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二年,一起奔向美好未来
文章字数:3434
编者按
新年伊始,新的希望,新的征程。
2021,挥手再见。回顾这一年,我们各自努力着,走过风、走过雨,前进的道路上,努力是你的座右铭,勤奋是你的宗旨,拼搏是你的后盾,我们有过得、有过失,曾经的过往,顺也罢,逆也罢,已成往事,唯有面向未来,扬帆起航,再踏征程。
展望2022,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依然征途漫漫,荆棘丛生,仍需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希望在前进的道路上,所有人不被困难击倒,不被歧路迷惑,不因压力放弃,不因成绩而骄傲。向前走,一片朗朗乾坤,在虎年,再创一番辉煌!
付出更多汗水 成就更好自己
本报记者 李 亮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商洛新闻联播……”电视屏幕里的谢文娟,穿着西装,正襟危坐、端庄秀丽,播报新闻字正腔圆、掷地有声,举手投足大方优雅、光彩照人。
新闻主播、大型活动主持人这些身份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然而,走近之后才发现,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是一颗追求上进、不断超越的灵魂。
对谢文娟而言,2021年是不断挑战自我的一年。这一年,她开启了攻读研究生之路。对于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她来说,要通过全国联考,非常难实现。朋友都劝她:“你长得那么漂亮,工作又那么努力,舒服地过自己的日子不好吗?”但她认为,得把目标定高点,在这个过程中去超越和挑战自我。
“笨鸟先飞”“勤能补拙”是谢文娟在复习时定的两个“指导原则”。为了研究生考试,她每天强迫自己背100个单词,每天学习不低于3个小时。“吃顿火锅都没有时间。”回忆起当初,谢文娟笑着说。但她觉得,多付出一些,就会离成功更近一些。
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笔试成绩出来,谢文娟顺利通过了国家线。她怀着激动的心参加了面试,面对“谈谈家乡旅游发展”的考题,她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突出的表现能力,取得了面试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当谢文娟拿到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奋斗后的甜蜜萦绕着她。“我曾经也羡慕过别人的好运,后来才懂得,好运只是努力之后的表面呈现。”
像考研究生一样,工作中的谢文娟也不断地努力着。十几年来,她养成了很多习惯:每天坚持练音,练习镜头前的状态,时刻注意站姿和坐姿,注重饮食和身材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的气质。
为了拓宽生命的宽度,2021年,谢文娟接受了人生又一个挑战。她从一名主持人转变为商洛广播电视台创意策划部负责人,这更加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统筹协调单位各部门、确定活动主持词、联系演员等她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
回首2021年,谢文娟有太多的收获: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研究生,也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一次大转变。2022年,她将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在新的“舞台”上更加绚烂地绽放。
微光成炬 向光而行
本报记者 白志鑫
回顾起 2021年,马珍用五个字总结道:“忙碌且充实。”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马珍有无数个身份,公益志愿者、困难排解员、环境保护者、文明劝导员、政策宣讲员……每一个身份背后都是她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由于出色的表现,马珍被评为“2021年度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先进典型”。
丹南社区共6378户居民,常住人口1.05万人,人员结构复杂,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比较多。为弥补一些留守儿童亲情上的缺失,帮助他们生理心理健康成长,马珍与社区其他几名工作人员组成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的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亲情陪伴、爱心帮助等志愿服务,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子女家访活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帮扶力度,温暖了辖区多名未成年人。
同时,马珍经常组织志愿者到一些老人家中提供家政、健康检查、心里慰藉等服务,她的耐心和坚持,使他们与老人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社区残疾人员樊某,因身体重度残疾无法参加工作,一度灰心丧气,甚至绝望。马珍与同事多次上门疏导其情绪、解决困难。“感谢你们多年来的关心照顾,给予了我们全家温暖和信心,我们会好好地生活下去。”谈起马珍对家里的帮助,樊某的妻子感激不已。
在一次次组织和参与的志愿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人在马珍的带动下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志愿者们通过开展理论宣讲、社会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乡风文明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2021年,总有一些瞬间让我们铭记。那些奋斗、欢笑、泪水、拥抱和鼓励汇集成的感动,温暖着我前行的脚步。”新的一年,马珍将一如既往地帮助更多的人,同时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微光成炬,大家一起向光而行,用满城‘志愿红’点亮州城。”马珍说。
忙碌着,幸福着
本报记者 宋雨萌
说到丹凤人的早点,一定少不了面皮,大街小巷有着数不清的面皮店,家家户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凉拌面皮、炒面皮、黑白面皮、面皮牛筋面……一张张面皮,让这座小城更有滋味。
凌晨3点,万籁俱寂。此时,宋军民从睡梦中醒来制作面皮,不到3个小时,热腾腾的面皮就做好了。他骑上摩托车,在晨光中为客户送去新鲜的面皮。宋军民十年如一日地做面皮、送面皮,保质保量、诚信经营。
宋军民今年50出头,家住丹凤县竹林关镇张塬村,踏实勤奋,好学上进。2012年以前,他在外地务工挣钱养家。“在外漂泊,哪比得上一家人在一起。”返乡创业的想法常常在他脑海中盘旋。
2011年,宋军民在杨凌农高会上参观,面皮机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丹凤人爱吃面皮,何不制作面皮进行批发出售?”他看到了面皮的市场。说干就干,宋军民花费3万元购置了一套面皮机器,开启了他的面皮制作生涯。看着买回来的面皮机有序运转,宋军民开心地笑了。第二年,他收回了购买面皮机的成本。2018年,他更换了一套智能面皮机。“圆的、长的、方的都可以做,这款机器内置了微电脑,面皮的重量、张数都可以显示出来。”宋军民对新机器十分满意。
“为了保证面皮新鲜,我和妻子凌晨3点起床做面皮,6点前做好,早晨送到客户手里的面皮都是热的。”每日下午,宋军民用高筋面粉和面、醒面、洗面、沉淀,提前为凌晨做面皮做好准备工作。日复一日,除了特殊情况外,从不打烊。“客户们会提前一天给我发微信或者打电话,预定他们需要的面皮数量。第二天做好后,我给他们送上门。”
宋军民已经积累了一批固定客户,夏日旺季一天最多生产300多斤面皮,为20多家面皮店送货上门。价格实惠、赠送面筋,他的面皮也受到了散客的青睐,常有顾客上门购买,不少面皮乘着班车发至竹林关镇、峦庄镇等地。
2021年,宋军民依靠做面皮收入7万多元,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在一起,度过了美满幸福的一年。春节将至,他希望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新的一年生意红红火火。
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本报记者 王孝竹
回首2021年,南卫锋觉得亏欠了父母与孩子很多,好在自己手中的病人都已痊愈出院。
今年是南卫锋在镇卫生院工作的第14年。2007年,刚参加工作的他被安排在洛南县卫东镇卫生院,任门诊医生。2013年,南卫锋来到了商州区牧护关镇卫生院任门诊医生与住院医生。
因为志同道合,2008年,南卫锋与在腰市镇卫生院工作的井玉英相识相爱,组建了家庭。平日里,他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对待患者如家人,充满了耐心与热心,将山区群众的健康始终放在第一位。
2021年12月,陕西新冠确诊病例增加,南卫锋夫妇在各自卫生院中承担着疫情防控工作。位于牧护关镇的磨沟庙村有多人从中高风险区回来,需要上门进行核酸检测。27日一大早,因为雨雪影响,车辆无法进村,南卫锋步行进入磨沟庙村为他们进行采样,等到南卫锋带着样本回到卫生院已经是晚上9点多,他来不及休息,先将每个人的信息录入系统,连夜将样本送到市中医医院进行检测。
南卫锋在工作中一直都是认真负责的,对于自己经手的患者,他熟悉每一个人的病情与家庭情况。他自制了一张时间表,上面记录着需要定期上门做健康检查的村民。
2021年3月,南卫锋按期前去磨沟庙村8组看望64岁的王长命,却发现王长命躺在家中,不能动弹。询问得知,王长命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导致身上多处骨折,刚从医院做手术回来。他仔细查看了王长命的恢复情况后,叮嘱村医定期帮助王长命进行康复训练。之后,南卫锋多次去王长命家探望,适时调整他的康复训练内容。
南卫锋夫妻二人一心服务山区患者,两个孩子都托付在父母家中。他们夫妻可以守在患者病床前看着点滴打完,却不能在孩子生病时照看。疫情期间,南卫锋的父母生病住院,夫妻二人也只是打电话询问病情,说几句关心的话给父母听。南卫锋与井玉英说,亏欠了父母与孩子太多,只能等休假的时候多弥补一下。
对于2022年,南卫锋与井玉英说:“我们依旧要认真耐心地服务好每一位患者,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大家都健康。当然,还有尽量多抽出点时间去关心父母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