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移动“生态眼”
文章字数:1377

在秦岭腹地,山峦连绵起伏,这里藏着一片宁静而广袤的天地。春天的风带着些许燥意,在山谷间肆意穿梭,枯黄的树叶被卷成一个个小小的旋涡,诉说着冬日的过往。
3月30日清晨,细碎的浮尘随风扬起,在镇安县高峰镇渔坪村11片区的山道上,只见一个身着绿色衣衫,衣襟上沾满了草籽的中年男子正俯身用镰刀轻轻挑开一簇枯黄的灌木。
“我叫刘章民,是这个片区的护林员。”他抽空向记者介绍自己。
刘章民的腰间别着扩音器,手里稳稳握着巡山记录本,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近期巡山的情况:“3月29日,猫狗洞梁发现未燃尽的纸钱;3月28日,老坟岗周边需增设防火隔离带……”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实则是他守护这片山林的心血见证。在清明前的特殊时期,防火形势严峻,他的每一次记录都关乎着山林的安危。
“11片林区东至大湾,西抵青山,南起越西,北达岩根,一共2802亩林区。如何将它守护好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刘章民笑着说。
这个54岁的汉子,每日都会揣着干粮,沿着固定巡护路线丈量这片土地。他巡山护绿有“十八般武艺”,每一样工具都是他守护山林的好帮手。望远镜能助他监测远处可能出现的火情,一旦发现烟雾,便能及时奔赴现场;镰刀用于清理防火道,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有效阻隔火势蔓延;蛇药则是为应对山林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保障自己的安全;常年备着的宣传手册,是他向村民普及森林防火知识的重要工具;而那个已经褪色的笔记本,更是他的宝贝,里面详细标注着每一处重点巡查区域,他所负责的区域内哪里是二级保护植物蕙兰的生长区,哪里是羚羊经常出没的饮水点,他都了如指掌。
遇到村里有红白喜事,刘章民便主动变身宣传员,在帮着主家张罗仪式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焚香烧纸的注意事项。
去年秋天的松毛虫灾害处理,更凸显了刘章民的专业与敏锐。
“我在山坡上的松树林巡查时,发现松针出现不规则锯齿状的啃食痕迹,凭借多年的巡山经验,我感觉到可能有虫害发生。此后,我连续3天蹲点观察,终于发现了松毛虫的活动迹象。”深知事态严重,刘章民连忙上报林业站。专家赶来后,看着被及时发现的虫灾现场,感叹道:“再晚两天整片林就保不住了!”
如今,站在重焕生机的松林前,他轻抚树干,树皮上的虫卵痕迹,就像是警示钟,时刻提醒着他守护山林的重任。
从2019年被选为护林员到现在,7年寒暑交替,刘章民的巡山鞋磨破了10余双,走出了“三个零”纪录:零重大火情、零盗伐案件、零保护植物损失。曾经那些嫌他“较真”的村民,如今也被他的执着打动,主动成为义务宣传员。在他多年的守护下,如今那片山林兰草葳蕤,羚牛种群也逐渐壮大。
日复一日,刘章民在这片山林中留下了无数的足迹。他熟悉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他知道哪棵树上有鸟窝,哪个角落藏着珍稀的草药。他对这片山林的热爱,融入了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巡山,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承诺。
站在瞭望台上,刘章民的目光掠过起伏的林海。晨风送来阵阵松涛,仿佛群山在诉说着守护者的故事。他掏出那本褪色的巡山日志,在新的一页郑重地写下:“3月30日,晴……”这个移动的“生态监控器”又踏上了新的巡护征程。身后,树木在春风中沙沙作响,宛如自然的掌声,为他的坚守与付出而喝彩。
刘章民只是众多山林守护者中的一员,他们是大山深处的无名英雄,是值得尊敬和赞扬的移动“生态眼”,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让山林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让大自然的美好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