后勤学校和海军勤务学院,毕业后担任海军第二发信台司令部汽车排长等职。他在部队服役的近30年里,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多次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
  2006年,张战强服役期满,从商洛军分区中校副团职转业选择自主择业。张战强说:“转业时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先在西安的一个房地产公司打工,后来还做过钢材销售生意。”工作中,他认真努力,但是在外漂泊久了难免思念家乡故土。
  2009年,张战强与北京、江苏的几位战友聚会时,听他们讲起了光伏产业,当时有战友在发展这项产业,最初他听得一头雾水,感觉这样的大产业一个人扛不起来。张战强说:“他们讲搞光伏产业要占几百亩地,资金投入也很大,而当时咱们商州光伏产业不多,无法借鉴,不过我的战友经常给我分享经验,我就有点心动了。”通过战友的分析,张战强慢慢了解了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放手一搏。
  2014年,张战强回到家乡从事普通地面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工作,先和西藏猛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洛南县灵口镇2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苦于没有经验,办理手续跑了近2年,赔了80多万元,项目宣告失败,不仅把自己的积蓄搭了进去,还背上了几十万元贷款。“第一次创业是这样的结果我很不甘心,但轻易放弃不是我的性格。”张战强说。
  张战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2015年,他开始第二次创业,继续从事光伏行业,刚选址就花了3个月时间,后期测绘、做科研报告、电力接入、设计方案、评审等多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期间得到了市发改委和商州区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年后项目终于落实。
  但2017年项目开工并不顺利,原来,沙河子镇群众听说山上要建光伏发电站,堵在路上阻止施工队上山开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战强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和村民聊天、交朋友,一同吃住,了解他们的想法。那段时间,村里家家户户都认识了张战强,看到朴实的村民,他决定聘用他们,按每日80元工资结算,这样的举措不仅让村民的收入有了保障,还加快了项目建设的进度。
  最终,商州区沙河子镇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完成装机容量9.5MWp,投资约1.2亿元,于2017年6月正式建成实现并网发电,项目被列为商州区2017年度3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之一,解决当地村民就业80人,土地租金、电站运维、劳务收入等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约100户村民实现脱贫致富。同时,项目建设解决了电力紧张缺口,对于优化电网调度使用起到较好作用。
  站在沙河子村后岭组的山顶上,望着一片片蓝色的太阳能发电板整齐地排列在山头,张战强感慨:“梦想里的场景终于照进了现实,感谢政府的支持和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扶,让我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目前,张战强又开始了新的挑战,和南京宝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商州区夜村镇70MWp和洛南县灵口镇60MWp两个光伏发电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2亿元,力争在2022年开工建设。

   杨明军 与退伍军人一起共创未来
杨明军带领学员开展军事夏令营活动

  “作为军人要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党、忠诚于社会,作为退役自主创业的军人,我也要忠诚于企业,今天很荣幸获得新兴产业优秀奖,我会继续加油。”近日,来自洛南县城关街办腰庄村的退伍军人杨明军,参加“建行杯”第二届陕西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时激动地发表获奖感言。这是他首次参加创业创新大赛,此次荣誉给了他莫大的鼓励。目前,他创立的洛南县五星岛军事拓展训练基地,完成了县级11家中小学研学旅行,与8家院校达成合作,进行军事拓展训练体验,并研发和引入少年儿童军警课程,对幼儿园进行园内军警课授课,得到了企业和院校的一致好评。
  2005年12月,杨明军前往青海省武警部队服役,成为一名汽车兵,之后担任副班长、班长,服役8年后退伍回乡。“退伍后我一度很迷茫,不知道怎样开始接下来的生活。”杨明军坦言。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自己会开车,杨明军便到企业应聘专职司机,为了生计,他还开过大货车和公交车。看似稳定的工作在杨明军眼里,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不甘于永远只做打工人。于是,2016年他开始初次创业,2017年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无奈公司解散。
  “多个工作岗位上的历练,我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及优点,或许还有跟我一样的退伍军人正在迷茫,不如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2018年8月,杨明军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在洛南县租赁25亩土地,建立洛南县五星岛军事拓展训练基地。
  基地建设初期,杨明军全天24小时坚守,为了节省成本,他亲自上阵打地基、搬砖头、和水泥,背部和肩膀全部晒伤,脸上、身上严重脱皮,那段时间他整整瘦了24斤。场地有了,基地内容也要吸引人,为了更加专业,他去省上学习培训课程,经常走到哪,笔和本子就带到哪,随时记录每一个知识点。
  “这个项目能够满足大多数退伍军人的就业需求,专业对口,适应能力快,经过短时间培训就能上岗。”基地建成后,杨明军招聘退伍军人入职。现在基地共有35名退伍军人,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47岁,基地涵盖青少年国防教育研学旅行、少年儿童军警课、爱国教育军事训练体验、企业团队拓展训练、青少年军事文化夏令营、新兵入伍训练营等多项内容。
  “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孩子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对其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才能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杨明军说。传承优秀退伍军人品质,激发全民爱国热情是他创立基地的初心,儿童时期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前期他跑遍了陕西省多个院校及幼儿园进行宣传,他的努力受到了洛南县科教体局的支持,基地被评为“县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被洛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批准为“退伍军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正当基地步入正轨时,2020年8月6日,洛南县遭遇暴雨洪涝灾害,无情的洪水将杨明军从基地冲出300多米,为了活下去,他拼命往安全地带游,最终安全脱险。然而,基地全部摧毁,他苦心经营的基地付之东流,沮丧中,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第一时间赶了过去,给他送去了慰问金和生活用品,帮助他重新选址。同时,在洛南县人民武装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基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稳步发展,现在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已经覆盖到洛南县60%的校区。
  “创业确实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面对外界的冷嘲热讽,作为创业者必须要有一个好‘心脏’,如果军旅生涯是一个模拟战场,那么创业就是一场残酷的战争,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杨明军说。经过了那次洪灾,他明白了创业者的使命,其本质不是为了改变个人的生活现状,而是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同行者的梦想。2021年,洛南县再次发生洪灾险情,杨明军带领基地所有教官成立抗洪抢险突击队,赶往洛源、巡检等镇,出人出力、捐款捐物,提供着装、帽子、腰带等百余件。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杨明军表示,自己还要为有理想、有抱负的退伍军人提供更大更好的创业就业平台,与他们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李新刚 秦岭深山变身“蜂王”促农增收
李新刚准备邮寄土蜂蜜

  “感谢党的恩德,在创业的道路上为我指引方向,我将保持军人本色,将土蜂蜜做到最好,我也会努力回报社会。”家住柞水县下梁镇新合村的李新刚退伍后回到家乡自主创业,如今创立自己的土蜂蜜品牌销往全国各地,带领周边村民养蜂致富,成为产业扶贫的带头人。
  12月2日一大早,李新刚来到京东云仓,按照网上接单情况,将土蜂蜜从仓库中盘点出来,打包封口,邮寄前他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包装盒,生怕哪个环节出错。入冬以来,天气寒冷,外界花朵凋零没有蜜源,中华土蜂减少活动,进入休息期,此时却是李新刚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要把土蜂蜜装罐,然后配货,发往全国各地。“每年3月到5月是蜜蜂的繁殖期,为了给蜜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我在新合村建了养蜂场,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草给它们提供养分。”李新刚说。养蜂的13年里,他从一个退伍军人转变成了养蜂人,仍然保持着军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1995年12月,李新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在武警天津总队三支队十一中队服役,经过9年军旅生涯的磨炼,他在部队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期间荣立过个人三等功和集体三等功,还被武警总队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李新刚当兵时训练基地条件十分艰苦,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咬紧牙关完成任务,由于长时间的训练,加上水土不服,他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从2003年2月起,他开始住院治疗,经过多次检查最后被确诊为多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2004年,李新刚被认定为六级伤残军人,军旅生涯从此遗憾止步。退伍后,他回到家乡进行治疗,长期吃药调理,但效果不明显,加上家庭的变故,使他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他曾想过要放弃。但当兵的经历又给了他坚持的勇气,他说:“当兵时,训练那么苦我都挺过来了,想到这里,我就不会放弃生的希望,人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精彩!”由于身体原因,李新刚  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也不能过于劳累。外出打工不现实,可身处深山又如何挣钱维持生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养殖中华土蜂可以挣钱,想到深山很适合养蜂,于是他向老蜂农请教,购买养蜂书籍,一有时间还会从手机和电脑上学习。
  2008年,李新刚购买了6箱中华公蜂,蜂箱不多却成了他奋斗的起点,如何养好蜜蜂?如何产出优质蜂蜜?是他每天一睁眼就开始琢磨的事情。
  秦岭深山耕地较少,但各种野花和植被极为茂盛,每年春季百花齐放,山清水秀的环境无任何污染。而且山区有利于种植花草,李新刚租地30多亩种植油菜花、槐树苗、女贞子树苗等共计2万多株,每年这些植物相继开花给中华土蜂创造了丰富的蜜源。“养殖过程中,我也吃过许多苦,走了许多弯路,在山上追蜂、收蜂的时候,多次被蜜蜂蜇伤住院。”李新刚坦言。虽然很辛苦,但李新刚心里却是甜的,养蜂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改变了他的生活。
  如今,李新刚已经养殖了300多箱中华土蜂,建立了3个养蜂基地,还成立了家庭农场,并注册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商标。不仅如此,他通过抖音、微信、京东等线上平台宣传出售土蜜蜂,把土蜂蜜销售到天津、上海、浙江、山西、西安、四川等地,每年收蜂蜜时,他还雇用周边村民到蜂厂帮忙,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柞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我身体残疾自己创业的情况后,给予了我很大帮助,政府给伤残军人的创业扶持,让我很感激。”李新刚说。自己得到了帮助,也应该帮助别人,他立志要带领群众走好致富路,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养殖中华土蜂中,做到要富大家一起富。
  对于未来的生活,李新刚满怀憧憬,虽然创业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肯坚持就有希望,下一步他准备提高蜂蜜的品质和产量,扩大销路,进一步将蜜蜂养殖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