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 冬
文章字数:1392
陈宏哲
记忆中,儿时的冬天特别寒冷。每年到了三九严寒时节,老屋后的那排杨树总会冻裂树皮,树身炸开一道道明晃晃的竖口子。寒冬腊月,家里的酸菜、咸菜也上冻了,菜缸里结了层厚厚的冰盖,母亲每天捞菜时,用菜刀砍不开冰层,就改用斧头斫,甚至用热水浇,直至弄出个冰窟窿才能捞出菜来。
小时候,农村人住的土房子都不严实,老鼠经常肆无忌惮地在屋里窜来窜去,漫漫冬日里,凛冽的寒风经常串门似的光顾。寒冬腊月,西伯利亚的寒流又来了,风带着哨子吱吱响,每到这时,母亲总会念叨这样的歌谣:冬天来了咋办哩,穷寒娃娃受难哩,靠墙墙晒暖暖,熬过一天又一天……
那时,我们读书的教室是知识青年住过的土房子,墙壁四处漏风,加之常年不动烟火比家里更寒冷。每年冬天,老师总让我们每人带一张塑料纸钉教室的窗户。所谓的塑料纸,其实是尿素袋子里的二层包装袋,透光性不好,但可以抵御寒风。
民间常说“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三四九天,教室里冷得像冰窖一般,同学们都冻得坐不住,老师便吩咐我们每天带上柴火来上学。那时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养着猪或者牛,能烧柴的麦秸秆、玉米秆都被人们粉成糠喂猪喂牛了,一丁点柴火也显得异常珍贵。于是每天吃过后晌饭,我都会和小伙伴们外出去拾柴。所谓拾柴,就是捡拾风干的野草枯茎,或者爬上杨树、柿树、核桃树去掰枯枝,我们称为“掰干棒”。还有一种拾柴的办法就是挖树根——用撅头刨人家没有挖净的树根,再用斧子劈出一片一片的薄根片,可以当柴烧。
冬季清晨上学时,同学们都在教室门前的台阶上生火,先点燃番麦包、豆秆等软柴,再引燃细小的干柴,等火慢慢燃旺。于是,整个早读时间,教室里都烟尘雾罩,浓烟呛得大家直咳嗽,每个人的头上衣服上都落了一层厚厚的烟灰。家里条件好点的孩子用木炭续火,能持续到放学。大多数孩子是用玉米芯续火,至多耐两节课就熄灭了,实在冻得受不了,一下课我们就一起挤油油、晒暖暖。
小学三年级是在赵家祠堂里上的,祠堂后面有个水塘,寒冬时,塘面上结了层厚厚的冰。一到下课,我们十几个孩子就去水塘里溜冰,玩得忘乎所以。有一次下午溜冰时,冰层突然断裂,我一下子掉进水里,几个同学赶忙将我拉上来,但我的裤子棉鞋全湿透了,怕老师批评,只好一声不吭地穿着湿棉裤棉鞋熬到了放学。也怕父母骂,吓得躲在邻居家不敢回家。邻居婶在灶底下添了柴火,帮我烘干了棉裤棉鞋,并劝说母亲不要骂我。母亲倒没有骂我,她只是心疼我咋那么傻,甚至怀疑我是冻傻的!
儿时,冬季能玩的游戏可多了:滑冰、溜雪、堆雪人、打面包、踢沙包,都让我们乐此不疲。屋檐下垂着长长的冰溜子,我们玩渴了饿了,就顺手掰一个来吃。那时,我们像野生动物一样欢实,每天不玩到天黑就不进家门,伙伴们天天吃冰溜子、吃雪,但都非常健康,居然从不生病。
如今,老百姓日子富起来了,住房上档次了,生活条件也极为优越,冬季虽然寒冷,但人们都有了取暖设施,家里电暖器,甚至空调都普及了。这几年冬天,居然再也没有冻裂过我老屋后的杨树皮,估计全球气候真的变暖了。
今年冬季,我又想起母亲的歌谣:冬天来了咋办哩,穷寒娃娃受难哩,靠墙墙晒暖暖,熬过一天又一天……我知道,这样的歌谣来自外婆,描述了旧社会穷苦老百姓对冬季的畏惧。夏暖冬寒,谁也改变不了这一自然规律。不过,如今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受冷受冻了,冬季里,国家给每个中小学生都拨有专门的取暖经费,孩子们也都能坐在暖暖和和的教室里开开心心地学习了,冬季再也不需要熬着过了。
记忆中,儿时的冬天特别寒冷。每年到了三九严寒时节,老屋后的那排杨树总会冻裂树皮,树身炸开一道道明晃晃的竖口子。寒冬腊月,家里的酸菜、咸菜也上冻了,菜缸里结了层厚厚的冰盖,母亲每天捞菜时,用菜刀砍不开冰层,就改用斧头斫,甚至用热水浇,直至弄出个冰窟窿才能捞出菜来。
小时候,农村人住的土房子都不严实,老鼠经常肆无忌惮地在屋里窜来窜去,漫漫冬日里,凛冽的寒风经常串门似的光顾。寒冬腊月,西伯利亚的寒流又来了,风带着哨子吱吱响,每到这时,母亲总会念叨这样的歌谣:冬天来了咋办哩,穷寒娃娃受难哩,靠墙墙晒暖暖,熬过一天又一天……
那时,我们读书的教室是知识青年住过的土房子,墙壁四处漏风,加之常年不动烟火比家里更寒冷。每年冬天,老师总让我们每人带一张塑料纸钉教室的窗户。所谓的塑料纸,其实是尿素袋子里的二层包装袋,透光性不好,但可以抵御寒风。
民间常说“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三四九天,教室里冷得像冰窖一般,同学们都冻得坐不住,老师便吩咐我们每天带上柴火来上学。那时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养着猪或者牛,能烧柴的麦秸秆、玉米秆都被人们粉成糠喂猪喂牛了,一丁点柴火也显得异常珍贵。于是每天吃过后晌饭,我都会和小伙伴们外出去拾柴。所谓拾柴,就是捡拾风干的野草枯茎,或者爬上杨树、柿树、核桃树去掰枯枝,我们称为“掰干棒”。还有一种拾柴的办法就是挖树根——用撅头刨人家没有挖净的树根,再用斧子劈出一片一片的薄根片,可以当柴烧。
冬季清晨上学时,同学们都在教室门前的台阶上生火,先点燃番麦包、豆秆等软柴,再引燃细小的干柴,等火慢慢燃旺。于是,整个早读时间,教室里都烟尘雾罩,浓烟呛得大家直咳嗽,每个人的头上衣服上都落了一层厚厚的烟灰。家里条件好点的孩子用木炭续火,能持续到放学。大多数孩子是用玉米芯续火,至多耐两节课就熄灭了,实在冻得受不了,一下课我们就一起挤油油、晒暖暖。
小学三年级是在赵家祠堂里上的,祠堂后面有个水塘,寒冬时,塘面上结了层厚厚的冰。一到下课,我们十几个孩子就去水塘里溜冰,玩得忘乎所以。有一次下午溜冰时,冰层突然断裂,我一下子掉进水里,几个同学赶忙将我拉上来,但我的裤子棉鞋全湿透了,怕老师批评,只好一声不吭地穿着湿棉裤棉鞋熬到了放学。也怕父母骂,吓得躲在邻居家不敢回家。邻居婶在灶底下添了柴火,帮我烘干了棉裤棉鞋,并劝说母亲不要骂我。母亲倒没有骂我,她只是心疼我咋那么傻,甚至怀疑我是冻傻的!
儿时,冬季能玩的游戏可多了:滑冰、溜雪、堆雪人、打面包、踢沙包,都让我们乐此不疲。屋檐下垂着长长的冰溜子,我们玩渴了饿了,就顺手掰一个来吃。那时,我们像野生动物一样欢实,每天不玩到天黑就不进家门,伙伴们天天吃冰溜子、吃雪,但都非常健康,居然从不生病。
如今,老百姓日子富起来了,住房上档次了,生活条件也极为优越,冬季虽然寒冷,但人们都有了取暖设施,家里电暖器,甚至空调都普及了。这几年冬天,居然再也没有冻裂过我老屋后的杨树皮,估计全球气候真的变暖了。
今年冬季,我又想起母亲的歌谣:冬天来了咋办哩,穷寒娃娃受难哩,靠墙墙晒暖暖,熬过一天又一天……我知道,这样的歌谣来自外婆,描述了旧社会穷苦老百姓对冬季的畏惧。夏暖冬寒,谁也改变不了这一自然规律。不过,如今的孩子们再也不会受冷受冻了,冬季里,国家给每个中小学生都拨有专门的取暖经费,孩子们也都能坐在暖暖和和的教室里开开心心地学习了,冬季再也不需要熬着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