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商洛发展新成就巡礼之二
栉风沐雨又一程 全面小康富乡村
本报记者 陈 静
文章字数:2386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县金米村考察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这是对我市脱贫攻坚的肯定和极大鼓励。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攻坚克难,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7个县区陆续退出贫困县行列,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全市人民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良策斩穷根
  我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市7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5个县为深度贫困县,占全省深度贫困县的45.5%;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占全省深度贫困村的36.3%,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拿出最大精力,派出最硬干部,实行最严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为了切实推进脱贫攻坚这项系统工程,市上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区成立工作团,镇办成立工作组,村(社区)成立工作队,逐户确定包扶干部,建立了“市县镇村户”五级脱贫攻坚组织体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576”退出标准,制定了脱贫攻坚实施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和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技能、兜底保障等9个配套办法,建立了“一个规划引领、一个实施意见抓总、9个实战办法支撑”的“2+9”政策体系,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挂图作战、精准推进。 
  中省帮扶单位和市县部门共派驻1144名第一书记、1157个驻村工作队、4803名干部职工驻村,在对701个贫困村全覆盖的基础上,还结对帮扶了456个非贫困村,涌现出了李长庆、郭琴等一批先进典型,有力助推了脱贫工作。
  我市还积极运用“三项机制”激发脱贫攻坚动力,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力亲为、以身作则、现场办公、一线督导;分管领导主动担责,指导行业部门推进脱贫攻坚,定期深入包抓区域调研指导,形成了全市上下同欲抓脱贫、干群一心促攻坚的良好局面。
  产业铺富路
  柞水县凤凰镇金凤村的张吉哲,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他的照顾,他也因此没法外出务工,靠在家养鸡维持一家人的生计。2019年初,全镇号召群众大力发展木耳种植,张吉哲积极响应,先后赴东北、杨凌参加培训,学习木耳种植技术。2020年初,金凤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建起40亩木耳基地,建设钢架结构木耳大棚36个,建筑面积9500多平方米。张吉哲凭着自身过硬的种植技术,成了金凤村木耳基地的一名技术指导员,一年增收近4万元。
  “治贫治本,重在造血。”脱贫攻坚期间,我市把产业扶贫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探索推行了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带动、创新金融扶贫“三带一创”产业精准脱贫模式,大力发展核桃、板栗、食用菌、中药材、茶叶、光伏、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了菌果药畜“4+X”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实现了贫困户中长期产业全覆盖,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也为他们带来了脱贫增收的希望与信心。
  截至2021年底,全市发展食用菌3.5亿袋、核桃336万亩、板栗268.9万亩、中药材208.5万亩、出栏生猪138万头、肉鸡1600万只;培育了森弗、君威、华茂等147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15.2万户53.2万人稳定增收。
  就业稳增收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脱贫攻坚期间,我市将就业扶贫作为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坚持以“劳务输出帮就业、技能培训促就业、扶持创业带就业、工厂基地托就业、公岗安置保就业”为抓手,创新实施“就业扶贫六项工程”,不断拓展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激活了脱贫攻坚的“一江春水”,实现了13.65万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25.9万贫困劳动力以劳务输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同时,积极搭建平台,集中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政策宣传、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创业扶持、补贴申报等工作,助力其就业创业。累计组织专场招聘会150多场次,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12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近8万人次,帮扶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超4万人。
  为了增加就近就地就业岗位,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我市还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各类企业和经济组织,创办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车间、就业扶贫基地,并按政策给予场地租金、水电费减免和吸纳就业等补贴。累计创建省、市级示范基地67个,全市共认定社区工厂和就业扶贫基地338家,吸纳就业6888人。
  合力战贫困
  我市始终把社会扶贫作为重要力量,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积极配合中省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组织市县单位实施结对帮扶,1342个单位累计投资各类资金29.16亿元。不断深化与南京的宁商扶贫协作,建立“1+8+X”对接合作机制,双方党政代表团定期对接交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助医助学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签约实施了“飞地经济”产业园、文化旅游、中药材产业等377个项目。精准对接省国资、教育、卫生“三大帮扶体系”,整合省国资委第九合力团资源,成立陕投集团商洛合力扶贫开发公司,实施产业扶贫合作项目25个,总投资33.8亿元;11所高校与7县区结对帮扶、联帮联扶,19家县级医院、25家镇卫生院与省内高水平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能。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655家企业投资3.17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551个,大扶贫格局更加凸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我市全面开展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两边一补齐”两年行动,着力建设秦岭山水乡村,有效推动了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
  如今,一幅幅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商洛大地徐徐展开,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