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归雁”激活云蒙山村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肖 云
文章字数:1518
  这几日,新春耍社火舞狮子的喜庆还未褪去,洛南县麻坪镇云蒙山村的党支部书记汪春堂已早早行动起来,一一筹划今年要为村上办的十件大事。
  今年新增的20亩10万袋木耳基地正在修建,40亩红仁核桃园地已流转到位。
  困扰村上大樱桃种植户的科管难题也即将圆满解决——向县农业局争取的5万多元的补助资金即将到位,8名技术人员会对全村170亩樱桃园进行为期15天科管。
  2月22日中午,汪春堂又组织村民开起豆角种植宣传动员会。“以合作社的形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咱村有蔬菜加工厂,正好能对接上,你们觉得咋样?”“行么!”众人大声响应。最终,确定230户群众利用坡地、撂荒地发展豆角产业。
  眼前的云蒙山村,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然而,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在变革的迷雾中苦苦挣扎的偏远小村。改变源于2020年年底洛南县委、县政府在网上公开发布的一封信《致洛南县外出从业乡亲们的一封信》。
  信中这样写道: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深。请你们把自身发展与洛南发展,把个人富裕与父老乡亲共同富裕紧密连在一起……希望你们能积极回乡任职、创业,踊跃参选村“两委”成员,带领家乡人民脱贫致富。
  在山西承包工程的汪春堂看到这封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漂泊了大半辈子,何尝不想回乡干出一番事业?”然而,此时他已接下一个工程项目,放弃就是上百万的损失。这时,朋友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人活一辈子,钱永远挣不完,想活得更有意义,你就回来!
  收到信的第4天,汪春堂回来了,和他同一批返乡的“归雁”有126人。当时正值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经过5轮推选,汪春堂被任命为云蒙山村党支部书记。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除了大樱桃,云蒙山村几乎没有别的产业,前任村班子试图发展木耳产业,因时间短规模小,还未见成效。
  云蒙山村生态环境好、昼夜温差大,长出的木耳口感好、品质佳,发展木耳产业自然被旧事重提。村“两委”班子一番商讨下来,达成共识:木耳产业不能丢,应以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做大做强。
  2021年新春刚过,村上就动员群众流转土地,用于木耳基地建设。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有人发牢骚:“种了一辈子地,就靠这点地吃饭。”还有人叫板:“不管多少钱,就是不给你。”汪春堂深知村民的顾虑,他在村民大会上动情地说:“村上想发展,靠的是每一位村民。你们不支持我,谁支持我?”一次次诚恳的沟通,终于流转到20亩地。为赢得村民的信任,汪春堂还拿出自己的积蓄,垫付了38户的土地流转金。
  木耳菌棒拉回来了,技术人员也赶到现场培训,可村民积极性并不高。有人说:“反正这是村上的,又不是个人的,干好干坏都与我无关。”还有人担心:“这怕是走走过场,要是包销售了,还可以考虑。”面对观望的村民,汪春堂只得自己学,还手把手带出了两个技术员。
  几个月后,第一茬木耳长势良好,迎来采摘期,可销售出了问题——当地商贩一看待售木耳这么多,故意压价。汪春堂急得牙疼,50来岁的他学着捣鼓手机,拍抖音带货,正巧被东北一个客商看到,验了木耳的品质后十分满意,全部预订不算,还达成长期合作意向。
  去年,云蒙山村木耳销售额达3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10万元。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村集体经济按“42211”机制分红:其中,40%用于产业发展,2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用于评先进,10%用于贫困户分红,10%用于奖励优秀村干部。在木耳基地务工的村民宋凤花高兴地说:“没想到给村上干活还能领工资,光去年就发了4回工资!”
  村民尝到了甜头,积极性一下子提了上来。汪春堂说,大家一心奔事业,素质提高了,矛盾也少了,整个村子散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支部要建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选对人。”洛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林萍说,云蒙山村是实施“归雁”计划的一个实践和探索,希望通过返乡能人的带动作用,发展产业振兴乡村,推动“三百四千”工程在洛南落地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