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班主任 就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文章字数:4382
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培养感情。
耐心辅导
本报记者 胡 蝶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商南县金丝峡镇姚楼小学教师李军深有感触地说。
以情育人 情理交融
在李军的心里,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从小就对这一职业充满期待,希望长大后能够教书育人。2002年李军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在偏远的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一转眼已经20个年头了。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有了这样一种体会: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抹微笑,就能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达到心灵的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工作酸甜苦辣俱全,更多的是享受着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不当班主任就永远体会不到当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李军始终是这样想的:“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2002年,李军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商南县十里坪镇黑沟小学任教。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土操场和几排土房子,教室是泥土地,课桌都放不稳,宿舍是木板床通铺,窗户是纸糊的。看着200多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他心里五味杂陈,便主动请缨带五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兼任五(1)班班主任。上课时,通过分组教学、餐桌式教学等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他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他们一起下跳棋、做游戏,把他们当朋友,和他们交心。学生慢慢地和他亲近了,课堂上听课更加认真,成绩也在一天天进步。
孩子们小,在学校住不习惯,他就天天晚上陪他们在教室搞各种活动,举行演讲比赛、读书比赛,表演文艺节目、做游戏、猜谜语,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学校生活。
班上大多数学生是住宿生,每天三顿饭都是糊汤。有一名女生高某某,家里条件特别差,父亲重度残疾,没有母亲。听说她经常连糊汤都吃不饱,李军就天天把自己在教师灶打的饭,分一半给这位女生。
农村学校条件差,只有教师灶房有一个锅炉,李军每天三顿饭都拿着保温壶去打一壶开水。其实他一个人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一大半开水他都让学生拿到宿舍去用了,让他们用热水洗头、洗脚、刷牙、洗脸,不让他们喝凉水。他跟学生说:“我办公室门不关,你们渴了就到我办公室倒水喝,不管我在与不在都一样。”
男生周某是孤儿,身体不好,缺营养,经常感冒,每次生病都扛着。李军就到村卫生室给他买药,送到宿舍看着他喝下去,给他盖好被子,并叮嘱同一宿舍的同学都要关心、照顾这位同学,时刻注意他的病情,有情况赶紧找老师。
就这样,李军和班里的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成绩突飞猛进,一年下来,班上42名学生语文期末考试全部及格,26人优秀,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盛事”。
2003年开学,家长们找到校长,都要让李军继续带六年级班主任,还有其他班的孩子要到他班里来,班上的学生一下子增加到50多个,校长还让他管学校的财务和后勤工作。任务更重了,但李军在管理班级和学生方面,从来没有放松过一丝一毫。
李军知道,大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差,见识有限,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他想尽各种办法。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室里面有一套功放设备,好久没用了,他周末不回家,自己动手把它修好,找来磁带,学生放学后,给他们播放歌曲活跃校园的气氛,校园里就有了广播。孩子们开心起来,没事总喜欢聚在喇叭下听歌。当他发现孩子们喜欢听校园广播后,便组织孩子们写通讯稿、写作文,一字一词地给他们修改,培养小主持人,把孩子们的作品在校园广播里播出。
由于他还兼管学校的后勤和财务,所以工作特别忙。有时候需要出差,他都利用午休和下午时间,把班上的事情安排好再走。出差路上,他心里想的还是班里的学生,总是急匆匆的。有一次出差遇上修路,而他急着赶回学校,就抄了个便道,没想到路基不稳,连车带人摔到河里,摩托车压在他身上。最后,他被修路的工人救起来,胳膊和腿都受了伤。
“严”字当头 “爱”字为首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头戏。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老大难,就是对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
学困生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生活习惯及周边人际交往影响等诸多因素。对于这些学生,李军采取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因人而异的办法,逐个帮扶,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李军认为,要针对学困生的症结所在,在“严”与“爱”之间把握好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困生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奋发进取的心理需要,他们也渴望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不同之处。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学困生的“闪光点”出现,而是要主动地捕捉或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一个瞬间,往往就是学困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李军在赵川中学当初中班主任时,班里有一名女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爸爸组成了新的家庭。面对爸爸的“变心”,这个孩子不理解,特别反对,想方设法地与继母对着干。在学校里,她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同学关系不好,常因小事发火,有时甚至故意给班干部出难题,在不喜欢的课堂上恶作剧。为了感化、帮助她,李军多次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从方方面面关心她,用事实证明学会宽容的重要性。她生病了,李军帮助她住院治疗,并结算医药费;发现她有羽毛球的爱好后,李军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她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球类运动会。李军甚至“故意”安排一些好事给她做,把一些管理班级的事情交给她,给她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锻炼机会,帮助她重树信心,引导她学会与人相处,鼓励她融入集体,并要求班干部和同学们不计前嫌主动帮助她、关心她、团结她,终于使她的性情有了极大转变,树立了生活的信心,逐步融入了班集体。
对所有学生,李军都严爱相济,批评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有一段时间,班上一位男同学老是上课打瞌睡,李军觉得比较奇怪,就多次找他谈话,询问相关情况,可他只说最近学得有点累。紧接着,李军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邻班的一个女生到李军班上来得比较勤,而且还躲着李军。发现了两人的交往之后,李军没有当面制止,而是私下找这位男同学谈心,告诉他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多看法和想法都不成熟,等将来有了立足社会的本领,才适合考虑这些问题;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错事,人生关键时只有几步,不能让同样的错误重犯。这位男同学含着眼泪,不住地点头。无需太多的语言,老师给予他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上课再也不打瞌睡了。
教育脱贫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使命担当
2018年,李军调到金丝峡镇姚楼小学任教。3年多来,他坚守在农村教学点,还担任班主任。这几年恰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班主任,他走遍金丝峡镇姚楼村11个村民小组。班上22名建档立卡户学生,他每一户至少上门6次,每一户在哪一个村民小组,家里是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深入农户宣讲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宣传党的教育扶贫方针、协助建档立卡户申请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一计划”,确保建档立卡户在国家惠民政策范围内应享尽享,足额落实到位;和同事利用周末、节假日深入农户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同他们一起谋划脱贫攻坚的致富门路;对学生开展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达1000多人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拦路虎,鼓励他们战胜眼前的困难,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李军所带的班上,有两名建档立卡户孩子是孤儿。李军特别同情他们的境遇,主动联系帮扶这两名学生家庭,坚持每月家访一次,给他们的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一起出谋划策,联系县、镇、村等帮扶部门,给他们送来猪仔、布尔山羊等,让他们通过养殖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同时鼓励他们种植茶叶、连翘、红薯等经济作物。在学校,他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给这两名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两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成绩有了大幅上升,孩子的爷爷、奶奶每次见到他,总是拉着他的手说:“李老师,得亏你来到姚楼啊,孩子在你的辅导下成绩进步很大,回家也懂事多了,听话多了,现在我家的猪仔、布尔山羊啥的每年也能贴补家用了,谢谢你!”听到这些话,他总是简单回应一句:“这都是应该的,你们不要客气,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尽管开口,我一定会尽力帮忙。”
李军还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两名学生进行帮助。三年来,他利用江苏溧水县对口支援商南脱贫攻坚对口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教育脱贫攻坚对口支援商南等机会,积极申请慈善和公益资助,先后为这两名学生申请资助金4000元,还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他们捐赠图书、书包、衣服、鞋子等生活物品。尽管这两名孩子没有父母,但是他们在学校用的是新书包,穿的是新衣服、新鞋子,学习用品也是最好的。每次看到这两名学生衣食无忧、快快乐乐地学习和生活,李军就打心眼里感到欣慰。
三年来,李军基本上只能周末回家一次。有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周末也不能回家,他就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宣传教育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理解“两不愁三保障”的意义,知道“两免一补一计划”的具体内容,不仅让他们享受到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相关优惠政策,还要让老百姓知道自己享受到了哪些政策,学会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多少次下乡家访的途中,大雨滂沱,他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道上,衣服全部湿透;冬天因为积雪,有些地方道路湿滑,他只能推着摩托车艰难地前行。每当他回到学校,早已是千家万户入睡的时候,但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
担任班主任工作,最能体会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伟大。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的老师是最苦和最累的,而村级教学点教师工作的苦和累,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更是体会不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每天清晨,班主任要第一个站在校园门口迎接学生到校,手把手指导学生打扫卫生,下午在大门口安安全全把学生交到家长手中,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送走学生,再回到办公室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在李军的作息时间安排里,晚上10点之前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天气炎热的夏季,他常常在办公室地上铺一张席子和衣而睡,第二天清晨醒来,依然激情满怀,像打了鸡血一样投入到日复一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去。生活累、班主任工作累,但他无怨无悔。
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当老师、当班主任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方式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李军的同事刘玉这样评价他:“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上心,教学成绩在我们学校数一数二,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
耐心辅导
本报记者 胡 蝶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商南县金丝峡镇姚楼小学教师李军深有感触地说。
以情育人 情理交融
在李军的心里,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从小就对这一职业充满期待,希望长大后能够教书育人。2002年李军大学毕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在偏远的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一转眼已经20个年头了。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有了这样一种体会:有时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抹微笑,就能在不经意间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亲和关系,达到心灵的沟通,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班主任工作酸甜苦辣俱全,更多的是享受着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不当班主任就永远体会不到当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李军始终是这样想的:“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2002年,李军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商南县十里坪镇黑沟小学任教。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土操场和几排土房子,教室是泥土地,课桌都放不稳,宿舍是木板床通铺,窗户是纸糊的。看着200多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他心里五味杂陈,便主动请缨带五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兼任五(1)班班主任。上课时,通过分组教学、餐桌式教学等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他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他们一起下跳棋、做游戏,把他们当朋友,和他们交心。学生慢慢地和他亲近了,课堂上听课更加认真,成绩也在一天天进步。
孩子们小,在学校住不习惯,他就天天晚上陪他们在教室搞各种活动,举行演讲比赛、读书比赛,表演文艺节目、做游戏、猜谜语,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学校生活。
班上大多数学生是住宿生,每天三顿饭都是糊汤。有一名女生高某某,家里条件特别差,父亲重度残疾,没有母亲。听说她经常连糊汤都吃不饱,李军就天天把自己在教师灶打的饭,分一半给这位女生。
农村学校条件差,只有教师灶房有一个锅炉,李军每天三顿饭都拿着保温壶去打一壶开水。其实他一个人根本用不了那么多,一大半开水他都让学生拿到宿舍去用了,让他们用热水洗头、洗脚、刷牙、洗脸,不让他们喝凉水。他跟学生说:“我办公室门不关,你们渴了就到我办公室倒水喝,不管我在与不在都一样。”
男生周某是孤儿,身体不好,缺营养,经常感冒,每次生病都扛着。李军就到村卫生室给他买药,送到宿舍看着他喝下去,给他盖好被子,并叮嘱同一宿舍的同学都要关心、照顾这位同学,时刻注意他的病情,有情况赶紧找老师。
就这样,李军和班里的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成绩突飞猛进,一年下来,班上42名学生语文期末考试全部及格,26人优秀,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盛事”。
2003年开学,家长们找到校长,都要让李军继续带六年级班主任,还有其他班的孩子要到他班里来,班上的学生一下子增加到50多个,校长还让他管学校的财务和后勤工作。任务更重了,但李军在管理班级和学生方面,从来没有放松过一丝一毫。
李军知道,大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差,见识有限,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他想尽各种办法。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室里面有一套功放设备,好久没用了,他周末不回家,自己动手把它修好,找来磁带,学生放学后,给他们播放歌曲活跃校园的气氛,校园里就有了广播。孩子们开心起来,没事总喜欢聚在喇叭下听歌。当他发现孩子们喜欢听校园广播后,便组织孩子们写通讯稿、写作文,一字一词地给他们修改,培养小主持人,把孩子们的作品在校园广播里播出。
由于他还兼管学校的后勤和财务,所以工作特别忙。有时候需要出差,他都利用午休和下午时间,把班上的事情安排好再走。出差路上,他心里想的还是班里的学生,总是急匆匆的。有一次出差遇上修路,而他急着赶回学校,就抄了个便道,没想到路基不稳,连车带人摔到河里,摩托车压在他身上。最后,他被修路的工人救起来,胳膊和腿都受了伤。
“严”字当头 “爱”字为首
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头戏。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老大难,就是对学困生的教育和管理。
学困生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家庭环境、学习生活习惯及周边人际交往影响等诸多因素。对于这些学生,李军采取分门别类、对症下药、因人而异的办法,逐个帮扶,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李军认为,要针对学困生的症结所在,在“严”与“爱”之间把握好批评的方法和技巧,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困生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奋发进取的心理需要,他们也渴望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现自己的不同之处。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学困生的“闪光点”出现,而是要主动地捕捉或创设条件,诱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一个瞬间,往往就是学困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李军在赵川中学当初中班主任时,班里有一名女同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为了能给孩子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爸爸组成了新的家庭。面对爸爸的“变心”,这个孩子不理解,特别反对,想方设法地与继母对着干。在学校里,她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同学关系不好,常因小事发火,有时甚至故意给班干部出难题,在不喜欢的课堂上恶作剧。为了感化、帮助她,李军多次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从方方面面关心她,用事实证明学会宽容的重要性。她生病了,李军帮助她住院治疗,并结算医药费;发现她有羽毛球的爱好后,李军及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她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球类运动会。李军甚至“故意”安排一些好事给她做,把一些管理班级的事情交给她,给她创造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和潜能的锻炼机会,帮助她重树信心,引导她学会与人相处,鼓励她融入集体,并要求班干部和同学们不计前嫌主动帮助她、关心她、团结她,终于使她的性情有了极大转变,树立了生活的信心,逐步融入了班集体。
对所有学生,李军都严爱相济,批评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有一段时间,班上一位男同学老是上课打瞌睡,李军觉得比较奇怪,就多次找他谈话,询问相关情况,可他只说最近学得有点累。紧接着,李军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邻班的一个女生到李军班上来得比较勤,而且还躲着李军。发现了两人的交往之后,李军没有当面制止,而是私下找这位男同学谈心,告诉他青少年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很多看法和想法都不成熟,等将来有了立足社会的本领,才适合考虑这些问题;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错事,人生关键时只有几步,不能让同样的错误重犯。这位男同学含着眼泪,不住地点头。无需太多的语言,老师给予他的尊重和信任比什么都重要。从那以后,这个孩子上课再也不打瞌睡了。
教育脱贫既是职责所在也是使命担当
2018年,李军调到金丝峡镇姚楼小学任教。3年多来,他坚守在农村教学点,还担任班主任。这几年恰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班主任,他走遍金丝峡镇姚楼村11个村民小组。班上22名建档立卡户学生,他每一户至少上门6次,每一户在哪一个村民小组,家里是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深入农户宣讲国家教育惠民政策、宣传党的教育扶贫方针、协助建档立卡户申请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一计划”,确保建档立卡户在国家惠民政策范围内应享尽享,足额落实到位;和同事利用周末、节假日深入农户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同他们一起谋划脱贫攻坚的致富门路;对学生开展学业辅导和心理辅导达1000多人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拦路虎,鼓励他们战胜眼前的困难,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
李军所带的班上,有两名建档立卡户孩子是孤儿。李军特别同情他们的境遇,主动联系帮扶这两名学生家庭,坚持每月家访一次,给他们的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帮助他们一起出谋划策,联系县、镇、村等帮扶部门,给他们送来猪仔、布尔山羊等,让他们通过养殖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同时鼓励他们种植茶叶、连翘、红薯等经济作物。在学校,他经常利用课外时间给这两名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两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成绩有了大幅上升,孩子的爷爷、奶奶每次见到他,总是拉着他的手说:“李老师,得亏你来到姚楼啊,孩子在你的辅导下成绩进步很大,回家也懂事多了,听话多了,现在我家的猪仔、布尔山羊啥的每年也能贴补家用了,谢谢你!”听到这些话,他总是简单回应一句:“这都是应该的,你们不要客气,只要有用得上我的地方,尽管开口,我一定会尽力帮忙。”
李军还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两名学生进行帮助。三年来,他利用江苏溧水县对口支援商南脱贫攻坚对口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教育脱贫攻坚对口支援商南等机会,积极申请慈善和公益资助,先后为这两名学生申请资助金4000元,还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为他们捐赠图书、书包、衣服、鞋子等生活物品。尽管这两名孩子没有父母,但是他们在学校用的是新书包,穿的是新衣服、新鞋子,学习用品也是最好的。每次看到这两名学生衣食无忧、快快乐乐地学习和生活,李军就打心眼里感到欣慰。
三年来,李军基本上只能周末回家一次。有时候因为工作的原因,周末也不能回家,他就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地宣传教育惠民政策,让老百姓理解“两不愁三保障”的意义,知道“两免一补一计划”的具体内容,不仅让他们享受到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相关优惠政策,还要让老百姓知道自己享受到了哪些政策,学会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社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多少次下乡家访的途中,大雨滂沱,他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乡间小道上,衣服全部湿透;冬天因为积雪,有些地方道路湿滑,他只能推着摩托车艰难地前行。每当他回到学校,早已是千家万户入睡的时候,但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
担任班主任工作,最能体会教师这一职业的神圣和伟大。从事农村学校教育的老师是最苦和最累的,而村级教学点教师工作的苦和累,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更是体会不到班主任工作的艰辛。每天清晨,班主任要第一个站在校园门口迎接学生到校,手把手指导学生打扫卫生,下午在大门口安安全全把学生交到家长手中,同时还要统筹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送走学生,再回到办公室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在李军的作息时间安排里,晚上10点之前都是在办公室度过的。天气炎热的夏季,他常常在办公室地上铺一张席子和衣而睡,第二天清晨醒来,依然激情满怀,像打了鸡血一样投入到日复一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中去。生活累、班主任工作累,但他无怨无悔。
教育虽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虽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当老师、当班主任要通过唤醒、引导、鼓舞等方式来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李军的同事刘玉这样评价他:“李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上心,教学成绩在我们学校数一数二,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