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和一只麻雀
文章字数:1980
那年我上三年级,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一放学,我们就取出藏在书包里的弹弓,去瞄准那些树上、墙头的麻雀。烤熟了的麻雀肉香喷喷的,足以令我们高兴半天。我们常去的地方是三爷家的院子,村子小学的东墙外,就是三爷的家。他家的院子很大,长着许多树:皂角树、拐枣树、柿子树、白杨树、榆树。树多的地方麻雀就多,这是我们的经验。三爷家的土墙不高,我们翻过去,就仰起头寻找麻雀的踪影。
印象里,三爷有一把发白的胡须。刮风的时候,或者他愤怒的时候,那把胡须就抖个不停。每当我看见他,就注视着他的胡须,以至于他的脸型现在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里说到他,当然和麻雀有关。是个冬天的上午,我们正在上体育课,我和几个同学逃离了操场,钻进了三爷家的院子,举着弹弓瞄着柿子树上的一只麻雀。树叶早已落光,光秃秃的树枝在风声里哀鸣。那只麻雀似乎是遇到什么伤心事,在树枝上垂着头一动不动。犀利的风声,宛若它心底的忧伤。按道理,这样的情景,射杀它是非常容易的。然而,我们几个的射击技术都太差,从弹弓里发出的小石子总是绕开它。我们恶毒地、气急败坏地咒骂着它,让一个同学去学校请比我们高一年级的“神射手”虎群。我们想享受一顿烤熟了的麻雀肉,更是为了一解心头的郁闷。这当儿,太阳露出了红红的脸,三爷从家里抱出了一片席子,把淘洗过的麦子晾晒在上面。晾晒干了,他就要为过年准备蒸白馍、吃长面的麦面了。
虎群赶来时,那只麻雀却飞下了树枝,落在了三爷家晾晒的麦子上。虎群没怎么瞄,一弹弓过去,那只麻雀就被击毙了。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三爷从屋子走出来。他看见我们在捡拾麻雀的尸体,胡须便抖起来,高声骂道:“一只雀儿招惹你们什么了,非要往死里打?嫌它吃麦子,吆走不就行了,非要害死一条命!”说着,他举起搅麦子的竹筢,双腿一扭一扭的,恶狠狠地朝我们奔来。恐慌中,我们翻过土墙一哄而散。
那一刻三爷抖动的胡须就成为我解不开的谜。我个儿小,是跑在最后的。偶然一回头,看见三爷拾起那只麻雀的尸体,双手捧着,温暖的阳光下,我仿佛看见了他眼角的一滴泪水。
从此,我就远离了打麻雀的游戏。属于我的弹弓,被我永久地收藏起来。虽然,心头结着一个疙瘩:死了一只麻雀,为何值得三爷如此愤怒?但是潜意识告诉我,一只鸟,它是与人的情感有关的。课间休息或者放学后,我常常趴在三爷家的土墙上注视着院子里的麻雀,目注着它们自由地飞翔,快乐地啼叫。我上四年级那年的秋天,忽然发现三爷每次碾过谷后,都会在老屋的西窗台上为麻雀撒上一些谷粒。窗台面积窄小,麻雀们便利用了紧挨窗边的那棵皂角树。一只麻雀衔走一粒粮食,会马上返回树枝上。数十数百只麻雀,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树枝与窗台之间穿梭着,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爷渐渐喜欢上了我。每当他看见我趴在土墙上注视麻雀,便会打开前门招呼我进去。“好娃娃不翻墙。”他这样说着,从老屋里拿出吃的给我,有时是红软的柿子,有时是烤熟了的红薯,有时是一串拐枣的果子。看着我贪婪的吃相,三爷就笑得眯上了眼,他拿着烟锅杆儿吃旱烟,边吃边讲着他过去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也是打过麻雀的。“这是作恶啊!”他叹息了一声继续说道:“我奶奶就对我说,娃呀,雀儿也是一条命,做人就得有一副菩萨心肠,不要伤害生命。麻雀喜欢在老屋的檐下做窝,我父亲要毁了那窝,被我奶奶拦住了。奶奶说给雀儿留个窝咋了?你们都下地去了,雀儿和我作伴呢。麻雀知道感恩。有时,我奶奶在拐枣树下的躺椅上睡觉,它们就会落在奶奶的肩膀上……”
讲述这些时,三爷很认真。院子里的麻雀,仿佛知道三爷在讲着关于它们的故事,一起叽叽喳喳地叫起来。那样的场景,就永远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想着这样的问题:麻雀有没有精神世界?如果没有,冬天里的那只麻雀,为何久久伫立在三爷家柿子树的枝干上?它的伫立,难道和思想有关?我很欣赏作家刘心武这样的句子: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对了,这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位置。麻雀飞不到高处,它的生命的坐标在地面上,在树枝上,在屋檐下。它知道,物质比精神更重要。我看到了麻雀们生活之外的情形。譬如说,它在树枝上伫立,它在乡亲们的院落里盘旋,它在阳光下啄着自己的羽毛,它在我写作的窗外啼叫……这些细节,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麻雀们无数次地向我演示着。具备了许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磨砺,我终于知道了,那就是麻雀们精神世界的表露。
我知道,如此关爱麻雀的人不在少数,就像村子里的三爷,他当然是活过许多岁数了,经历过无数的情感了。面对着一只被弹弓打死的麻雀,他首先想到是生命的珍贵,人性的善恶。
我上大学那年,三爷死了。听说他是死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下。那是个冬天,他吃过午饭坐在凳子上打盹,忽然就靠在树身上咽了气。那一刻,栖居在三爷家屋檐下的麻雀们不知有了什么心灵感应,一起在柿子树的枝干上悲啼起来。
印象里,三爷有一把发白的胡须。刮风的时候,或者他愤怒的时候,那把胡须就抖个不停。每当我看见他,就注视着他的胡须,以至于他的脸型现在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里说到他,当然和麻雀有关。是个冬天的上午,我们正在上体育课,我和几个同学逃离了操场,钻进了三爷家的院子,举着弹弓瞄着柿子树上的一只麻雀。树叶早已落光,光秃秃的树枝在风声里哀鸣。那只麻雀似乎是遇到什么伤心事,在树枝上垂着头一动不动。犀利的风声,宛若它心底的忧伤。按道理,这样的情景,射杀它是非常容易的。然而,我们几个的射击技术都太差,从弹弓里发出的小石子总是绕开它。我们恶毒地、气急败坏地咒骂着它,让一个同学去学校请比我们高一年级的“神射手”虎群。我们想享受一顿烤熟了的麻雀肉,更是为了一解心头的郁闷。这当儿,太阳露出了红红的脸,三爷从家里抱出了一片席子,把淘洗过的麦子晾晒在上面。晾晒干了,他就要为过年准备蒸白馍、吃长面的麦面了。
虎群赶来时,那只麻雀却飞下了树枝,落在了三爷家晾晒的麦子上。虎群没怎么瞄,一弹弓过去,那只麻雀就被击毙了。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三爷从屋子走出来。他看见我们在捡拾麻雀的尸体,胡须便抖起来,高声骂道:“一只雀儿招惹你们什么了,非要往死里打?嫌它吃麦子,吆走不就行了,非要害死一条命!”说着,他举起搅麦子的竹筢,双腿一扭一扭的,恶狠狠地朝我们奔来。恐慌中,我们翻过土墙一哄而散。
那一刻三爷抖动的胡须就成为我解不开的谜。我个儿小,是跑在最后的。偶然一回头,看见三爷拾起那只麻雀的尸体,双手捧着,温暖的阳光下,我仿佛看见了他眼角的一滴泪水。
从此,我就远离了打麻雀的游戏。属于我的弹弓,被我永久地收藏起来。虽然,心头结着一个疙瘩:死了一只麻雀,为何值得三爷如此愤怒?但是潜意识告诉我,一只鸟,它是与人的情感有关的。课间休息或者放学后,我常常趴在三爷家的土墙上注视着院子里的麻雀,目注着它们自由地飞翔,快乐地啼叫。我上四年级那年的秋天,忽然发现三爷每次碾过谷后,都会在老屋的西窗台上为麻雀撒上一些谷粒。窗台面积窄小,麻雀们便利用了紧挨窗边的那棵皂角树。一只麻雀衔走一粒粮食,会马上返回树枝上。数十数百只麻雀,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树枝与窗台之间穿梭着,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爷渐渐喜欢上了我。每当他看见我趴在土墙上注视麻雀,便会打开前门招呼我进去。“好娃娃不翻墙。”他这样说着,从老屋里拿出吃的给我,有时是红软的柿子,有时是烤熟了的红薯,有时是一串拐枣的果子。看着我贪婪的吃相,三爷就笑得眯上了眼,他拿着烟锅杆儿吃旱烟,边吃边讲着他过去的事情。他说他小时候也是打过麻雀的。“这是作恶啊!”他叹息了一声继续说道:“我奶奶就对我说,娃呀,雀儿也是一条命,做人就得有一副菩萨心肠,不要伤害生命。麻雀喜欢在老屋的檐下做窝,我父亲要毁了那窝,被我奶奶拦住了。奶奶说给雀儿留个窝咋了?你们都下地去了,雀儿和我作伴呢。麻雀知道感恩。有时,我奶奶在拐枣树下的躺椅上睡觉,它们就会落在奶奶的肩膀上……”
讲述这些时,三爷很认真。院子里的麻雀,仿佛知道三爷在讲着关于它们的故事,一起叽叽喳喳地叫起来。那样的场景,就永远铭刻在了我的记忆里。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想着这样的问题:麻雀有没有精神世界?如果没有,冬天里的那只麻雀,为何久久伫立在三爷家柿子树的枝干上?它的伫立,难道和思想有关?我很欣赏作家刘心武这样的句子: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对了,这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位置。麻雀飞不到高处,它的生命的坐标在地面上,在树枝上,在屋檐下。它知道,物质比精神更重要。我看到了麻雀们生活之外的情形。譬如说,它在树枝上伫立,它在乡亲们的院落里盘旋,它在阳光下啄着自己的羽毛,它在我写作的窗外啼叫……这些细节,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麻雀们无数次地向我演示着。具备了许多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磨砺,我终于知道了,那就是麻雀们精神世界的表露。
我知道,如此关爱麻雀的人不在少数,就像村子里的三爷,他当然是活过许多岁数了,经历过无数的情感了。面对着一只被弹弓打死的麻雀,他首先想到是生命的珍贵,人性的善恶。
我上大学那年,三爷死了。听说他是死在院子里的柿子树下。那是个冬天,他吃过午饭坐在凳子上打盹,忽然就靠在树身上咽了气。那一刻,栖居在三爷家屋檐下的麻雀们不知有了什么心灵感应,一起在柿子树的枝干上悲啼起来。