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 奋斗是我们前进的底色
文章字数:3403
编 者 按
2021年砥砺前行的足音还在耳畔回响,2022年风雨兼程的步履开始定向远方。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着、奋斗着,创造着美好未来。他们或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守护着百姓健康;或驻村帮扶,倾情奉献,致力于乡村振兴;或闻令而动,忠于职守,保护着一方平安……无数平凡英雄在各自岗位上挥洒汗水,以昂扬的姿态努力奔跑,商洛大地处处充满着新的希望和生机!
新春来临之际,在此,我们特撷取了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用镜头记录他们奋斗的身影,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道一声“谢谢”,说一声“辛苦了”,也真诚祝愿他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为 民 服 务 在 路 上
本报记者 王江波
2021年,民警王振全这样总结他:“这一年,是平凡,是充实,是奋斗。”
王振全以前在部队服役,2011年10月被分配到洛南县公安局古城派出所工作。在此期间,他始终保持着部队的良好作风,严于律己,得到了上级、同事与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他通过自身过硬的本领,被市公安局聘任为警务实战教官,2018年当选商洛市首届“汪勇式个人”。
2021年,对王振全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6月,王振全被推荐为十四运会火炬手。“听到这个消息,特别的意外,也特别的惊喜,能成为十四运的火炬手是非常光荣的。”王振全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振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火炬传递姿势。平时一有时间,他就拿出手机反复观看火炬传递视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要领。
火炬传递圆满成功,王振全用坚持和汗水在火炬传递当天写就了属于自己的闪耀时刻。但是他追求梦想和希望的脚步却一刻也不曾停歇。回到岗位后,他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
“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当群众向我们求助时,我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用满腔的热忱为群众排忧解难。”王振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1年11月10日深夜,正在巡逻的王振全接到110报警中心的指令,远在山东的魏某在和中联村的朋友李某视频聊天过程中,发现李某突然手脚麻木、不能动弹,在多次尝试联系无果后,魏某向洛南县公安局求助。接到指令后,王振全和同事迅速出动,赶往中联村。看到李某摔倒在地,言语不清,身上沾满了呕吐物,王振全立马扶起他,并拨打了120电话。随后,在村组干部和邻居的帮助下将李某送上救护车。看着救护车远去,王振全继续巡逻。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面对最多的不是犯罪分子,而是身边群众的小事,而这也是我心中最大的事!”王振全说。上门办理身份证、雨季转移撤离群众、防疫值守……王振全每天都奔波在为老百姓服务的路上。
“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无比充实。”王振全说,“2022年是农历虎年,我将用猛虎出山的气势,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情、用心、用力,当好为民服务的‘公仆’。”
分 到 新 房 子 迎 接 新 生 活
本报记者 余 婷
1月23日早上,洛南县洛源镇龙潭村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村民张彦灵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他家那坍塌得就剩厨房的房子,天气虽寒冷,但张彦灵的内心却非常温暖。
2021年,对于张彦灵夫妇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倒塌,但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搬进了镇上的移民搬迁点,住进了新房子,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张彦灵今年48岁,是村上的护林员,也是龙潭村九组的小组长。他平时除了忙活组上和护林员的事情,就是和妻子种庄稼、种药材,有空闲时间便在门口打零工,不愁吃穿,一家人过得也算幸福美满。
2021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致使洛源镇许多群众遭受洪涝灾害,财物不同程度受损,张彦灵家也没有幸免,他家房子墙体被雨水淋湿,9月份的一天,突然一声巨响,他家的房屋坍塌大半,就剩下厨房那一间。“家里几乎所有东西都被埋在房子下面,只挖出了一个茶几。”回忆起房子坍塌的场景,张彦灵现在都觉得后怕。
灾害发生后,张彦灵和妻子无处可去,便借住在隔壁三哥家里。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房子呢?张彦灵心里一点也没底。
灾情发生后,政府为张彦灵在镇上争取了一套移民搬迁房子。“我们真是因祸得福啊。”张彦灵的妻子一想到有新房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憧憬着住到镇上新房子后的美好生活。
11月份,张彦灵夫妇终于拿到新房子的钥匙,就赶紧着手装修,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新房已具备入住条件,他准备年前就搬入新家。
“过去的一年,虽然有很多沮丧,但是最多的是收获、是感激。”张彦灵坦言,他感激这个好时代,感激党的好政策,让他有机会搬出山沟沟,住上新房子。
把 爱 的 阳 光 洒 向 教 育 事 业
本报记者 方 方
2021年,对任教于商州区第二小学的李俊来说是辛勤耕耘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这一年,她相继获得了“商州区第二小学师德标兵”“商州区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能手”等多项荣誉。
李俊家住商州区城关街办付村。幼年时期,她就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2004年,李俊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报了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商州区牧护关镇秦关小学教书。2018年,她通过遴选进入了商州区第二小学,担任班主任工作。面对一个班60多个学生的大班额教学,她感觉压力很大,总是挤时间去听学校的每一节公开课,学习身边同事的教学方法。“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受了你,那么他们才愿意跟随你学习知识。”课堂上,李俊认真传授知识,课后,她主动和学生聊天,用轻松愉快的相处模式,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增进师生感情。
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商州区第二小学多次组织老师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开设社团课、兴趣班,同时开展课后服务。作为一名基层老师,李俊感受到自己肩头的责任更重了。“把握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快乐学习,是我的教学宗旨。”为了改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李俊常常观看网上的名师讲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她成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积极参加户外劳动实践活动。
2021年6月,李俊从校级少先队活动大赛脱颖而出,获得了“教学能手”称号。12月份,西安发生疫情,学校要求老师线上教学,对于李俊来说,这又是一项新的挑战。“我家设备不齐全,暂时把办公室电脑搬回家用,由于孩子年龄小,总是吵闹,所以我只能在半夜录制课程。”李俊说,为了能保质保量地给学生上网课,她常常与同事讨论教学方法,一节课录下来已经凌晨。即便如此,她仍然克服各种困难,随时随地给学生线上答疑解惑,她的认真负责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2021年,我迎接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这些经历让我懂得,教育事业需要终身学习。”在新的一年里,李俊表示将继续把爱的阳光洒向教育事业,用崇高的师德之光去照亮孩子们的内心,继续扬帆逐梦。
“ 我 能 做 些 什 么 ? ”
本报记者 肖 云
2021年,对马恒诚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他本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却因一次支医任务,与千里之外的洛南县产生了交集。
到洛南2个多月之后,西安发生疫情,他主动提出赴西安支援。
两次主动请缨,只因一个习惯性的思索:“我能做些什么?”
21年前,年轻的马恒诚就有了支援西部的想法,可一直没有实现。2021年,南京市江宁区对口支援洛南县工作进一步深化,马恒诚毅然报名。
乘高铁、转汽车,10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马恒诚到了洛南,他被分派到县医院。来就诊的患者大多不会说普通话,浓重的洛南方言听得他一头雾水,于是他变成一个“话痨”,不停地向同事请教,很快克服了语言关。两个多月,他接诊患者350多人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2项,培训科室医生6次,还在县、镇、村举办口腔卫生知识讲座。
对接触过马恒诚的人来说,这个南方人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科学的管理经验、极强的时间观念、极高的办事效率,以及自我提升的意识。他常向同事和领导提出建议:“要提高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和书本了解最新的知识、技术。”“应注重职工的个人发展,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提升获得感。”这些先进理念已潜移默化渗透到县医院的管理层面以及不少医生的观念里,对医院和医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疫情发生后,马恒诚作为洛南县医院一员被派往西咸新区进行核酸采集。对亲友的担心,他显得自信沉着:“我有过抗疫经历,只要防护得当,就不必过多的担心。”
身为领队,马恒诚总把最重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他去的往往是路途最远的老旧小区和建筑工地的采集点。在采核酸时,遇到戴双层口罩的居民,他会忍不住科普:“不用戴双层,这样反而还降低了防护效果。”看到志愿者辛苦忙碌,他主动添加其微信,告诉他们穿脱防护服的实用技巧。
临近春节,马恒诚依然坚守在西安防疫一线,他决定不回家过年了,原因是:回去还要麻烦政府安排车辆送,到南京了也要隔离,他觉得这是为社会增加负担。
2021年砥砺前行的足音还在耳畔回响,2022年风雨兼程的步履开始定向远方。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着、奋斗着,创造着美好未来。他们或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守护着百姓健康;或驻村帮扶,倾情奉献,致力于乡村振兴;或闻令而动,忠于职守,保护着一方平安……无数平凡英雄在各自岗位上挥洒汗水,以昂扬的姿态努力奔跑,商洛大地处处充满着新的希望和生机!
新春来临之际,在此,我们特撷取了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用镜头记录他们奋斗的身影,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道一声“谢谢”,说一声“辛苦了”,也真诚祝愿他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为 民 服 务 在 路 上
本报记者 王江波
2021年,民警王振全这样总结他:“这一年,是平凡,是充实,是奋斗。”
王振全以前在部队服役,2011年10月被分配到洛南县公安局古城派出所工作。在此期间,他始终保持着部队的良好作风,严于律己,得到了上级、同事与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他通过自身过硬的本领,被市公安局聘任为警务实战教官,2018年当选商洛市首届“汪勇式个人”。
2021年,对王振全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6月,王振全被推荐为十四运会火炬手。“听到这个消息,特别的意外,也特别的惊喜,能成为十四运的火炬手是非常光荣的。”王振全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振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火炬传递姿势。平时一有时间,他就拿出手机反复观看火炬传递视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要领。
火炬传递圆满成功,王振全用坚持和汗水在火炬传递当天写就了属于自己的闪耀时刻。但是他追求梦想和希望的脚步却一刻也不曾停歇。回到岗位后,他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
“我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当群众向我们求助时,我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用满腔的热忱为群众排忧解难。”王振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1年11月10日深夜,正在巡逻的王振全接到110报警中心的指令,远在山东的魏某在和中联村的朋友李某视频聊天过程中,发现李某突然手脚麻木、不能动弹,在多次尝试联系无果后,魏某向洛南县公安局求助。接到指令后,王振全和同事迅速出动,赶往中联村。看到李某摔倒在地,言语不清,身上沾满了呕吐物,王振全立马扶起他,并拨打了120电话。随后,在村组干部和邻居的帮助下将李某送上救护车。看着救护车远去,王振全继续巡逻。
“作为一名基层民警,面对最多的不是犯罪分子,而是身边群众的小事,而这也是我心中最大的事!”王振全说。上门办理身份证、雨季转移撤离群众、防疫值守……王振全每天都奔波在为老百姓服务的路上。
“这一年的经历,让我无比充实。”王振全说,“2022年是农历虎年,我将用猛虎出山的气势,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情、用心、用力,当好为民服务的‘公仆’。”
分 到 新 房 子 迎 接 新 生 活
本报记者 余 婷
1月23日早上,洛南县洛源镇龙潭村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村民张彦灵踩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他家那坍塌得就剩厨房的房子,天气虽寒冷,但张彦灵的内心却非常温暖。
2021年,对于张彦灵夫妇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他们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倒塌,但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搬进了镇上的移民搬迁点,住进了新房子,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张彦灵今年48岁,是村上的护林员,也是龙潭村九组的小组长。他平时除了忙活组上和护林员的事情,就是和妻子种庄稼、种药材,有空闲时间便在门口打零工,不愁吃穿,一家人过得也算幸福美满。
2021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致使洛源镇许多群众遭受洪涝灾害,财物不同程度受损,张彦灵家也没有幸免,他家房子墙体被雨水淋湿,9月份的一天,突然一声巨响,他家的房屋坍塌大半,就剩下厨房那一间。“家里几乎所有东西都被埋在房子下面,只挖出了一个茶几。”回忆起房子坍塌的场景,张彦灵现在都觉得后怕。
灾害发生后,张彦灵和妻子无处可去,便借住在隔壁三哥家里。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房子呢?张彦灵心里一点也没底。
灾情发生后,政府为张彦灵在镇上争取了一套移民搬迁房子。“我们真是因祸得福啊。”张彦灵的妻子一想到有新房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憧憬着住到镇上新房子后的美好生活。
11月份,张彦灵夫妇终于拿到新房子的钥匙,就赶紧着手装修,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新房已具备入住条件,他准备年前就搬入新家。
“过去的一年,虽然有很多沮丧,但是最多的是收获、是感激。”张彦灵坦言,他感激这个好时代,感激党的好政策,让他有机会搬出山沟沟,住上新房子。
把 爱 的 阳 光 洒 向 教 育 事 业
本报记者 方 方
2021年,对任教于商州区第二小学的李俊来说是辛勤耕耘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这一年,她相继获得了“商州区第二小学师德标兵”“商州区少先队活动课教学能手”等多项荣誉。
李俊家住商州区城关街办付村。幼年时期,她就萌生了当老师的想法。2004年,李俊高考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报了一所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商州区牧护关镇秦关小学教书。2018年,她通过遴选进入了商州区第二小学,担任班主任工作。面对一个班60多个学生的大班额教学,她感觉压力很大,总是挤时间去听学校的每一节公开课,学习身边同事的教学方法。“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受了你,那么他们才愿意跟随你学习知识。”课堂上,李俊认真传授知识,课后,她主动和学生聊天,用轻松愉快的相处模式,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增进师生感情。
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商州区第二小学多次组织老师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开设社团课、兴趣班,同时开展课后服务。作为一名基层老师,李俊感受到自己肩头的责任更重了。“把握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快乐学习,是我的教学宗旨。”为了改变以前的教学理念,李俊常常观看网上的名师讲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下,她成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积极参加户外劳动实践活动。
2021年6月,李俊从校级少先队活动大赛脱颖而出,获得了“教学能手”称号。12月份,西安发生疫情,学校要求老师线上教学,对于李俊来说,这又是一项新的挑战。“我家设备不齐全,暂时把办公室电脑搬回家用,由于孩子年龄小,总是吵闹,所以我只能在半夜录制课程。”李俊说,为了能保质保量地给学生上网课,她常常与同事讨论教学方法,一节课录下来已经凌晨。即便如此,她仍然克服各种困难,随时随地给学生线上答疑解惑,她的认真负责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2021年,我迎接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这些经历让我懂得,教育事业需要终身学习。”在新的一年里,李俊表示将继续把爱的阳光洒向教育事业,用崇高的师德之光去照亮孩子们的内心,继续扬帆逐梦。
“ 我 能 做 些 什 么 ? ”
本报记者 肖 云
2021年,对马恒诚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他本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却因一次支医任务,与千里之外的洛南县产生了交集。
到洛南2个多月之后,西安发生疫情,他主动提出赴西安支援。
两次主动请缨,只因一个习惯性的思索:“我能做些什么?”
21年前,年轻的马恒诚就有了支援西部的想法,可一直没有实现。2021年,南京市江宁区对口支援洛南县工作进一步深化,马恒诚毅然报名。
乘高铁、转汽车,10多个小时的舟车劳顿,马恒诚到了洛南,他被分派到县医院。来就诊的患者大多不会说普通话,浓重的洛南方言听得他一头雾水,于是他变成一个“话痨”,不停地向同事请教,很快克服了语言关。两个多月,他接诊患者350多人次,开展新项目新技术2项,培训科室医生6次,还在县、镇、村举办口腔卫生知识讲座。
对接触过马恒诚的人来说,这个南方人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科学的管理经验、极强的时间观念、极高的办事效率,以及自我提升的意识。他常向同事和领导提出建议:“要提高学习的能力,通过网络和书本了解最新的知识、技术。”“应注重职工的个人发展,让他们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提升获得感。”这些先进理念已潜移默化渗透到县医院的管理层面以及不少医生的观念里,对医院和医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疫情发生后,马恒诚作为洛南县医院一员被派往西咸新区进行核酸采集。对亲友的担心,他显得自信沉着:“我有过抗疫经历,只要防护得当,就不必过多的担心。”
身为领队,马恒诚总把最重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他去的往往是路途最远的老旧小区和建筑工地的采集点。在采核酸时,遇到戴双层口罩的居民,他会忍不住科普:“不用戴双层,这样反而还降低了防护效果。”看到志愿者辛苦忙碌,他主动添加其微信,告诉他们穿脱防护服的实用技巧。
临近春节,马恒诚依然坚守在西安防疫一线,他决定不回家过年了,原因是:回去还要麻烦政府安排车辆送,到南京了也要隔离,他觉得这是为社会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