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迈向共同富裕
本报记者 李敏
文章字数:3916

    村民晾晒木耳

    薛和巷电讯元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美丽的梨园村

  室外寒风袭人,室内一片忙碌。1月22日,在商州区沙河子镇扶贫产业园5号厂房,商洛薛和巷电讯元件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制作电源线。来自沙河子镇王塬村的村民董小艳熟练地捆扎着电源线。董小艳笑着说:“公司是计件收入,干得多就拿得多,虽然辛苦,但每月都有三四千元的稳定收入,而且还在家门口干活,顾家务工两不误,我感到很满足!”
  商洛薛和巷电讯元件有限公司主要制作电源线、家用电器机内连接线及线束以及各种端子及塑壳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人均年增收2.4万元以上。“我们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给格力、美的等知名厂商,目前厂内有100多名务工人员,都是附近的村民,他们入职培训后便可上岗,月工资都在三四千元以上。”公司经理毛运超说。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之年。这一年,我市克服灾情、疫情影响,聚焦“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坚持把防返贫致贫作为头等大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创新推行“五强化五确保”工作机制,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描绘了一幅迈向共同富裕的美丽新画卷。
  机制保障促振兴
  “2021年10月9日,漫川关镇猛柱山村村民王录坤在大数据平台上申报贷扶贫款用于发展产业,平台在收到他的诉求后,我们第一时间反馈给镇、村,经镇、村核实后情况属实,同意该户申请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并协助上报相关资料申请小额贴息贷款,山阳农商银行漫川关支行在收到申请3天后,及时给予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山阳县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信息监测中心主任石康邑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实时的动态监测和精准识别帮扶。近日,记者在山阳县乡村振兴大数据中心看到,该中心探索建立的“人盯人+”大数据防返贫监测机制运行平台正在平稳运转。该平台涵盖立体监测、一键申报、四色预警、工单交办、工作调度、核查回访六大功能,群众一旦出现返贫迹象,财政、教育、医疗等部门的信息都能及时在平台上发出预警,同时对重点监测户逐户落实“一对一”责任帮扶。除此之外,群众还可通过APP或二维码随时申报遇到的困难问题。
  2021年,我市研究出台《建立五强化五确保工作机制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意见》,并于10月18日在山阳县召开了有市、县、镇、村干部参加的现场会,通过实地观摩、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全面推行了这一机制。“五强化五确保”工作机制的建立,不但提高了基层工作效率,减轻了负担,还实现了数字赋能、数据跑路、智能监测,有效破解了风险隐患发现难、问题解决不及时等难题。我市向1248个村(社区)派驻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实现了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村(社区)帮扶力量全覆盖;全面推行网格化、信息化动态监测,选定2.63万名网格员,实行“人盯人”动态监测,共落实55880名干部联系帮扶8285户重点监测户、1.06万户潜在风险户、17.08万户脱贫户,3350户重点监测户已消除风险。
  2021年,我市多次专题召开会议、及时出台具体措施,全面安排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完成市、县区扶贫机构重组挂牌,实现机构职能有序衔接、平稳过渡。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第一组长、组长的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有效衔接工作组,实行各级领导联系包抓责任制,市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联系指导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3名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包联7个县区,31名厅级领导联系指导31个脱贫村,98名县区县级领导包联98个镇办。全市对标过渡期“1+32”衔接政策,制定出台市级行业部门政策文件48个,形成了有效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
  产业就业促增收
  1月15日,商州区沙河子镇张村木耳产业示范园内,一个个木耳大棚鳞次栉比排列。大棚外,村民正在晾晒刚采摘的木耳。大棚里,一朵朵长势喜人的黑木耳、玉木耳竞相“绽放”,村民正在忙碌地采摘木耳。
  张村木耳产业示范园占地230亩,计划总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1000万袋木耳生产线。该产业园于2021年7月份投产,已建成1.2万平方米标准化生产厂房、62个木耳大棚、23个晾晒棚以及锅炉房、堆料场等相关附属设施,解决了20名大学生就业,带动周边100名群众就地就近务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021年,我市围绕发展壮大“菌果药畜”等特色产业,用足用活各类政策,扶持发展增收项目,培育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发挥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和公益岗位作用,扶持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市投放财政扶持资金12.5亿元,发展食用菌3.8亿袋、茶园2.1万亩、中药材27.2万亩、畜禽2326.3万头(只)。全市公益岗位稳定就业4.5万人,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26.83万人。
  头雁引领激活力
  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村民张福成早年在砖厂、建筑队打过工,他后来辗转北京、新疆、广东多地,在酒店干过大堂经理,2013年开始跑项目包劳务,凭借踏实诚信得到了很多人的信任。
  2017年,高峰镇党委入户征求渔坪村村干部、老党员及群众意见,大家希望张福成回来负责村党支部工作。2018年3月,张福成决定返乡接起这个重担,带领群众脱贫增收。
  “如何发挥渔坪村环境优势,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成了张福成整日琢磨的问题。后来,他突然想到村上的鱼洞河水冬暖夏凉,跟别的地方的水不一样,能不能搞个冷水养殖?张福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请来专家,经测量水的温度非常适宜养殖冷水鱼。村上由此确定了招商引资项目——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以鱼洞河水资源入股,还能吸纳渔坪村民务工。
  确定好合作企业后,张福成和几名村干部外出考察,了解合作企业发展状况和实力,最后双方达成一致协议:项目建设前3年每年村集体经济收益2万元,投产见效后每年将收益3万元。目前,渔坪村一期冷水鱼养殖项目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15亩,投放金鳟鱼、红鳟鱼、中华鲟鱼苗20万尾,年销售额280多万元,年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2万元。该项目二期工程计划投资600万元,流转土地50亩,建设集养殖销售、休闲垂钓、民宿康养、观光旅游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兴、则事业兴。在我市,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人员纷纷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用实际行动书写闪亮人生。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归雁计划”,建立镇、村党组织与外出创业、经商人员定期联系制度,健全完善鼓励机制,动员外出创业经商人员返乡担任村干部,推动“人才回归、创业回乡、资金回流”,确保实现“引回一人、振兴一村”目标。在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中,动员1047名外出创业经商人员返乡任职,新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有194人有在外创业经商经历。
  美丽乡村更宜居
  “以前,村里的房子大都破旧不堪,家家门口还堆放着杂物垃圾。现在,户户都建起小庭院,种上花草,不仅住着舒服,村容村貌也更美了。”柞水县乾佑街办梨园村村民李宁高兴地说。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近年来,梨园村两委会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在保留梨园村原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产业配套建设和延链补链,先后投入1.5亿元,建成产业路7公里、休闲步道2公里、旅游公厕和生态停车场各4个,绿化5000平方米,改厕69户,安装路灯240盏,提升院落306户,形成了河道、公路、庭院3条环线,将山水田园融为一体。如今的梨园村已经从一个昔日荒芜凋敝的偏僻山村,变成了一个开窗见绿、推门闻香、移步见景的美丽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2021年,我市制定出台《商洛市“两边一补齐”两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秦岭山水乡村建设40项标准和10条指引,用标准规范引领全市围绕“六清六无六治”目标开展工作。全市累计投入人力42.85万人次,出动各类机械2.14万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9.43万吨,打造五美庭院和星级卫生示范户7236户;拆除违法建筑物及广告设施655个、残垣断壁389处,废旧房屋323间8447平方米,完成农房立面改造856处,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实现了由“全域整治”向“全域美丽”的华丽蝶变。
  各方帮扶添动力
  “年关将至,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地区的农特产品销售带来‘寒冬’。我们就利用线上直播将‘美味’送到南京市民的家门口,将真金白银送到商州农民的口袋。”FM104.3南京体育广播主持人晨晨在直播间为商洛的农特产品带货。
  1月17日,由南京市栖霞区对口帮扶商州区联络组组织,FM104.3南京体育广播王牌节目《晚高疯了吗》和商洛日报社联合举办的“苏陕一家亲、好物进南京”云带货首场直播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蜂蜜、核桃、板栗、香菇等秦岭山货瞬间“出圈”,一时成了南京市民抢购的“香饽饽”。
  1月18日,两辆满载着商南县农特产品的大卡车从商南县供销e家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开往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为克服疫情影响,解决物流不畅问题,我们通过点对点物流配送上门及线下店凭券提货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对南京溧水、咸阳秦都、咸阳渭城等地区的扶贫产品供应,确保在春节前把农户的产品配送到爱心客户手中,促进商南县产业振兴发展。”陕西省众品驿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敏说。
  2021年,宁商两市开展各层面交流互访138批次1090人次,争取协作资金6.46亿元,实施协作项目99个,招引南京企业25家,与南京共建产业园区18个、帮扶车间63个,吸纳农村劳动力4337名,带动2.5万名脱贫人口增收。我市积极配合中央单位开展定点帮扶,6家中央单位向我市选派挂职副县区长7人、派驻第一书记6人,直接投入资金2982万元,引进资金322.79万元,实施项目40个,采购帮销农副产品2196.68万元。广泛动员市县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直接投入资金1.35亿元,引进资金2亿元,实施项目1296个,争取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02亿元,采购帮销消费帮扶产品4187.83万元。大力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动员398家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投入资金2.7亿元,通过“99公益日”募捐帮扶资金750万元。各方力量注入商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