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创业创新“她”力量 筑梦路上放异彩
本报记者 肖 云 王江波
文章字数:4505
    姚丽用传统手工    艺制作苕皮

    刘玉兰(右二)向来访的人    员讲解产业发展等情况

    高岁芳采    摘草莓

    曹月娥(右)查看仔    猪生长情况

  有这样一个女性创业者群体,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机遇的变幻,她们选择急流勇进、逆风而行,勇敢担起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影响、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展现出了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别样风采。
  她们是五味子北药南栽的带头人,是传承手工粉条的女干部,是跨行种草莓的理发师,是坚持绿色养猪的现代猪倌……近日,本报记者走近了这样的群体,聆听她们创业创新路上的苦与乐、酸与甜。
  兴绿色产业 过红火日子
  “农民担心的是——开始不知道种啥?中间不知道咋种?后期不知道销到哪?”长年和农民打交道,刘玉兰最了解农民的需求。
  “我们就是一家为农民服务的公司。”刘玉兰解释称,她是用自己的资源,引导农民去种植,然后和药厂对接,完成选地—种植—采收的整个闭环。更形象地说,他们就像是农业专家和农民朋友之间的“翻译”、药厂和农民朋友之间的“中介”。
  刘玉兰创办的陕西云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畜牧业养殖与经营、水资源治理与利用、农林牧及中药材种植项目投资与开发的综合性现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10年,公司从步履蹒跚走向成熟稳健,相继获得了多个荣誉。这一切,源于刘玉兰的一颗初心:带领乡亲兴绿色产业,过红火日子。
  2012年,刘玉兰和丈夫从待遇丰厚的银行辞职,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柞水,流转了100多亩地,创建了云岭五味子科普示范基地。刘玉兰想以五味子为突破口,从东北选购北五味子优质种苗,进行北药南栽的科研试验和规范种植,从而在中高山地域进行大面积推广,并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北河村海拔1450米,是柞水县最偏远的高寒山区,时至初春,那里还是一片冰天雪地。这样严酷的环境,却是五味子的适种区域,是刘玉兰创业梦的起点。
  “农民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但种地是他们的特长。”刘玉兰请来专家教授,悉心指导栽培技术,用工全部找当地人。“只要不坑人、不骗人,农民就会无条件信任你。”刘玉兰体谅村民的不易,回城时经常帮村民买药、捎生活物资,村民也回报以最大的友善。“每年冬天基地不用雇人,都是村民自发帮忙看厂。”刘玉兰说。
  几经耕耘,北河村五味子示范基地声名鹊起,引起了本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外地客商也纷纷找到刘玉兰,达成长久合作意向。五味子基地走出柞水,扩展至西安、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刘玉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供应种苗、技术指导、回收产品。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强力支持下,云岭公司获得多项质量、技术认证,被中国农业科学院授予五味子北种南移试验基地称号。
  “农业不好做,它靠天吃饭,投资大,见效慢,利润薄,选育优质种苗得经7至12年的时间。今年是第10年,我对未来有信心。”刘玉兰坚定地说。
  老树开新花 缘于金钥匙
  2014年以前,姚丽还是一个在外漂泊的打工人。而今,她返乡创办了粉条加工厂,还担任了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村委会副主任,成为村民眼中的能人志士。
  “这几年政策越来越好,我就想把所学的知识带回农村,在促进当地发展的同时,还能开创一片新天地。”
  法官庙村以盛产九眼莲出名。姚丽瞅准时机,毅然返乡。她和丈夫先后去渭南、湖北的莲菜种植基地考察后,承包了30多亩地,决定用新方法种植老作物。
  莲菜连年丰收,姚丽却得了关节炎。“采挖莲菜一般都在冬季,刺骨的冰水穿透筒靴浸入骨头,风一吹就疼。”身体是本钱,姚丽思来想去,忍痛放弃了渐入佳境的莲菜产业,转而办起了手工粉条加工厂。
  “小时候,父母常把吃剩的红薯做成粉条,那种味道一辈子都忘不了。”姚丽说,“手工粉条做起来麻烦,现在很难找到纯正的手工粉条了,这门传统手艺正在被遗忘。”
  姚丽在村里寻了几位老人——他们都是做手工粉条的老把式,也是开启她二次创业的金钥匙。姚丽办起了粉条加工厂,成立了山阳县秦岭原乡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产品有手工粉皮、粉条、红薯淀粉等。
  “产品销路很好,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很多人慕名而来,基本在家门口就消化了。”5年间,从生产到管理再到销售,姚丽可谓轻车熟路,而一路披荆斩棘的艰辛依然让她颇多感慨。
  “能成吗?万一赔了咋办?”姚丽没有被质疑声左右,她觉得:“年轻人,就该有冲劲!如果赔了,就去外面打工还债!”
  解决了资金难题,新的瓶颈随之而来。“一开始没有名气,做出的粉条卖不出去。”姚丽抛掉大学生的斯文,和丈夫开着蹦蹦车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推销。
  如今,姚丽的粉条加工厂年产10万吨,和多个超市、特产馆达成了供货意向。去年村上换届选举,她作为致富能人被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这回,她不单想着怎么把生意做好,而是希望能为村上出谋划策,带动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
  围着市场转 ”莓“好时光来
  眼下,在商州区板桥镇上湾村方缘达草莓与甜瓜基地,熟透的草莓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摘。
  每年草莓上市时节,高岁芳都忙得不亦乐乎:“遇到一个好时代,乡村振兴让我有了更大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农村的创业环境和政策真的越来越好了。”
  说起高岁芳的创业经历,还要追溯到1997年。当时,高岁芳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初中毕业的她在板桥镇一家理发店当起了学徒。1999年,她靠着当学徒攒的第一桶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在板桥镇开了一家规模不大的理发店。在高岁芳看来,农村较为固定的人流量,只能勉强维持店铺的运转。2010年,高岁芳押上所有的积蓄,到商州城区开了一家美容院,善于钻研的高岁芳,短短一两年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020年春节期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美容院只能关门歇业。面对高额的租金,高岁芳一筹莫展。机缘巧合下,她和回家过年的哥哥在闲谈中,得知西安市鄠邑区的草莓市场行情一直都很好,高岁芳萌生了在家乡创业种植草莓的想法。
  “黄沙岭隧道建成通车,板桥镇和商洛市区车程拉近到10分钟。板桥镇全域都属于水源保护区,种植草莓不是正好!”高岁芳心想。说干就干,高岁芳在检测了板桥镇很多地方的土质后,将草莓基地选在上湾村。“这里不仅土壤厚实,阳光充足,紧邻312国道,而且用水还很方便。”高岁芳说。
  2020年,高岁芳成立了方缘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试种了2亩草莓。毕竟是跨行创业,刚刚种下的草莓苗还未等开花,就有很多开始枯黄,这让高岁芳急得无法入眠,整日在大棚里查找病因、请教专家。
  “不管怎样,那时都没有退路了。”高岁芳回忆起当时的煎熬说。
  为了不让投入“打水漂”,高岁芳每天都坚持在大棚里记录草莓的生长情况,摸索种植草莓的经验,同时在和哥哥交流后,通过蜜蜂授粉、栽种大蒜杀菌、动物粪便施肥等无公害种植技术,对种植过程进行改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遍一遍地摸索,草莓苗大部分转绿了。看着日益茂盛的草莓苗,高岁芳找回了信心,也明白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尝到甜头后,高岁芳连年扩大种植规模,从最初的2亩扩大到20亩。草莓种植规模扩大了,前来大棚采摘草莓的顾客也越来越多,高岁芳随之增加了人手。
  “最忙的时候,一天大概有十七八名工人在这里务工。”高岁芳说,“返乡创业不只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很多人因为学历、年龄等限制没办法出门打工,那我就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
  每当有人向高岁芳咨询草莓种植的经验时,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管理经验,讲述创业心得,让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并动员周边村民一起种植草莓。如今在板桥像高岁芳这样的草莓种植大户有8家,全镇草莓种植面积50多亩,让120多人实现就业。
  对于未来发展,高岁芳说:“我会继续努力下去,把草莓种好,条件成熟后,还将尝试直播带货,把板桥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引导更多的人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
  提起曹月娥,丹凤县蔡川镇蔡川村的人都佩服她胆大心细,经过10多年的坚持探索,一步一个脚印将养猪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大,带领周边村民创业致富,成为农村妇女勤劳致富的典型。
  曹月娥初中毕业后当过护士、开过出租。2005年,25岁的曹月娥嫁到了蔡川村。婚后,面对贫寒的家境和山大沟深的自然环境,她深知唯有创业才有出路。
  当时,丹凤县被列为省上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生猪项目实施县,为养殖户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原本就在农村长大、有着深厚农家情怀的曹月娥,很快就萌生了“饲养绿色安全生猪”的念头。在和丈夫商量后,曹月娥率先办起了标准化生猪养殖场。
  2011年7月,曹月娥在蔡川村正式开始了她的创业生涯。从护士到一名猪倌,曹月娥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她白天调研市场、寻找场地,晚上查阅资料、学习政策。
  为了节省开支,养殖场修建之初的清理场地、采购材料、安装设备等工作,曹月娥都亲自上手,日复一日的超负荷工作,让她累得直不起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2月,用了6个多月的时间,一座全新的生猪养殖场拔地而起,第一批80头仔猪进圈,为曹月娥点亮了创业路上的第一盏明灯。
  看着80头仔猪一天天地长大,她的疲倦早已被喜悦冲淡。正在盘算着下一步发展时,因交叉感染,不到一个月时间,仔猪就死了30头,这给了事业刚有起色的曹月娥当头一棒。可是,她并没有灰心:“我不能放弃,我的创业梦想还未实现,放心猪肉还没有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曹月娥暗暗给自己打气,通过细心管理、科学饲喂,剩余的50头仔猪在年底顺利出栏。
  养猪是门“技术活”,曹月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畜牧兽医学习,她就买了全套的养殖专业书籍,不断学习钻研,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在经历中总结。她专门到杨凌、农技站或者大学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慢慢地她也成了养猪专家。养殖场的效益在她的努力下,慢慢好了起来。
  2014年3月,曹月娥出资注册成立了丹凤县源生态农牧业有限公司,同年7月又扩大规模,修建了占地16亩的万头养殖场。2019年2月,她觉察生猪市场行情不断向好,立即外购仔猪600头。
  眼看就要大赚一笔,但天有不测风云,非洲猪瘟疫情袭来,导致600头生猪全部被捕杀,损失90多万元。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养殖场遭受了灭顶之灾。在停养一年后,2020年,曹月娥又重整旗鼓,东拼西凑筹措资金,新购仔猪300头。她深刻吸取上次的教训,严防死守,终于复养成功。
  经过10年发展,如今,曹月娥的养殖场占地23.5亩,存栏肥猪800头。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面对这种好势头,问题又接踵而至,现有的场地没法扩张、养殖产生的废弃物无法循环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又要给她的创业之路按下暂停键。曹月娥带着这些问题寻专家、问领导、找朋友,经过多次咨询筹划,2016年5月,她在养猪场附近流转核桃林地50亩,发展林下散养鸡;2018年3月,她又流转200亩土地建设五味子种植基地;2020年,她的公司在留仙坪村发展杂粮加工和香菇、木耳等农副产品销售业务,建立了一个集生猪养殖、生态鸡养殖、五味子种植、粪便循环利用、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从起初的生猪养殖到目前的农业园区,这是曹月娥创业路上的一次成功飞跃。曹月娥依托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雇佣劳务人员45人,在丹凤县蔡川镇蔡川、庵底等8个村带动农户发展核桃、中药材、苜蓿种植。她多年来累计为58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仔猪116头、饲料8万多公斤。
  “今后,公司将向果酒制造、采摘观光、农事体验等二三产业发展,力争形成一二三产协调、融合发展新格局,助推乡村振兴。”对于未来的规划,曹月娥有说不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